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庐山,人们都知道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风景名山之一,自古以来有许多人文故事,历史、地理、文化典故,却不知她也是佛教重地。一篇关于世界上最大的庐山东林大佛的报道,让我产生了去庐山瞻仰大佛的冲动,依图寻迹,于是来到江西九江庐山脚下,参观了东林寺。一游览则不得了,岂是一座寺院?而是一片规模很大的以佛教净土宗、禅宗为主的佛教重地,有东林寺、西林寺、铁佛寺、东林净土苑等多座寺院组合群,真正是我国长江中部一处重要的佛教传播圣地。</p> <p class="ql-block"> 庐山东林寺,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此为山门,“东林寺”三字据说为康有为所书。</p><p class="ql-block"> 世传“先有西林、后有东林”之说。道安弟子慧永乃慧远师兄。慧永来到庐山,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范为其在庐山西北麓的香炉峰下建造西林寺。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来庐山与慧永相会,并在西林寺旁筑龙泉精舍,因简陋窄小,慧永请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另建一座寺观,因寺建在西林寺东,所以取名为“东林寺”。</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距今己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八大佛教道埸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p><p class="ql-block"> 庐山东林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大师(与佛图澄、道安并称“日、月、星”之称的佛门栋梁),南下罗浮传法,途经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短短三年,徒属众广。江州刺史桓伊肃然起敬,为之立寺。慧远带领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筑台,疏峦抗殿,始建寺院,命曰“东林”。</p> <p class="ql-block">慧远大师</p><p class="ql-block"> 东晋高僧(334—416),俗姓贺,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净土宗始祖。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二入庐山,结庐讲学,在庐山倡导弥陀净土法门,与十八高贤(另说与123位高贤信徒)共结莲社,一生深研佛学。撰有佛教《沙门不敬王者论》等著作,成为一代著名佛教佛学宗师。</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前往太行山研习《般若经》,悟彻真谛,发心舍俗出家。慧远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名声远播。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慧远大师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此后几十年中,两位大师多有信函交往,研讨佛学。</p><p class="ql-block">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因大师佛学精研,德馨才高,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大师座下。公元379年,慧远大师率众南下,以庐山东林寺为道场,修身弘道,创立白莲社,宣讲净土宗,著书立说,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慧远大师的德望,使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不断追求佛法哲理教义精华,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並聘请印度佛教宗师佛陀跋陀罗尊者来东林寺讲经释经,故得到诸多梵本佛经真经。他于庐山东林寺为佛陀跋陀罗尊者专置般若台译经,译成多部佛教经典书藉。他亦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名声远扬,由于他精通儒释道,故东晋时的君王、将相都来拜访他,与之交流处世之道;当代名人,如陶渊明等都引他为朋友,议论时世,诗文,故当时东林寺成为释道儒融通的场所,名扬四方。所以,慧远大师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位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自晋始建,代有修葺。南梁孝元,构造重阁,庄严寺宇,分霞耸极。隋初,天台宗智者大师憩止东林,奉晋王杨广之命,为寺檀越。开皇十二年道目主东林,大建僧坊,逶迤飞阁,秀出干霄,延褒层轩,俯视无地。唐时,东林达到鼎盛,“殿、厢、塔、庑,共三百一十余间,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门徒数千人,收藏经书万余卷,名列全国寺院之首。</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各朝以来,东林寺一直为佛教重地,深为历朝帝王,名人重视,多留敕文、碑文与记题。更为日本佛教界重视,被奉为日本净土宗与净土真宗祖庭。</p><p class="ql-block"> 晚清之后,东林渐次衰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仅剩破殿两三椽。1959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东林,指示要复修东林,保护文物,为东林寺复兴重启机缘。