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人骨教堂

二泉松

早就耳闻捷克人骨教堂了,第二次去布拉格时才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个有着摄人魂魄的华丽而奇异之美的“人骨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在布拉格以东约7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库特纳霍拉(KutnáHora)的小镇。13世纪时因为开采银矿而名噪一时,与布拉格竞相成为波西米亚最重要最富裕的城市。然而布拉格持续了千百年不褪的辉煌荣光,这座曾经的波西米亚第二大城市却命运多舛,1504年银矿资源开始枯竭,财源中断,繁华落幕,兴衰荣辱过后湮灭在冗长的历史岁月里。</p><p class="ql-block">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库特纳霍拉古城区沉淀出的中世纪城镇独具的魅力,依然让人瞩目让人着迷。1994年人骨教堂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库特纳霍拉老城和几座教堂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山丘上的圣芭芭拉大教堂始建于1380年,由当地银矿主资助建造,是给矿工守护神圣芭芭拉的献礼。因胡斯战争和银矿枯竭(没钱啦!)而一度废弃,整座教堂历时五百年才在19世纪末期最终以新哥特风格的造型竣工。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这样的:<br>  库特纳霍拉(Kutná Hora)是随银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14世纪时,这里是一座皇城,城中的许多建筑都代表了其曾经的繁荣兴盛。圣芭芭拉教堂(Church of St Barbara),是代表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塞德莱茨(Sedlec)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又保留了18世纪早期巴洛克风格,这些都影响了中欧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杰作同城中一些精致的私人宅邸一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中世纪都市画面。 圣母大教堂又称塞德莱茨藏骨堂,中文俗称人骨教堂,最早是库特纳霍拉郊区诸圣公墓中的一座小型罗马天主教小圣堂,是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及圣巴巴拉教堂和塞德莱茨的圣母大教堂”的一部分。 走近圣母玛利亚大教堂。<div>她又称为“圣母升天与圣若翰洗者教堂”,始建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哥特式风格。胡斯战争后被摧毁。18世纪初由著名捷克建筑师Jan Santini Aichel重建,为巴洛克风格,所以兼具哥特和巴洛克风格。后人称为巴洛克哥特式建筑。</div> 但这里不是人骨教堂的参观入口。 人骨教堂外表朴素平淡不起眼。我们要从另外一个门入内。 进入一个很普通的门,迎面的情景却让我们顿觉恐怖。穹隆顶上挂着二个天使,墙上的半圆环下是一个十字架,全部用骷髅和骨殖搭成。<div>虽然我们已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虽然眼前呈现出富有对称性的装饰美,但仍然让我们的心紧起来,有一股凉意从脚底升起,浑身起了鸡皮疙瘩。</div> 从官方图片上看,通往地下室的楼梯顶端的二侧墙上有一对用人骨拼搭的圣杯,圣杯二侧各挂着一串骷髅装饰。 但是眼前我们看到靠门洞一侧角落里的二串已被移除,也许是去整修了。墙面上都是瘢痕。 稍稍回过神来,看到教堂入口处墙上用人骨以拉丁字及希腊字拼写着“IHS“,代表Jesus Hominum Salvator(耶稣 人类的救世主)。 刚才进门前看到教堂外围正在维修,四周还有许多新墓,每座墓上都有鲜花,有些还有照片。附近还有一些雕塑。 1278年波西米亚国王Otakar二世派遣塞德莱茨修道院院长Henry到耶路撒冷朝圣并担任一项外交任务。他带回了一把耶路撒冷的泥土(耶稣被钉死的地方的泥土人们称之为“圣土”)洒在了修道院的公墓墓地上。此举使得该公墓闻名于波西米亚以及整个中欧。普通人乃至名门望族都以埋葬在此为荣。 <p class="ql-block">埋葬在墓地的人随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多。十四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时墓地一再扩大,大约有3万人埋葬在此处。15世纪初期胡斯宗教战争又使得波西米亚大地生灵涂炭。如何安抚亡灵?虔诚的传教士将他们带到这块圣土上安葬。此时墓地已扩大到约3500平方米。当时墓地中有许多骨头暴露出来并被堆积到教堂外环,有部分被废弃掉了。