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系列之五《多彩峡谷,龙吟高吭》

飘旋的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彩峡谷,龙吟高吭</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飞来寺沿滇藏公路(国道214线前往芒康。由于飞来寺晚上小花盖虫的干扰没有休息好,车上小寐一下,等醒来时车已入一河谷。领队说这是澜沧江,于是我见到了三江并流的第二条大江即澜沧江,也走进了这美丽的峡谷。</p><p class="ql-block"> 从德钦到芒康有222公里,有近三分之二的路程是在澜沧江峡谷中行走,刚进峡谷时,见山、见谷、见水却不见人,倍感荒凉,大巴车沿着蜿蜒的澜沧江逆流而上,在峡谷一侧的半山坡上行驶,一边是陡峭的岩石,视线有时难免被遮挡,而另一边是梅里雪山一路相伴,道路弯曲,耳畔水声如龙吟,眼前高山似屏嶂。我看见前边有路牌指示,直走盐井,左行为佛山,我们是经盐井奔芒康入藏,肯定不是佛山方向,于是我百度了下佛山乡,才知道原来德钦县的佛山乡名气这么大,是因这条江才有名气,佛山乡是这澜沧江峡谷的起点,在这个乡还有个史上名村即溜简江村。村落处于陡峭山崖之处,背靠梅里雪山垭口,由此渡江,翻过海拔4800多米的梅里雪山便能到达西藏地界,这里在历史上是滇藏交通咽喉要道,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渡口,也是"三江并流”地带进藏的唯一通道。在那茶马古道时期,这溜筒江村勤劳智慧的村民將竹子剖开四片,编成竹绳,再将3根竹绳编成一大股绳索,称为竹篾溜索,悬挂于两山之间,在溜索上挂起溜筒将货物和人捆在溜筒上,靠自重前行到达对岸,商人们再拉起马驮着茶、盐、丝绸等物品翻过梅里雪山而去,或南来北往,或东进西出,溜筒江村的村民为茶马古道上过往的客商运送着人和货物,而不问山外之事,他们每隔2~3个月就要编制一根溜索,每根溜索编制需要20余天的时间,溜筒村人一直是靠这个渡口来讨生活,直到解放前,丽江客商在此渡口建起铁索大桥,马和货物才能依靠铁索桥过江;解放后为了便于滇藏川的通行,相关部门又对铁索桥进行加固重建变成了纲索桥,从此再也不需要编制溜索了,但编竹绳,靠溜索渡江的故事在溜筒江村还在口囗相传,那是不是漂过历史长河的一缕乡愁呢?见于此得一小诗《过澜沧江古渡口》</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荒山黄水澜沧江</p><p class="ql-block">路窄石裸天苍苍</p><p class="ql-block">经幡五彩风中扬</p><p class="ql-block">溜筒渡江祈吉祥</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竹叶黄了秋</p><p class="ql-block">雪山替人愁</p><p class="ql-block">渡江如渡命</p><p class="ql-block">人马满渡口</p><p class="ql-block">一桥飞东西</p><p class="ql-block">索索全部收</p><p class="ql-block">天堑变通途</p><p class="ql-block">山河育毓秀</p><p class="ql-block">2022.6.</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直 沿着澜沧江北岸行走,对面的梅里雪山时隐时现,其雪水时尔化作飞瀑从峡谷的岩石上飞泄而下,遇到雨季,疏松的岩石还会发生泥石流滚滚而来,峡谷内激流湍急,走着走着,我好像发现了奇迹,澜沧江的水怎么是红色的,这一发现不要紧,仿佛江水育着绿色,绿色又被云雾缠绕,云雾在山峰间招摇,使得这峡谷内,绿了一段又荒了一截儿,红了一段又绿了一片,远远看看去,绿色是峡谷的底色,在白色云雾的笼罩下,红色的江水尤如脱困的蛟龙,翻卷而来,细细的打量闪过的山坡,飞流与绿色交替,岩石在日光下变幻着颜色,由山峰剥落下来的岩石风化后堆积在坡地上,经岁月的推演变成河谷上的平缓地带,这时便有村庄呈现在眼前,有房屋有田野,仿佛世外桃园,我知道,那绿色的田园里有青稞,有葡萄园,有核桃树等杂果林,山坡上的小路象蛇一样趴在那里,阳光下白晃晃的入人眼帘。