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记忆(八)我收藏的油画·雕塑

梁柏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绘画与记忆(八)我收藏的油画·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梁 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1971年底,几乎什么课都没上,我居然中学毕业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那年,我16周岁;&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那年,还发生了“9.13事件”;</p><p class="ql-block"> 那年,同届的同学大都去了农村,到广阔天地练红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被做了业余农民;</p><p class="ql-block"> 那年,只有少数的同学散落在城里的各个大小厂子,被做业余工人去了。</p><p class="ql-block"> 从那年开始,广阔天地沸腾了、城里却安静了……&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因为在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时,我在学校的门前画廊上画了一幅马克思的水粉画,立刻被区里的宣传部门发现。年底,接到了接收函,我被幸运的分配到了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即现在的文化局)。主管人事的是大我几岁的娄姐,她却把我直接送到了宣传站下属的北陵电影院。路上,她对我说:"这是让你在电影院锻炼锻炼,能不能抽上去,就看你自己的了"。我明白她话的意思,就是要干好电影院的串片工作。干好了有可能抽上去,干不好就在这里串一辈子电影片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1972年元旦刚过,我开始了串片、把门收票、扫厕所的工作。自行车后货架上和搭在后车轮子两边的两个大帆布兜子里装满了20几本的电影片子。每天累计平均骑自行车要跑50多里的路,而且还有时间限制。但每月能比别人多两斤粮票。月工资23元钱。当时的电影票价分别是:5分钱、1角钱、2角5分钱一张。乐此不疲的我居然把串电影片子的这份工作干的很好。经常能得到电影院主任的表扬和同事们的肯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串片之余,我会经常去电影院的两个地方,那里简直就是我的圣地:去放映室,帮放映师师傅放放电影。每当经我手把电影胶片从二楼放映室的小放映窗口放出去,汇聚成一束神秘刺眼的光芒投射在雪白的银幕上形成影像时,我都会激动不已。什么夹片齿轮、收片齿轮,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地方是去美工室看美工师傅画电影宣传画。美工室里东西很多也很乱,在美工室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有一些50、60年代中国和外国的电影海报、画报,大多数是苏联的电影海报,其次是东欧、西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少量的是英国、法国、希腊等国的电影海报和剧照。美国的电影海报和剧照一张也没有,因为当时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决不可能引进敌对国家的电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电影海报居然能躲过一劫安静地躲在这片"净土"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打那以后,美工室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美工师王井天老师对我很好,有时还能得到允许帮他在电影新片宣传画上涂上几笔颜色,或者描摩上片名的几个字,外加帮他热饭盒和打扫打扫美工室的卫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每当工作之余我都会溜进美工室,在那个落满灰尘的角落,偷偷地、爱不释手的反复看海报。一次,王老师说:"喜欢就挑几张吧,送给你,反正放在这也用不上了"。"谢谢王老师"!我兴奋不已。从此,一些海报,秘密的成为了我的财富。&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可惜的是,伴随了这么多年的电影海报几经辗转至今只保存了几幅,大多数的海报已不知去向了。今天,重新与这些海报交谈,依然兴奋,依然激动,在兴奋和激动里多了些思考——现在很难能欣赏到这么好看的电影海报了。而保存下来的海报少、剧照多,又留下的一些遗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1973年,在电影院串片、把门收票、外加扫厕所的工作告一段落。我被抽调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下属的"文化三组"之一的图书组(即图书馆)工作,继续"锻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隔几天就会有一辆解放牌的敞篷车从图书馆满是灰尘的仓库里(藏书室)拉走满满的一卡车书去焚烧……所有人都爱莫能助,任其焚毁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几本苏联杂志,立刻被里面的炭笔插图强烈的诱惑、吸引和震撼了,我如获至宝。于是,冒着"风险"并伴随着提心吊胆、万分小心、偷偷地把杂志带回家。等家里没人的时候,反锁上门,小心翼翼的反复看……并开始挤时间临摹这些插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间"所得到的这些优秀插图作品真真是来之不易。至今还保存着这些原作和我的临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后来,每到礼拜天,我都会主动要求加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和美术组的几位美术老师悄悄地"潜入"满是灰尘的图书馆藏书室里,去"抢救"那些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文学名著里的优秀插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阳光下,蒙书的硕大帆布被我们几个痴迷的人翻动得灰尘飞扬。