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座古庙的记忆(散文)

塞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前些日子,一位发小在同学群里,发了一张庙的照片,并说这是家乡的记忆。看到这张照片,很是惊喜亦欣慰。惊喜于离开故乡几十年后,终于又有了那座庙的消息。欣慰于故土的乡亲们,能够重视那座庙的修缮,得以传承一种文化。仔细端详照片,庙是新建的模样,五间四柱,青砖黛瓦,看上去宽敞明亮。经询问发小得知,庙是在原位置上做了翻建新修。虽然失去了古庙的风采,却也终究有新庙可作为一种纪念。惊喜欣慰之余,勾起情怀故乡那座古庙的无限追思。珍藏心灵深处的那些印记,仿佛开闸的水,瞬间从脑海中汹涌而来。有关那座古庙的记忆,以及年少时的些许往事,恍若电影一样在眼前重现,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其实,不难想象这样的心情使然。因为,故土难忘,故乡常念。远走他乡的日子,犹如一只飘飞的风筝,但始终牵扯着一根相连的线。无论飞的多高,不管飞的多远,只要轻轻扯一下手中的线。飘飞的身影,即刻便回归情怀的视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在我年少记忆中,人们习惯称呼为“老爷庙”。据说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号称“武圣”的关羽兴建,也称“关帝庙”。那座庙不算小,建筑高大,气势恢宏。庙里墙壁上绘有各种经典彩画,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泥塑像。遗憾的是,历经“文革”洗礼和缺失保护,甚至人为破坏。那座古庙年久失修,原本还算结实的门和窗,渐渐丢失,直至破败不堪,濒临崩塌的境地。有关那座庙的历史,它的传说,建于何时?何时兴盛?已无从文字记载查找,资料难以考证。据村里老辈人相传,村中的先民,大多于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因此推断,老爷庙的始建年代应为明朝初期,距新建前存在约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可谓真正的“古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 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典型的人字型建筑结构,筒瓦整齐覆顶,各檐头饰有虎头瓦。整座庙,巨木为梁,条石为基,青砖为墙。窗棂雕花,飞檐翘角。檐下由几根大木柱支撑,青石柱础。庙内雕梁画栋,色彩绚丽。彩绘泥塑像,都栩栩如生。各项做工极为精细与考究。庙后右上方生长着一棵老榆树,春天生机勃发,夏日枝繁叶茂,成为村庄古老祥和的一种象征。老辈人讲,那是村里的“风水宝地”。遗憾的是,古庙和榆树已不复存在,庙里的一切成为封存的历史。现在,我们还能凭借一些模糊记忆,不完整地回忆那座庙的部分。可我们的后辈们,则永远没有再见古庙的机会,只能当成传说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记忆中,仿若一位固执的坚守者,在一直张望着身边一切。春夏秋冬里,一年四季中,显得那么沉寂肃穆,却又那么高雅脱俗。尘世的一切,尽收眼底。守候着日月,默而不语。听村里老辈人讲,祖辈们传授,村子里建庙,都讲究其“风水”规矩。庙的大与小,多间或单间,庙址的位置,建庙的用材,开建的时辰,庙的结构,神仙保佑等等,有着“约定俗成”的说法。理解这些民间传统说法,但不赞同他们的迷信。古时人们建庙,更多在于迷信思想和贫穷落后有关。百姓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在艰难困苦中度日,不免时遇天灾人祸。于是,把欲扭转穷苦生活处境,却又无法改变尘世命运,寄望于所谓“神仙”来保佑。于是,各种各样的庙,便渐渐“应运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珍藏着年少时许多记忆。记得,当年村干部把古庙开成村上的粮食加工厂,全村人去那个庙里喷米粉面,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记得,跟随父亲无数次去庙里加工米面,喷粉机的轰鸣声,掺杂着人们的说话声,嘈杂音声声入耳。记得,庙里墙壁上的彩画,以及那些梁柱上的雕刻等等。后来,在庙的东边盖起了新的粮食加工厂,古庙才得以重归静默。也记得,在庙的西边上,盖有一排十余间的平房。有村上唯一的小卖部,有大队部办公室,也有村上的小学校。那时,这是常去的地方。