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老鸹窝

老李

我们的老家在山西洪洞县 <p class="ql-block">山东济宁一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常讲:“我们的老家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当初对这些事不感兴趣,听了就忘了。后来从史料中曾看到过这方面的文章,茶余饭后每谈起此事,多数济宁人都感兴趣,不妨写出来供大家探讨。</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朱元璋、朱棣父子曾两次组织山西百姓向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迁移。</p><p class="ql-block">济宁为孔猛之乡,历史悠久,先前也曾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经过战乱、瘟疫和自然灾害,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人口已相当稀少,大片土地荒芜。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下令将山西部分百姓迁移到山东济宁落户,与同时移民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各地的百姓一样,分给耕牛和种子,三年不征税,这无疑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398年朱元璋病死,长孙朱允炆继位,次年四子燕王朱棣打着“扫碑”(祭扫坟墓)、“靖难”(平定变乱)的旗号,起兵北平(北京),征战四年破京师(南京), 夺取皇位。</p><p class="ql-block">四年战乱又一次给济宁一带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青壮年男人多被抓去当兵作夫,没被抓走的移民及其后代多陆续逃回山西老家。济宁一带也和其他移民区一样,大片土地又一次荒芜起来。</p><p class="ql-block">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后效法太祖皇帝,再次动员山西百姓向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一带迁移。吃过移民苦头的山西百姓不听官府劝告,拒绝迁移。也许是出于无奈,朱棣采取欺骗手段布告山西百姓,声称这次移民与洪武年间那次不同,愿迁者自愿报名,官府不强迫,凡不愿迁移的百姓,到县衙登上记按个手印就可以不迁移,不去登记按手印者,不管男女老少一律迁移。百姓闻听,信以为真,各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涌向县衙。各县官员见百姓来得差不多了,便一声令下,让士兵将涌来的百姓围定,押解到山西洪洞县集中起来,以家庭为单位编队整顿,然后用绳子栓连起来,由士兵看押着上路,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一带落户。路上谁要想大小便,就把官兵叫过来,解开栓在手腕上的绳子,由官兵看管着完成。所以,直到现在,人们上厕所大小便仍说“解手”。</p><p class="ql-block">百姓们被强行离开故乡,加之路远难行,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被士兵逼赶着,抱头痛哭的逃跑挨揍的不计其数,其凄惨情景和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一路上移民们不断地回望故乡,幻想着有朝一日还可能回来,就像洪武年间迁移后又逃回来的那些人一样。他们还一再告诉子孙,别忘了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出来的,以后要想办法回去,那里是咱们的根。那些标志着故乡的大槐树以及树上的老鸹窝,走上几里甚至十几里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这些山西移民被兵押着,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一带分布开,领到官府分给的耕牛和种子,开始垦荒种地,生产、生活很快有了保障,加之士兵看管严格,官府对逃跑者处罚严厉,这批移民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他们的思乡之情一天也没有消失,并一代一代地感染着子孙。这件事在民间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口传到今天,历时600余年,可见这件事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明初的那两次移民约一百万,占当时山西人口的四分之一,比欧洲人移民南美、北美早一二百年,至于明代以前官府组织的几次移民就更早了。这种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济宁这一代的人多数是明初山西移民的后代,笼统地说老家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不太确切,因为那只是个移民站,是移民们最后集中离开的一个地方,如同今天的车站或码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