</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东林寺罹“文革”浩劫,佛像、法器遭砸碎,明代《金刚经》铜塔遭拆除,作废品变卖,僧众四散,寺院遭毁坏。</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寺院逐渐恢复。1978年,东林寺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重修,并作为全省第一个佛教圣地向国内外正式开放。1983年,重建慧远塔院及佛驮跋陀罗舍利塔,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此为虎溪樟,位于东林寺山门内,青莲塔前,高大郁葱,据说有1000多年历史,边上有一小石碑,题:“虎溪菩韵”四字。</p> <p class="ql-block"> 净土宗,又称莲宗,是庐山东林寺晋代慧远和尚创始的。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发展为十派,江西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净土宗,一派是禅宗。庐山东林寺是净土宗的发祥地。在唐代被确认为净土宗祖庭。这一派在中国佛教十派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进寺后,可看见气势庄重的鐘鼓楼分立两边。此为钟楼。</p> <p class="ql-block"> 此为鼓楼</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青莲塔,位于寺院正中,为纪念慧远大师而建。</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当年在东林寺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以同修净业、共期西方为宗旨,熔释、儒、道于一炉,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慧远大师被后世推为中国净土宗始祖,东林寺也被确定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p> <p class="ql-block"> 佛印</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位于大雄宝殿正前30米处中的轴线上,占地315平方米。斗拱、单檐,绿琉璃瓦。汉白玉雕栏,四柱汉白玉滚龙石雕柱,雄伟庄严。大殿内供奉弥勒佛与四大天王。正中弥勒菩萨为铜像,背后为韦驮菩萨塑像。</p> <p class="ql-block">莲池</p><p class="ql-block"> 位于气势宏大的天王殿前。一方莲池,格外引人注目,庐山清泉注入池中,荷花盈池繁茂。东林白莲(即青莲华),花色青白,丰满清香,据说每朵有130余枚花瓣,其品种之罕有中外驰名,传为慧远大师当年亲手栽植。更为神奇的是,现在重新开掘的莲池竞然在当年古莲池的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 唐代江州司马白居易有《东林寺白莲》赞曰:</p><p class="ql-block">“东林北水塘,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菡三百茎。</p><p class="ql-block">白日发光彩,清飊散芳馨。池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位于东林寺整个建筑的中轴线,向前后延伸,往左右展开。大雄宝殿为仿宋重檐歇山顶式,飞檐翘角,琉璃碧瓦,古朴端庄。殿前铁制香炉高耸、殿中供奉的三世佛像庄严辉煌。大殿两侧为东西两座罗汉堂。</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为天王殿,大殿后有玉佛殿(藏经楼)、祖师殿(三笑堂)。</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乃东林寺主体,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並竣工。为仿宋建筑,斗拱、戗脊、垂檐、绿琉璃瓦。占地1100平方米,台基高2米,总高度21米。大殿正中供三大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背面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海岛观音32应化法身相,两旁为16尊者塑像。大殿正门上匾额“大雄宝殿”,为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p> <p class="ql-block"> 沿寺院后面山坡,在一片绿色竹丛中,在阵阵清风中,登上台階,可登抵文佛塔与明代留存寺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 翠竹石阶登山小道</p> <p class="ql-block"> 顺便先介绍一下:文殊阁,位于东林寺后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 译经台,昔日远公聘请西域佛教大师跋陀罗来东林寺译经驻锡之地。</p> <p class="ql-block"> 佛陀跋陀罗尊者和译经台介绍说明</p> <p class="ql-block">文佛塔,始建于晋代,当时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尊者(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今尼泊尔人),携带了五颗珍贵的佛陀舍利赠与慧远大师,大师便在东林寺后山兴建舍利塔院供奉。塔院地处东林之上,故曰上方塔,今改名文佛塔。