依稀记得古庙里,曾经堆放过杏核。发小们用树枝或木棍,扒着庙门从缝里拨拉几颗杏核出来,然后“心满意足”地结伴去玩打地坑。有时,也三五相约去庙旁大榆树周围,玩些捉迷藏的游戏。村里的那座古庙,留存着年少时的懵懂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曾经是村里的地标性建筑,承载过岁月厚重的历史。可惜,现已一去不复返。如今新建的这座庙,孤零零地守在那里,似乎已没有了先前那种风光。听发小说,村子里变化巨大。那座庙的周围,已是连排新建的住房,整齐划一,高大宽敞,那座庙已不显优势。再者,现今村子里早用上了自来水,修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生活大变样。翻修那座庙,只是一种心情的纪念,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让后人有一种情感寄托。如今乡亲们明白,真正幸福的生活,来源不是那座庙,而是国家的惠民、富民政策和勤劳的双手。那座庙,记载了故乡的前世今生,见证了家乡的生活巨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因为这一张照片,牵动了回望的心弦。一段怀思岁月文字,掠过脑海唤醒记忆。穿越时光回忆过去,历经沧桑追思往昔。情怀的那些故事,在心里绽放着美丽。往昔之所以让人怀念,来源于对年少时光的眷恋。也许,有些故事只属于过去,那是上苍的恩赐,也是流年的印记。怀念家乡的心情,牵起岁月的气息。属于心灵的那些记忆,宛若生命的投影,跟随你不离不弃。你可以回望追忆,却永难寻回真迹。只能梦寻那段时光,时刻珍藏在心底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承载着心灵的记忆,绽放着希望的种子。怀念那座庙,将情怀与故乡为伴,把心灵与怀念相依。观视野群山绵延之态,听心灵云海翻腾之声。行日出豪迈之旅,思日落苍凉之幕。无论艳阳高照,还是月色清冷。其实,任何一种生命的轮回,都离不开自然规律。草木有荣枯,生命有盛衰。一切总是从繁华走向消亡,而后再繁华再消亡地循环。这样反复地更迭,铸就年轮旋转的痕迹。那些往昔的记忆,随时光植根于脑海里,留存心灵珍藏成为永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宛如一位睿智的老者,虽历经沧桑,却不失风采,仿佛时刻在俯察众生。它体现着一种民俗文化,传承着一种百姓情感。“关帝庙”,曾经作为民间一种传统信奉,在老百姓中广为传颂。民间对关公“忠义仁勇,正义诚信”的敬意,是一种情感的崇尚,淳朴民风的寄托。当情怀超脱于尘世外的表象,行走凡尘俗世里,多些淡然一笑,少些琐碎心事。这种情感的崇尚,便真正驻进心中。无论天涯海角,还是深山闹市,它始终随影相行。以至于,离开家乡的流年中,尽管有些记忆渐已模糊甚至淡忘。然而,内心却始终不敢淡忘那种淳朴民风和美好记忆。奔波的岁月里,坚定着跋涉脚步,丈量着故乡的距离。宽广炽热的胸怀,诠释故乡的方寸。虔诚着拜谒的心灵,感受着故乡的亲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那座古庙,永远怀思心中惦念。也许,有些美丽,只属于记忆。从一座庙的浮沉里,领悟世事万物哲理。人世间万象纷呈,生命中人来人去。其实,相逢和别离,犹如白昼与黑夜,不绝如缕,更不稀奇。许多时,当心灵的情愫,不经意间萌生,似星月般点缀岁月的时空,则显现深邃而美丽的景象。所有的过去,都留下了痕迹,哪怕是一次最微妙的心动,一声最轻微的叹息。而所有的痕迹,都写进了记忆,带着时间的烙印,带着彼时的气息。时光随流水逝去,故事随岁月缤纷,层层叠叠留筑于记忆。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便是最好的诠释。笔是纸上游走的花,字为心思最真的话。总觉得纸短情长,总怀思遥远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对于故土的怀恋,成为每一位游子心中永恒的牵念情结。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及淳朴民风和风土人情,都像胎记般烙印在身,铭刻在心。它宛如生命里始终涌动的一股清流,在时刻不停地穿梭时光隧道中,把跋涉人生岁月的过往和如今紧密相连起来。让心灵伴随着思念,去体味、去感怀、去感恩。每每回忆起故乡的那些情景,无论山水与人情,还是留存脑海的印记。内心总会生发许多感慨,情思倍感一种亲切与温馨。的确,曾经在那个村庄里生活过的每一人,相信心灵都有一份沉淀着的怀念情感。家乡那座古庙,陪伴过我们成长,成长中让我们怀念,怀念里让记忆长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