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故事——越战英雄通讯接力站班长李群玉

许建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群玉,阳安久宜村人。祖籍陕西陇西,系唐末受朝廷委派到广西平乐平叛,陶李莫翟李姓后裔。父亲李建明,年幼读了几年小学,抗战时期参加儿童团宣传抗日,受到地下党和进步人士影响,秘密参加了地下党组织 ,解放前期参加平恭钟游击队,李建明担任中队长职务。1949年12月 ,平恭钟、平恭阳、平南游击队三支游击大队在肖含艳等人领导下,扫除国民党盘居在平乐的武装势力,为配合我南下大军解放平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阳安街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平乐解放后,李建明任八区监督室主任,先后参加清匪反霸,农村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建设工作。担任过工区长、县革委会委员、阳安民兵团团长、贫下中农驻校代表。担任阳安乡民兵团团长期间,因不满当时的一些过激行为,保护陈植南、陶子养、李仁亮等无辜人员免遭伤害而受到排斥,主动要求回乡务农。1947年,李建明娶阳安石面山人欧兰田为妻,先后育李玉凤、李小妹、李富玉、李群玉、李双凤五个儿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久宜村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李群玉在几姊妹中排行第五,出生于1959年3月。李群玉出生时白白净净,闪动着一双大眼睛,机灵可爱,又是个男孩,一家人自是乐在其中。小时的李群玉读书非常刻苦用功,从小学到初中不仅学习好还加入共青团组织。初中毕业后,李群玉考入了阳安中学读高中,由于当时的学校教育偏向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李群玉心想与其在学校浪费时间还不如缀学回家务农,帮助家里减轻生活负担,就放弃了学业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英雄儿女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4年冬,全县抽调各乡镇青壮劳力参加峻山水库建设,李群玉随阳安团突击队来到沙子,驻扎在门楼寨参加工地劳动。不久后,由平乐县指挥部领导陈多清挑选部分队员组织测量队,深入各乡镇对新修水库进行测量,李群玉入选,经过一周左右时间培训后,投入到具体工作当中。李群玉回忆说,这个时期,测量队主要工作就是拿着测量仪、经纬仪、测量尺到处跑,先后到过桥亭新田水库、大扒的跌马桥水库、二塘的石板桥水库等大小10多处水库,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责任感和成就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打击侵略者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李群玉说,七十年代文化生活相对少些,但是县乡电影放映队经常下乡放电影,不仅乡镇放,大队放,偏远的生产队也放,这些电影以战争题材为多,为当时相对枯燥的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尤其是我们农村男青年通过看电影,如《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南征北战》、《奇袭》、《侦察兵》等,电影里的解放军勇猛顽强的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人聚在一起,议论最多的就是有机会一定去当兵,去当英雄,这些电影无疑都在大家心里埋下了当兵欲望的种子。李群玉还说,他对《英雄儿女》这部电影中王成手拿无线话筒,向首长发出向我开炮的呼唤情节特别感兴趣,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当上个话务兵,做一个王成式的好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李群玉戎装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队推荐李群玉到县锰矿从事亦工亦农,年底冬季征兵,在父母的支持下,李群玉报名应征,于1976年12月1日,如愿以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63师一名战士。参军后,李群玉随军到达广东揭阳馒头山驻地,接受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正式编入通讯营一连二排无线电接力站班。接力站班由5名战士组成,主要任务是战时保障师部与炮团和步兵团的联络畅通,传达上级指示,反馈下级信息。每个班由正副班长、司机和两名机器操作人员组成,配备一辆专车、一台无线电接力机、一台截波机,配备一支冲锋枪、一支五四手抢以备不时之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群玉与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训练期间,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业务操作技能,尤其是战时收发程序,做到有备无患,李群玉勤学苦练,脱颖而出提为副班长,期间李群玉奉命代理排长到天娥县接新兵。1978年12月底,部队开赴广西凭祥,进行实战模拟训练,潜入越方熟悉地情地貌,进行实地训练,为战斗作好充分准备。1979年2月15日,大战在即,李群玉、欧相堂、陶绍金三名阳安籍战友聚在一起,掏光身上所有的现金吃了一顿,每个人都对即将到来的战斗表明了决心,针对可能牺牲的现实表达了各自的心情。李群玉回忆说,一向沉默寡言的欧相堂战友突然发声说:“为国而战是军人的天职,虽死犹荣,遗憾的是这一辈子没有碰过女人!”