现塔为1998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西域取经诗</p> <p class="ql-block"> 译经台原址</p> <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尼中经贸协会同仁有感先贤佛陀跋陀罗对尼中友谊交流所作的贡献,特铸作尊者铜像一座,並立碑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 古印度佛陀跋陀罗铜像</p> <p class="ql-block"> 位于寺院西部洁白的莲花状的巨型建筑一一大念佛堂</p> <p class="ql-block"> 莲花佛堂北面为香光讲堂</p> <p class="ql-block"> 莲花念佛堂夜景</p> <p class="ql-block"> 白莲社址</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内其他留存古迹:聪明泉,记述着当年慧远大师的一个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游东林寺,并题“聪明泉”碑。</p> <p class="ql-block">虎笑桥碑与虎笑溪。</p><p class="ql-block"> 说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当年,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慧远大师,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有文记载了这个故事,并流传至今。也可以说是东林寺“儒、释、道”三教融合相处的一个生动例子。</p> <p class="ql-block">唐代经幢,</p><p class="ql-block"> 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公元683年),为东林寺现存最古老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远公塔院。</p><p class="ql-block"> 这处遣迹留下过一个中国佛教史让人震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国人的观念中,人 死后 一定要入土为安——无论是历代帝王陵的奢华甚至殉葬,还是小门小户埋入祖坟,哪怕是战乱年代只剩下一卷破草席,也要让亲人入土,没有抛尸荒野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然而,晋代的 慧远 大师,却破了一条规矩:圆寂前,留下遗言,“把遗骨扔于 松林 ,以松林为坟”,换句话说,怎么简单怎么来,不要任何排场,甚至连坟冢都可免去。</p><p class="ql-block"> 公元417年,以八十二岁高龄寿终正寝的他,临终时 留下遗言,把遗骨扔于松林,以松林为坟。弟子等不忍将其遗骨 暴露在外,在 东林寺 西岗占卜选地,垒石筑坟,将遗骨收入其 中。其坟即此塔也。</p><p class="ql-block"> 后人唐灵彻作远公墓诗“古墓石棱棱,寒云晓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起句吟颂的正是这座墓塔。</p><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为何遗言“以松林为坟”?这是境界的超脱。佛家认为,人死后无非臭皮囊而已。第一,为了一具臭皮囊,大兴土木建坟立冢,势必耗费很多财力物力, 出家人 积德行善,留着钱财不如去救济活人;第二,有了墓塔,就会有后人祭拜与崇拜。连佛祖都“不立文字”,出家人修的就是“无分别心”,死后却搞个人崇拜,如佛经的“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去相方得自在。</p><p class="ql-block"> 因大师异特,故摘录有关文录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 慧远大师墓,在远公塔院内,位于东林寺西侧。慧远大师圆寂后,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院”,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故又称“荔枝塔”。</p><p class="ql-block"> 原塔院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由于此地气候潮湿,塔院建筑腐朽不堪,现己经修建。由于慧远大师的名气与其神奇的故事,此塔院已成为信众流连、游客欢喜驻足的一处幽静景点。</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最初慧远大师柱锡旧址。</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p><p class="ql-block"> 庐山东林寺东北部山腰间,莲花峰下,两山夹谷之中,竞然有一座铁佛寺,重檐巍峨,呑吐烟霞,佛光彩虹,如太师椅山势座椅上的一颗明珠,闪闪发光,引人登临。太突然了,这是怎么一座佛寺?我决定登山瞻赏。</p> <p class="ql-block"> 铁佛寺山谷中的清溪与石桥。</p> <p class="ql-block"> 铁佛寺,据查建于唐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高僧昆仲禅师所建。当年,他来到庐山西北麓莲花峰下,举目群山如莲苑开放,俯首世间悲辛上心头,决定在这群谷深涧升一炉香烟,建佛教道埸。宋太平兴国年间,比丘尼愿莲主持佛寺,广收女众,弘扬佛法。为壮大道场,一度将寺庙起名为“铁骨寺”,以激励僧尼铁骨心肠刻意修行而不动摇。明隆庆年间,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法师在此寺讲授佛法,作诗题留。明清以后,经历代修复扩大,铁佛寺曾有相当规模,寺庙曾拥有十三重大殿,佛像六百余尊,其中一尊铁佛高约二米,远近闻名,香火旺盛。但清末以来,几遭兵燹,饱受摧残。至文革期间,佛寺已面目全非,凋零破败,仅存一间飘摇欲坠的殿屋。</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决心重修铁佛寺,1985年,妙乐长老主持重修事宜,她以非凡的毅力与决心,与众信徒及弟子等人,不享用国家一分钱,经过20年的艰辛开拓,让铁佛寺重显昔日光輝,昔日的小庙,如今已被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所代替。