刚过小村庄不久,突然有人喊,看,山坡那图像,像不像杨丽萍的孔雀开屏动作,我一眼望过去,泥石流自山顶上而下,赿来赿宽,最后堆在绿色的峡谷之间,看得出泥石流已滑过河床上的道路,这是泥石流过后,大自然的杰作,我也把大自然所赐的镜头拍了下来。做首小诗留证</p><p class="ql-block">鬼斧神工大自然</p><p class="ql-block">预测孔雀舞在先</p><p class="ql-block">后降杨女结尘缘</p><p class="ql-block">裙在红尘头在仙</p><p class="ql-block">彩凤生于彩云南</p><p class="ql-block">半为仙骨半为媛</p><p class="ql-block">唯妙唯肖开屏鸟</p><p class="ql-block">根在山中自不凡</p><p class="ql-block"> 我沉浸在大自然的画面里,遥想一代舞蹈艺术家的美,不知这其中是否有必然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领队说,下车下车到盐井观景台了,我们由此进藏,并在盐井用午饭,那里有一家网红加加面。于是,在盐井景观台做了短暂停留,有人买了盐井的白盐,有人对着谷底的盐井村照相,而那一方方盐田,凭着这短暂的停留,却印在我心里。</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澜沧江峡谷谷底,澜沧江如利刃般将山与崖恰到好处地切开,千年古盐田就架于澜沧江两岸近2公里的狭长地带,通体呈红色,盐井纳西民族乡的村落处在澜沧江湾道处格处抢眼,于拐弯处红色山坡凸现,在凸现的山坡下,一层层盐田错落,西岸加达生产红盐,称为桃花盐,而纳西村还生产黄盐,这些盐多半都是用来做香料或牛羊饮用。东岸上下盐井村及曲孜卡村地生产的是白盐,可以食用,做酥油茶,化妆品等用处较多,但无论红盐白盐还是黄盐,均出自女人之手,女人从井里提取卤水,背回自家的卤水池中沉淀后,再入盐田,让阳光蒸晒。卤水晒干后即得到粗盐,经进一步晾晒加工,即成食盐。这种作业方式从唐代到现在一直保持着,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茶马古道”上仅存的人工原始晒盐方式,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处古老文化遗产,男人则是挖虫草拾蘑菇等,这就是纳西族人的生活方式,是纳西族民众自己争取来的生活。因为这里有一个关于格萨尔王与纳西王为争夺食盐而发生“羌岭之战”的传说,这场战争之后纳西王俯首称臣,最终格萨尔王控制了盐井。从唐代以后芒康一直是吐蕃的领地,到了明代又让纳西族人来开采至今,可见盐田自古以来在人们生活出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啊!</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就连西方的传教士也不远万里,不顾环境的险恶,也来到这上盐井村,村里现在还保留着的天主教堂,这也是在藏传佛教地区唯一一座天主教堂,教堂与周边的藏式民房交相辉映,可想而知,当初的藏传佛教与西方天主教两种文化是经过怎样的碰撞,才使其得以融合啊?</p><p class="ql-block"> 望着这一方方盐田,我也仿佛看到了在地球演变的过程中,甚至在海退时期,这里曾经一定是海水留下的盐水湖泊,在太阳照射下,湖水蒸发形成了盐壳,盐壳受泥页岩覆盖保护后,在造山运动的挤压抬升作用下,储存在背斜的轴部,这块巨大的被蒸发干了的盐湖被抬升至澜沧江水面以上,之后在地壳的运动中,无数条构造裂隙成为其露头通道,在地下热泉的带动下,沿地质裂缝喷涌而出,将盐从地下带出地面,从而造福一方。我以无尽的想像从地质演变中推演着这盐田的来历,也算告慰自己所学的地质专业。