<p class="ql-block">(四)深耕教育,勠力笃行。</p><p class="ql-block"> 教育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下一代接班人的健康成长,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p><p class="ql-block"> 建设家园是拓荒者的基本条生存件,教育工作才是我毕生坚守的重要职责。</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战场中学的校长,应该有责任和担当,学校的定位和今后工作思路,是必须认真思考,诸多因素和困惑必须面对,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规范。尚能让领导放心,老百姓满意。</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1、建设校园,完善设施。只有教师和办公室是不行的,功能室的配套缺一不可。于是,我就穿梭在教育局和有关各单位之间,联系业务,争取项目,补充设施。二是规范教学行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能因为是新建学校就放松管理,行之任之。三是处理好家庭农事和教学本职工作的关系。不可否认,每一位调动而来的教师,都有一亩三分地,需要进行详细的田间管理,但绝对不能影响教学工作,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有负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1986年秋季开学,只招了初一班,二十几名学生,五位老师。逐渐补充,1988年才完成了初级中学的全部建制,教师基本配齐,尚缺英语老师,我们在社会进行了招聘,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深得上级组织的认可和家长的信赖。</p><p class="ql-block"> 学校规范以后,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在原学校都是中坚力量,曾获得各个层次的表彰鼓励,深受学生喜爱。但我在教师会上说:“每个教师都有闪光点,成绩属于过去的,不能永远躺在功劳薄上。在新的学校,必须有新的成绩,才会被大家认可,才会体现你的价值和荣光”。要干好一份工作,没有一股拼劲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 中宁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川区,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整体素质较高,和他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何况将来要移交中宁县管理,进行教育接轨,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主动联系了中宁县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舟塔中学,带领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观摩交流。我们的要求是:全体教师要从熟悉教材、课程准备、备课、说课、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学习效果等方面认真学习交流,找出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一教育教学活动反响很大,影响颇深,我们的目的也是要把我们有些教师那种高傲自负的头低下来,认真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提高。</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全县中考,我校物理成绩名列第二,英语成绩名列第三。同年,我校被原州区教育局评为二类中学一等奖,我被评为“优秀中学校长”。另有两名教师获“优秀教师”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持续狠抓教学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效益明显,公众认可度高。是年,我又被固原县委、政府评为“劳动模范”。荣誉属于大家,我只不过尽了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当时,实行的是两县共管,我经常即参加固原县也参加中宁县的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两地管理风格迥异,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成功的经验都在我的工作中有所践行,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环境,工作的历练,使我更加成熟老练,管理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十五年的校长任期内,很少有人否定和反对,信誉还可以。主要是我能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厚爱学生,加强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奖罚分明,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出成绩,出效益。1993年起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学校管理办法,通过不断修改完善使用了好多年,这是全体教师呕心沥血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自治区刘仲副主席曾考察我校,见到我说:“校长这么年轻,要好好干。”其实我任中学校长时,只有二十八岁,不过也有十年的教龄了。</p><p class="ql-block"> 领导的教诲,永远铭记,它是我今后工作的不懈动力。不管在任何岗位都兢兢业业,夙夜在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曾多次受到各级组织的鼓励和荣誉。</p><p class="ql-block"> 有付出就有收获。由于时代的召唤,大背景的驱动,贫瘠的土地上催生出了一批批战天地、斗鬼神的拓荒者,孕育出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幸福的新家园。正是战场人与自然环境的挑战,创业的艰难,历练了人们的意志,传承了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品德,荫及子孙,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的学生们,除了教给他们科学知识,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在任何逆境下,都要懂得:要改变命运,必须努力拼搏,奋斗不息。</p><p class="ql-block"> 大战场中学走出了一批批莘莘学子,他们的骨子里有一股不屈服、敢挑战的精气神。有梦想,有追求,顺应时代,大有作为。各行各业均有建树,也不乏精英才俊,正在用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人生的壮丽华章。