此话一出,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起罗新弟、欧相堂、欧绪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排左起陶绍金、欧建友、李群玉、卢嘉平、荣运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9年2月17日凌晨6时25分,师部下达炮兵阵地的命令,通过李群玉等人的无线接力站发往炮兵阵地,倾刻间我方炮兵阵地万炮齐发,飞向越军阵地,火光映红半个天空,那一刻李群玉等人无法掩饰激动的心情,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炮击中,无线接力站冒着硝烟随步兵一路前行,一路传达上级指示,反馈战况,在枪炮声中沉着冷静为战斗提供通讯保障,李群玉火线荣立个人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过战役,无线接力站巧妙躲过越军特工的侦查,小股越军的偷袭,冷炮冷弹的袭击,克服山势险峻、道路崎岖狭窄等困难。从板夹出发,沿途经过同登、扣马山、昆比、凉山等前线,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命令,直至撤兵。1979年3月5日,我军在完成有限的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下达了撤军命令,李群玉回忆说,当他们将撒军消息发出后,战友们如释重负,相拥而泣。为了保证顺利撤军,无线接力站一直坚守岗位,直到大部队基本撤出越南回归祖国,才于3月12日撤至凭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网络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李群玉说,没上过战场时,在电影里看见打仗冲锋好像很简单,只要猛打猛冲就能取得胜利,真正上了战场才能体会到战斗的残酷。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他心惊肉跳:第一次是总攻发起后,李群玉无线接力站班随同师部参谋长李祥玉同车,从板夹前往同登靠前通讯接力收转,由于越方交通在我方火力覆盖下瘫痪,道路坑坑洼洼、车辆难以通行,为了争取时间,就将车辆隐蔽后扛着器材步行。中途找了个便于隐蔽的树林休息,结果刚刚把仪器放下,人还未坐稳,突然一阵机抢子弹从耳边扫射而来,打得树枝树叶叭叭作响,李群玉反应迅速,一脚将身旁的参谋长踹倒,二人同时滚到一处。惊魂未定之时,第二梭子弹正好扫过李群玉和参谋长刚才藏身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网络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另一次遇险是从扣马山转移昆比途中。无线接力站随部队前进而前进,活动范围与司令部保持200米左右距离,也就成了无线接力的排头兵。扣马山战斗结束之际,李群玉所在接力站接受命令前往昆比待命,由于山高林密,加上夜间行车容易暴露目标,一个班五人扛着机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沿山路小径摸索前行。走着走着李群玉等人感觉不妙,判断方向不对,当即决定停止前行,待天亮时观察环境后再行动。结果,天刚放亮,眼前的情景让大家倒吸一口凉气,不足百米的距离正是越军的一阵地,整个布防及越军的身影都看得一清二楚,尚若当夜冒然前行,其后果可想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群玉回忆说,战争的残酷往往在瞬时万变之中让战友负出生命的代价,开战前还在一起有说有笑的谈论着,如果牺牲此生最遗憾的是没碰过女人的战友欧相堂,在战斗打响后不几日,就传来了他光荣牺牲的消息,让人心如刀绞。前线两次目睹战友牺牲的经历,更是让他悲痛万分:在扣马山我方阵地,一发炮弹飞来,削去了一名战士的后脑勺,只见他突然一个站立,张大着嘴巴吃力地想表达着什么,就瞬间倒在了地上。这一幕的发生,离李群玉的直线距离仅10米,那种无助像刀刻一般留在他脑海里。另一次生离死别,发生在战争末期,一些战士已经撤至中越边境,那天李群玉一行战士从山上指挥所交班下山休息,驾车行驶途中看见某连的九名战友围在地上吃饭,突然遭遇一发六0炮弹袭击,九名战友无一幸免被炸身亡,而此时此刻他们离回国只差一步之遥,却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李群玉被批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提为班长,随军留在凭祥备战。1980年初返回广东揭阳驻地,获准回家探亲。关于这次探亲,李群玉说,他从广东一路转车到达平乐已是夜晚,遇见锰矿一位好心的司机送了一程,又沿着阳安方向步行走了一段路程,到达村头已是半夜时分。当他快步走向自家的土屋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如哽在喉,厨房里闪着微弱的光,灶台上一盏煤油灯旁,映照着母亲匍匐的身影,李群玉推开木门喊了声妈,就止不热泪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得知,自从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得知儿子上战场的母亲,每天都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守着灶头上的煤油灯,静静的思念不知死活的儿子,困了就趴着打个盹。那天夜里,当听到儿子熟悉的声音在喊着妈的时候,她老人家第一反应就是恍然如梦,然后伸出双手用力的把李群玉紧紧的抱住,嘴里一个劲地咕哝着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探亲后李群玉返回部队,并于1981年春再次以代理排长身份送走一批昭平老兵,送兵回来后,首长找他谈话,根据他的一贯表现,已决定提升他为排长,命令很快就会下达。李群玉自从探亲后就有了退役回家尽孝的想法,加上了解到一个同样表现出色的战友因提干名额有限,上级正在为其争取,李群玉就明确表明了自己愿意退伍的决心,为战友提干创造了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年底李群玉退役回乡,与青龙马田村姑娘结婚,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此后历任久宜大队民兵营长兼文书、县锰矿矿业公司经理、县火电厂副厂长等职,直到2019年退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