我们小心翼翼的"抢救"出了一些文学名著的优秀插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到了1973年的深秋,伴随着灰尘与灰尘"抢救"那些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文学名著里的优秀插图的"工作"继续进行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每次"收获"之后,我和几位美术老师们都是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但"战果辉煌"的喜悦已明显洗去了灰尘与疲惫……</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苏联的杂志和文学名著插图是世界一流的。尤其是苏联《星火》杂志里的插图,更是精彩。据说苏联40-50年代拍摄的名著改编的电影,导演是"手捧"着名著按画家的插图去挑选演员。比如前苏联《静静的顿河》里饰演哥萨克青年格里高利的演员彼得·格列波夫,饰演阿克西尼亚的演员艾琳娜·贝斯特里茨卡亚,饰演娜塔莉娅的演员季娜伊达·基里延科;电影《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女主人公演员凯拉·奈特莉;《被开垦的处女地》中的女主人公柳德米拉·西佳叶娃,以及电影《复活》中马斯洛娃的扮演者, 在读全苏电影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刚满18岁的塔玛拉·谢明娜等影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联想到中国的"小人儿书",即连环画,堪称世界之最。画"小人儿书"的画家们是绝对的构图大师。方寸之间,构图大胆:意想不到的角度、意想不到的动势;线条的掌控、空白的运用均超乎想象;百分之九十九的非正常视角的构图,完全脱离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视觉感受。连环画画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尽情的驰骋在"小人儿书"里,丰沛的构图信息量以强烈的冲击力久久震撼人的心灵。只可惜,非物质社会下的艺术家们被企业家和市场经济所绑定后,"小人儿书"—— "不见了、失踪了、没有了、看不见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1974年,我被调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现在叫文化馆) 美术组,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专业美术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1976年,领导又安排我做起了摄影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1983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美术大学,开始了系统、专业的学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1987年美术大学毕业后,我带着一大堆美术和摄影作品,顺利的调入辽宁电视台,拍起电视剧了。那些"特殊的年代"里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及文学名著所给予我多方面的营养。这些多年习得的技能与经验的积累,为拍电视剧提供了很好的优势,还得了不少奖,包括个人单项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荣休时,抱回家一大堆荣誉证书和获奖证书。这一年,女儿也结束了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多的访学和实习回国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2016年仲夏,女儿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女婿在德国讲学结束,外孙女儿刚刚一岁半,全家难得有了一段空闲时间。女婿在德国来信,邀我们全家去欧洲看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于是,办好签证、航班起飞、做梦般的踏上了欧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学生时代对欧洲的印象:和中国四川省差不多大小的欧洲,战事从来没有间断过;欧洲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解放"的一部分;但欧洲的艺术却是世界顶尖的,而且大师群星灿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2016年的仲夏注定是不平凡的,被感知、被触摸到的欧洲,是如此之强大和美丽,不容置否的就放在你眼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不可复制的历史与辉煌、不能替代的人物和事件,欧洲呈现出令人充满惊喜和震撼的全新面貌。</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在欧洲转了一圈。到各个国家、去城市、走小镇;美术馆、博物馆、教堂,名画、雕塑、建筑、人文…… 真实地享受到了饕餮盛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欧洲之行,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几十年来,在这些仅存的世界文学名著、世界名画以及文学名著的优秀插图里汲取了颇多营养并爱不释手,保存至今,成为了我一生中的创作"铠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我的《绘画里的记忆》真真是美好无比,终生受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