</p><p class="ql-block"> 从溜筒过江到盐田,表明了人类在近乎险恶而又充满魅力的大自然面前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存能力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午餐定在那家网红佳佳面即盐井一口面。无怪乎网红,走214国道的人都喜欢在此打卡,坐坐藏家的沙发,使用茶几似的饭桌,如果不是服务员边唱边捞面条的动作,还真以为在自己家的客厅呢,三十元吃饱,随便吃,吃完就加,不限量,一碗大摡七八根面,如果能刷新147碗的记录还可免单,并且有奖励。盐井的红盐、黄盐、白盐,还有它的佳佳面,无一不是美好的经历,尽管我没机会进村里去体检那盐棚下淋下的盐水,天主教堂的祷告声,还有藏传佛教那虔诚的跪拜,但这一切正是自然顺应天意,天意眷顾人类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过盐井村》</p><p class="ql-block">澜沧江边古盐井</p><p class="ql-block">又引又晒又要蒸</p><p class="ql-block">西岸红盐如挑花</p><p class="ql-block">东岸白盐似水晶</p><p class="ql-block">一层木架一层房</p><p class="ql-block">叠叠加加到山顶</p><p class="ql-block">仙人询问何处来</p><p class="ql-block">笑指江边古盐井</p><p class="ql-block">红色江水龙引颈</p><p class="ql-block">降伏巨龙请天命</p><p class="ql-block">风调水顺云天清</p><p class="ql-block">一条峡谷养苍生</p><p class="ql-block">2022.6.13</p><p class="ql-block">过了盐井后到西藏芒康检查站,从这里上来一位警察,领队介绍说,这位藏族警察名叫次旺,将要跟随我们的大巴车在西藏旅游的全程,西藏自治区为了游泳安全,每20座以上的车就会派警察守护游客安全。我们内心泛起一股股暖流,像红色的澜沧江水激荡着,但心中安宁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红拉山是滇藏交界处的一位大山,海拔高度4200多米,山顶有一个观景平台,是眺望梅里雪山之达美拥雪山的绝佳之处,我们在这处观景台上照了许多照片,虽然海拨高,但还是停留了很长时间,领队说,最后看一眼梅里雪山吧,过了红拉山就看不见了。于是大家纷纷照相,再说经数天来的历练,我们好像适合了这高海拔气候。</p><p class="ql-block"> 过红拉山,我们一路向下,我知道了澜沧江为什么是红水,因为它所经过的是滇西北的红士地。因为我曾在唐古拉山东北部的玉树杂多县,目睹它带着清澈与纯净的气息从冰川、高寒草甸、灌木、柏林流出,由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滚滚南下,也曾在西双版纳浑黄的澜沧江上,乘游船夜游过,目睹着澜沧江华丽变身而成为外国公民,澜沧江只有在梅里雪山的怀抱里才呈现它的多姿多彩和才情大智。</p><p class="ql-block"> 到达芒康县,大巴车在此换轮胎做了短暂停留,紧接着我们就要翻山去如美镇的蜀都酒店,这段路很平直,一直在下雨,但并不影响旅行的心情。如美镇不大,在这里我们才得以近距离地观看澜沧江水这条红龙在卧的姿态,澜沧江峡谷里见到的,是它那时尔高吭时尔低吟的矫健体态,而在如美见到的却是神龙摆尾,体红如初。直到第二天我们翻越了觉巴山后,才看到它清澈见底的妖娆身姿,至此我们也将走出澜沧江,將要见到另一个峡谷一一怒江峡谷,我们都期待着。</p><p class="ql-block">2022.7.2</p> <p class="ql-block">孔雀开屏舞</p> <p class="ql-block">盐井盐田</p> <p class="ql-block">红拉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