红垣碧瓦,楼阁林立,建成山门、天王殿、念佛堂、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殿、南北寮房、斋堂、印妙讲堂等几十幢殿堂,依山而建,庄严輝煌。新建铁佛寺占地210亩,殿堂19座,总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有佛像1400余尊。为国家佛教界所称颂。</p><p class="ql-block"> 1994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抱病为寺院题写:“庐山铁佛寺”寺名。</p><p class="ql-block"> 1 998年3月,日本京都佛教考察团到寺参访。1999年3月6日,这里举办了“纪念中国佛教2000年暨佛像、圣物开光法会”,来自国内外8000多信众齐聚铁佛寺。</p><p class="ql-block"> 2002年,时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视察铁佛寺,欣然题词:“铁佛飞来金世界,钟声传去普人天”。</p><p class="ql-block"> 2010年12月,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铁佛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p> <p class="ql-block"> 两位朝拜者</p> <p class="ql-block"> 登往铁佛寺的石台阶</p> <p class="ql-block"> 铁佛寺整体建筑处在层峦叠嶂之中,三面环山,竹林茂密,泉水潺潺,云雾缭绕,犹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据传明代高僧释憨山德清大师在隆庆末年曾到过铁骨庵,并写下《过铁佛庵赠邹尔瞻给谏》诗一首,诗中写到“江上青山水断春,门前流水净无尘,开门忽见庵中主,恰是金刚不坏身。”</p> <p class="ql-block"> 铁佛寺三摩地殿前石台阶</p> <p class="ql-block">三摩地大门</p> <p class="ql-block"> 登上此石台阶才能到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铁佛寺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大殿,殿中供奉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殿宽34米,高28.8米,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系在原址上建造的,依山就势,庄严雄伟,华丽典雅,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平台下的影壁。“佛”字上方“法轮常转”四字光明严然。影壁以青石贴面,上刻12米高的巨型青莲花托着着“佛”字,金光闪闪。两旁为妙乐长老选联:“莲是清净因,花是无为果”。</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供奉着三世佛,正中为本尊教主释迦牟尼佛,迦叶与阿难尊者分别侍立左右,左侧是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如来。释尊头顶上方的藻井彩绘里雕刻有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造型小巧,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佛像背后,塑造的是海岛观音像。观音两侧立有善财童子和龙女。 </p> <p class="ql-block"> 念佛堂登临台阶</p> <p class="ql-block">念佛堂</p><p class="ql-block"> 铁佛寺念佛堂高12米,面宽18.8米,进深12米,内供奉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端庄慈祥,胸前袒露“+”字吉祥的如意符号,左手置胸前,掌心托一莲台,右手下垂,似有接引众生的意思。左边是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似有普洒甘露,普济众生的意思,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左手持莲茎,右手持莲果,表示接引成佛道的正果者。三尊佛像连底坐高3.96米,雕工精细,端严传神。</p><p class="ql-block"> 念佛堂前左侧有一株古树。</p> <p class="ql-block"> 铁佛寺内殿堂与连接桥。</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坐落在铁佛寺建筑群最高端,牌匾上书“千佛毗卢殿”,为妙乐长老所题。大殿面宽24米,进深18米,高23.8米,正中供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端坐于千叶宝莲上,前面塑一尊长8米神态安祥的卧佛,两侧石壁上各有500尊立佛,表法“千佛绕毗卢”。</p> <p class="ql-block"> 千佛毗卢殿大殿进口处</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前,左右矗立两座万佛塔,塔高8.6米,千佛皆为金身。塔身罩以八角形钢化玻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庐山西林寺</p><p class="ql-block"> 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先于东林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是慧远大师的师兄先在此柱锡。</p><p class="ql-block"> 东晋高僧慧远在此主持30年,高僧慧远初来庐山时曾居于此。西林寺于公元731年由唐玄宗敕令重修,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兴盛。</p><p class="ql-block"> 1989年,台湾觉海法师发愿重修,在各方支持下,现已基本完工,规摸恢复至历史鼎盛时期。