直到1511年,修建了一座新的礼拜堂来收纳一百多年来荒废散落的遗骨,一位半瞎的西多会隐士接受了这项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开始将这些骨头再搬移至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1870年,贵族家族施瓦芩贝格聘请了一位木匠Frantisek Rint来把这些人骨做成装饰品,使用了一万多具遗骨。如今的教堂内部,已经有大约4至7万具人骨了。</p> 走下台阶,前面半地下的一个厅室显得有些阴冷,但游客众多,让这里感觉并不阴森。 回望入口,却有一种从阳界到阴间的感觉。 地下室中央有四座烛台,上方吊着一盏枝形大吊灯,再往前是圣台。 这盏吊灯令人叹为观止。它以人腿骨为主架,下颚骨串成挂帘,主架下的8个腿骨灯架各支撑着用盆骨排成莲花状的烛台基座,上面的一颗头颅就是烛台了。 仰望人骨吊灯。有种诡异的感觉:华丽中有幽灵在游荡,繁杂中有灵魂在碰撞。<div><br></div> 屋顶十字交叉的一串串头骨也很诡异,一颗颗骷髅都咬着一根腿骨。个个脸面朝下,看不出他们的表情,但是那黑黢黢深邃的眼窝里,分明看遍了成千上万游客的喜怒哀乐,看遍了大千世界的变化无常。 从这个角度看大吊灯前的人骨天使。 这个人骨天使的翅膀特别大。 四座尖塔状的烛台是也是用咬着大腿骨的骷髅组成的,据说是巴洛克风格的祭台。 <p class="ql-block">有些骷髅的头盖骨上有明显的刀砍箭刺的痕迹,这些可能是胡斯战争中死亡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每座烛台顶上都有一个神态各异的小天使,意味着生命的尽头有天使在等候你?</p> 圣台。 圣台四周也都是人骨装饰品。 用人骨堆成的金字塔。人骨金字塔被围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只能从门窗外观看。 各种人骨被密密麻麻的堆在一起,几乎没有空隙,相互之间却没有用链子之类的任何东西链接,据说标志着他们仍然是自由的,没有相互束缚。又意味着无论你生前贫穷还是富裕,是一介平民还是达官贵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div>在内心,由一种仿佛越过荒漠和大海之后,惊觉自己渺小如尘埃的震撼。<br></div> 共有四座这样的人骨金字塔分列在大厅的四角。 人骨金字塔很大,从基座的一个洞来看,有好几米见方吧。 每座人骨金字塔底座的洞口,排列的骷髅都是不一样的。 <p class="ql-block">昏黄的烛光洒在白森森的骨殖上,生者和死者默默相对,观者无语,尸骨无声……</p><p class="ql-block"><br></p> 欣赏一种神圣肃穆的美。 <p class="ql-block">门窗边的墙上用人骨拼出“1870 F.Rint Z Ceske Skalice”的字样,意为这是F.Rint于1870年的作品。原来F.Rint并非简单地收藏和排列人骨,他以木匠的眼光和手艺创作了一件件非凡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描绘此景此情。没有心理恐惧,没有身体的不适。你们从哪里来?你们怎样生活过?你们又往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在人骨金字塔的窗户上有一个用人骨拼搭成的徽章,据说这是施瓦芩贝格(Scharzenberg)家族的纹章。</p> <p class="ql-block">右下角一只乌鸦正从土耳其士兵头颅中啣出眼珠,这表达施瓦芩贝格家族在1591年的Raad战争中对土耳其人的胜利。从哪里看出这是个土耳其人呢,据说中世纪的土耳其人留有朝天辫子,徽章里的头盖骨上装饰有二根小辫。</p> <p class="ql-block">Francis Rint以一个木匠特有的眼光,艺术地完成了安排给他的处理骨殖的任务。为了感谢施瓦芩贝格家族的委以重任,Francis Rint特别精心制作了这个族徽。</p> <p class="ql-block">门楣下的人骨天使。</p> 人骨天使的翅膀是用肋骨整齐排列而成的。 在另一面墙上,还有一个人骨拼搭成的奇怪的造型。不知其祥。 <p class="ql-block">人骨教堂很小,很快就参观完了,置身于森森白骨之中,慢慢地竟无一丝半毫的恐惧感。就是看这张黑白照片,也无恐怖和惊悚感。在这些人骨艺术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余,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走上出门的台阶,从阴间重返阳界,对生活,生命似乎有了新的认识。生命的失去肉体的消亡不过是宇宙间某种物质的解体和转化,遗骨被加工成装饰物与石头和金属一样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它们超越了生死的概念,超越了人们对生和死,灵魂和肉体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据说,教堂周围挖掘尸骨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谁也说不清这里究竟埋葬着多少尸骨,谁也说不清这里究竟挖出过多少尸骨。</p> 只有上帝知道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