</p><p class="ql-block"> 许多学子通过继续深造,培训学习,走上了行政、事业等为党工作,服务人民的工作岗位;有的走上了乡镇、局级领导岗位,主政一方,勤勉履职,一心为民,夙夜在公,深受好评,是人民的好公仆;有的选择了创业,优秀的品德、实干的精神,赢得了信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也有在劳动第一线的痴情人,他们依恋黄土地,依靠着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的生活;也有的成为行业的“道德模范”,走上了自治区的领奖台,与全区人民共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美好的明天,属于青年一代。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待到山花烂漫时,笑看诸君竞风流。</p><p class="ql-block"> 2000年,大战场移民接交之际,我调回固原,离开了我耕植多年的第二故乡,留恋之情难以言表。这里是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我成熟,顿悟,践行,知行合一的里程碑。 </p><p class="ql-block">(五)前景和展望</p><p class="ql-block"> 大战场的开发建设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要举措,倾注了领导的心血。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李学智,曾多次亲临指导;吴忠、固原地市,中宁、固原两县通力合作;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各级政府不断投入,发展前景非常可期。倾注了几代战场人的汗水,造就了一个新生的移民区,堪称典范。</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2000年移交属地管理以来,中宁县加大了大战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自治区各项惠民政策的强力保障下,大战场成为中宁县最大的扬黄灌区、最大的劳务输出乡镇、第二枸杞大乡,还成为周边最大的农产品、畜产品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 大战场镇作为一个吊庄移民乡镇,从最初只有固原、西吉等地搬迁过来的移民户,发展到现在有来自14个省、区,58个县市的群众一起生活。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是土地肥沃、林网纵横,以农、畜、林业为发展主线,以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为主的特色产业使大战场人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大战场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p><p class="ql-block"> 大战场的文化生活可圈可点,生活富裕了的人们更向往精神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大战场农民歌唱团团长李震宏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2019年,中宁县文化馆干部李震宏同志,在大战场镇红宝村组建了农民合唱团,80多名团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多不识字,年龄均在50岁以上,别说上台演唱,就是唱歌一生也没学会几首,且五音不全,走腔跑调。恰遇酷爱音乐,行事执着,作风干练,有耐心且有远见的震宏先生,一个口型,一个声域,千百次的矫正、训练。硬生生把一个个乐盲,训练成了专业合唱团的水准。近几年,参加了自治区内多次合唱比赛,他们用歌声颂扬美好新生活,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新追求。受到了各级政府多次表彰鼓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宁夏新闻频道、中新网、宁夏新闻网等报道。他们的歌声响彻大疆南北,唱响了富起来的农民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震宏先生原是我的同事,专业的音乐老师,后来改行做文化工作,可谓是得心应手。在农民歌唱团创建初期,困难重重。一是团员零基础。不会张嘴,不会发音,音域的训练难上加难,因为对象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从未登过台,露过脸,表情极度的不自然。二是缺乏理解和支持。没有场地和后勤保障,喝的水都要他自掏腰包,全凭着他的挚爱和信心在坚守。一次他请我观看他的指导现场,让我讲几句话,给团员讲几句话打打气。我说“振宏先生是专业音乐人,有理想,有追求,要珍惜机会,勤学苦练,处理好家庭劳动和闲暇训练的关系,有他的指导你们定能成功。”同时,也聆听了他们的创建经历和动人故事,并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鼓励与支持,才坚持下来,我也立即给予捐助,以尽绵薄之力,让他们继续努力,走向更大的舞台,展示富起来的农民的新追求。</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3,笔者回乡探亲,偶遇电影《六谷儿》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开机仪式和开拍现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电视台、宁夏新闻网、市县领导和有关单位及专家参加了开机仪式。该影片取材于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真实故事。讲述宁夏农民合唱团奋斗故事的电影,该农民合唱团组建于2019年,成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宁夏实施移民搬迁政策下,从西海固地区搬迁到大战场镇的村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村民们斗风沙、战贫困,发展特色产业,从荒滩到绿洲,实现了脱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合唱团80多名成员用歌声颂扬美好新生活,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新追求,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吃上了五谷儿,现在要吃六谷儿”。这也是电影《六谷儿》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电影《六谷儿》由导演刘苗苗担任总导演,大战场红宝村农民合唱团团长李震宏作为故事原型担任本片主演,全体合唱团成员共同出演。刘苗苗介绍道,这部电影将采用一百多名素人演员,这是她从业以来首次尝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电影《六谷儿》由宁夏党委宣传部指导,中卫市委、市政府和中宁县委、县政府支持,智慧宫文化产业集团出品。</p><p class="ql-block"> 大战场的开发建设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发展迅速,成就斐然,前景可期,是山区移民的成功范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电影《六谷儿》拍摄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