现已重修建成千佛宝塔,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阿弥陀佛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殿、大客堂、大斋堂等。</p> <p class="ql-block"> 西林寺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诗,便是那首著名的《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此为重修的西林壁墙。</p> <p class="ql-block"> 西林寺后的西林塔,亦称千佛塔,砖浮屠。唐玄宗敕建。明王鸣玉重修。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塔顶曾裂开,至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自行愈合。塔高七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p> <p class="ql-block">西林寺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西林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西林寺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净土苑图示</p><p class="ql-block"> 净土苑位于东林寺南边,庐山西南角山麓,距东林寺约16公里。2007年起,在佛教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在佛教气氛浓重的庐山西南山麓逐渐形成一个净土宗发祥地和祖庭的新建筑群:一片规模宏大,气势豪华的佛教净土宗道场,据说占地面积有9900多亩。</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被告知:这是一片新建的佛教道场,该处建造了一尊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阿弥陀佛立像。除了在渊源上被称为系东林寺新建的“净土宗”道场以外,与有1600年历史的东林寺没有仼何联系。而且,当时好多资料,包括“百度”上都指出这一点。我是2020年第一次来到东林寺的,有关方面告知,莫将东林寺净土苑与东林寺历史混淆一谈。应该清楚地说明,是两个佛教场地,一个是古代遗址上重建的东林寺,一个是完全新建的供奉大佛的道场。我感到不可思议,同是借用净土宗名义道场,为何分为两个场地,各管其是,大概是上头主管部门没协调好,或都想自成一体,独立山头吧?</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我在校对本文资料时,发現东林寺景区网上現在这么一段说明:自2024年6月起,东林寺有两个道场,即东林寺祖庭和东林寺净土苑。东林寺净土苑是东林寺两大核心道场之一。大概上头主管部门落实好了,地方也协调好了,一个口子管,一门二场地。那才说得过去。</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净土苑山门石牌坊,巍峨高大,高十四余米,宽近七米。楣梁正中为“香光庄严”四个篆字,左右额书为“慈悲”“智慧”“清净”“平等”八字。</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正中上额刻“香光启严”为弘一大师篆体书法;牌楼的背面中间,是印光大师的手迹“故乡风月”。</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净土苑区建筑采用中国古代山林建筑群经典的空间层次布局方式,使整个东林净土苑依山就势,以中轴线为南北轴线,建造了山门殿(暨天王殿)、极乐殿、光严塔、大雄宝殿、拜佛台、接引桥、大佛台等七个苑区,苑区空间开合有致,相得益彰。其间以钟鼓楼、莲池、塔台、阁楼、登山阶梯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既错落有致又呼应的空间整体。</p> <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净土苑建有世界上最高大佛:东林大佛一一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穿过净土苑山门,为天王殿前一片水景。越过水景,沿中线走过白石砌制的金水桥,即为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一重——天王殿建筑群。天王殿建筑群由天王殿、东西配楼、连廊、假山、阿育王柱及金水桥等景观组成,图为天王殿及周边佛殿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金水桥前地面上精美的莲花图纹石刻。</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水池</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建筑高大、雄伟、气魄,占地近500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架构。顶层重檐下悬挂着匾额一块,为传印长老手书的“东林寺净土苑”六字;次层重檐下亦有匾额一块,为北宋大文豪苏轼手书的“天王殿”三字。殿高三层,首层为正殿。</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天王殿,就来到莲花池广场,广场后为极乐殿。广场中有七宝莲池,表达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遍布四色莲花。</p> <p class="ql-block"> 池中心有一根汉白玉蟠龙柱,柱顶有一方玲珑宝塔,塔尖上置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摩尼宝珠。</p> <p class="ql-block"> 极乐殿乃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二重。整座殿宇高约二十米,占地近950平方米。极乐殿的建筑风格与天王殿相仿,稍显不同的是,此殿为单檐歇山架构。殿分两层,第一层为法宝流通处,第二层为正殿。</p> <p class="ql-block"> 极乐殿出来后,在大雄宝殿前的中轴线通道上有一三层木塔一一光严塔。</p> <p class="ql-block">光严塔</p><p class="ql-block"> 光严塔是中轴线上的一个标志性木建筑,寓“香光庄严”之意。此塔三层,总高约23米,三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燃灯古佛的水晶舍利。光严塔为楼阁式三重檐庑殿顶方形塔,主体由非洲红花梨木搭建而成。整座佛塔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打造,稳固显得庄雅稳固。</p> <p class="ql-block"> 从光严塔上仰视山顶大佛及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光严塔后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占地1200余平方米,高近28米,殿基高出地面两米有余。为仿唐风格,重檐庑殿顶结构,飞檐层叠,伟栋丹梁,阶墀宽阔,梁柱井然。大雄宝殿乃中轴线上三大殿的最后一重,此殿显得更为高峻。雄踞于中轴线前端区域之中枢,南可俯览群阙,北可瞻仰山顶大佛。</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琉璃光如来,西边是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从大雄宝殿后仰观金刚台,是一条通往山顶大佛的白色花岗岩铺设的长长的登山台阶,中段为接引桥。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p> <p class="ql-block"> 一尊金灿灿的大佛屹立在高山之巅, 连基座总高81米的东林大佛矗立在几百米高的山上,在绿色的群山耸拥中,气势非凡。你远在景区大门外就会被震摄住。这是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像。</p> <p class="ql-block"> 接引桥,全长116米,是大雄宝殿通往大佛金刚台的连接两个山头的连接桥,表达佛教信徒由娑婆此岸往生极乐彼岸之路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极乐路全长共有四百八十级花岗岩石阶,代表念佛行人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大誓愿力感应道交,往生彼土,亲见弥陀慈父。</p> <p class="ql-block"> 金刚台</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净土苑的东林大佛一一阿弥陀佛,佛像身高48米,宝盖高81米,锡青铜铸造。莲花座高6米,造型犹如莲瓣。</p> <p class="ql-block"> 总高81米的宝盖造型犹如莲瓣,火焰表阿弥陀佛光明炽盛,遍照十方世界,专摄念佛人往生极乐。宝盖的建造,一则为露天大佛起到一定的保护功能。二则增强了大佛的宗教艺术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须弥台四角落为四尊菩萨,分别为:东南角——南无观世音菩萨。 西南角——南无大势至菩萨。西北角——南无普贤菩萨。东北角——南无文殊菩萨。四尊菩萨全身及塔身和佛像一样,做贴真金工程,真金外还有漆。</p> <p class="ql-block"> 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大佛金刚顶平台,靠近山体上书: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 约2500年前,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永远困绕人类的神秘的人生苦难疑问与生、老、病、死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以他见到的人生展示生命的真正意义,告诉你平和喜悦脱离恐惧获得喜悦的方法,力图把人从生活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释迦牟尼的哲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即讨论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人生命运、道德行为等等问题。但是,在讨论人生问题的同时,不可能不涉及宇宙方面的问题,如万物的起源、世界的形态等等。所以,释迦牟尼的哲学形成了以讨论人生为主,也包括宇宙起源、世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谛说、缘起说、五蕴说、诸法无我说等。而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他通过与信徒的谈话与问答等形式,提出了据说为八万四千种解决方式,而后来,整合分宗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等。而留存下来的,只有几百宗。而传入中国的精华,只有几十宗。</p><p class="ql-block"> 佛教约于二千多年前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史载“汉明感梦,初传其道”,汉明帝做了一梦,梦见神奇大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请几位高僧,用白马驮来经书到洛阳,初传其道,翻译佛经,并建立“白马寺”,此为中土最早引进佛教之伊始,故白马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祖庭”。佛教在中国影响传播较快,最初是以言形传播为主的。至北凉初期,出生于西域(今新疆库车)的高僧鸠摩罗什(344-413)到达甘肃凉州,先在甘肃凉州待了17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他入长安,翻译多部经文,他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非常大的贡献,故被视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p><p class="ql-block"> 大乘八宗是指: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而在历代佛教传播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与净土宗。</p><p class="ql-block"> 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传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就是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悟性极高的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或曰知识界上层人士。</p><p class="ql-block"> 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净土宗简单易行,所以适合所有的人学习,不像禅宗很难懂,也很难修持。信仰净土宗的人只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会产生业力,念佛往生。而且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所以,净土宗为百姓大众所欢迎。</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当年鸠摩罗什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佛教经典著作94部、425卷,其中《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p><p class="ql-block"> 此宗派的经典是“三经一论”,</p><p class="ql-block">三经是︰(1)《无量寿经》(2)《观无量寿经》 (3)《阿弥陀经》。</p><p class="ql-block">一论是:《往生论》。</p><p class="ql-block"> 西安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是当年为纪念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而修建的第一个净土宗道场。</p><p class="ql-block">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诗予以赞扬:“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日本净土宗承奉善导大师一脉,向来把善导尊为祖师,把香积寺奉为祖庭。</p><p class="ql-block"> 庐山东林寺始建于晋代,历经1600余年,至今“钟磐之音不绝”。 作为净土宗祖师的慧远大师,开创的东林教义,流传至今。由于他精通儒释道,才学渊博,人品高尚,不但使他成为净土宗祖师,也使东林寺名声远扬,成为净土宗公认祖庭。以致慧远大师以后,历代后世,上至帝王,下至名人墨客,如唐太宗、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东坡、陆游、岳飞、等名人,都拜谒或逗留过东林寺,留下记题、文章、诗词、碑刻等。唐代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前,来东林寺朝礼,将净土宗教义传至日本。所以,一千多年来,东林寺也可称为是儒释道融合交往有特色的佛寺一一诗寺。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胡适先生语)。对于中国佛教来说,东林寺的创立“其功阙伟”,当不为虚言。</p><p class="ql-block"> 静静思惟, 无论任何时代, 人类的思想走到穷极, 都会自觉到自身力量的薄弱, 而倾向于依托一种伟大灵格的力量。这从印度、中国及日本三国佛教的代表人物, 大多将自己的安心立命, 托在阿弥陀佛的他力来看, 及后来世界上一些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至科学家,也将自己最终对宇宙的思考与对人类归属的思考归纳于宗教,这大慨就是人类思维或哲学思考的一个归宿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去讨论这些深奥的哲学问题。</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东林寺,依然寺宇庄严,禅音悠远,殿字楼阁,交相辉映;佛学弟子,遍布全国;每年数十万游人香客,包括来自世界各国如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印度等国家的佛教徒与游客前来东林寺礼拜参观,再现了净土宗祖庭的雄姿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中国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我们当保护、研究、弘扬其积极因素与传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社会和谐共处局面,提倡诚信奉献精神,构建自由安乐、互信互助的多层次的社会精神格局,为形成更融合的统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的复兴与创新,作出其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锋)</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整理(初稿)</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7日编撰于甬</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2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