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质量稳步提升,影响辐射周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新中国成立到六十年代的窑子头学校综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李桂春 吴文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雍正五年的义学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窑子头学校是几起几落。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私塾,虽几经变化,但它都是窑子头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和人脉资源。它们交相辉映,奠定了窑子头“文化村”的底蕴。新中国的建立,使这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校重新焕发了无限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12月平津战役结束,怀来县二次解放,1949年2月窑子头学校复学。怀来县教育局任命本村教师李自清为校长。教师有本村李树山的妻子张作林。学校的规模是初小的建制。全校有40多名学生,分了4个年级两个班,采取了复式教学的方式。这是窑子头村解放后党和政府兴办的第一所规范化初级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体育、唱歌、自然、社会、卫生、手工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195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的运动。政府动员适龄儿童上学读书。特别是女孩子,当时大部分家长受旧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经过政府动员,家长们也转变了思想。翻了身的贫苦农民也都乐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了。到1951年,学校成立了小学高级班(高小)。一年级学生就有50多人,他们有的8、9岁,有的达到10几岁。乡亲们提高了认识,送子女上学的热情非常高。新中国的建立,使这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校焕发了新的生机,学生入学率达到了85%以上,全校学生数达到200多人。教师也由49年的2人增加到8人。李自清任校长,教师有李升元、高玉魁、魏学儒、闫仲仁、高玉珍、韩家爵、赵光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自清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得当,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而且要求严格,据当时在窑子头学校就读的安营堡村学生范荣雄回忆,只要李校长一走进学校,孩子们就会跑回教室学习,而且能达到教室里鸦雀无声的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学时,学生们以所在街道的远近排成队列集中在校园内,各路路长整顿队列,值班教师讲话后,学生们才排着整齐的队列由远到近放学回家。路途如果有那个学生乱队,路长就会向值周教师和班主任汇报,这个同学就会在第二天受到批评。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改成以班放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师们对学生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有学生不想念书了,他们就进行家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的学生家庭有困难不能按时交仅有1.25元的学费,他们就先给垫上,或允许学生迟交。老师们爱岗敬业受到学生们的广泛赞誉。“窑子头小学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是我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记的校长李自清帅气、阳光、知识渊博、认真负责,教我们数学课。语文老师高玉魁,为人师表,严格从教,孜孜不倦,耐心细致……。他们是我终身的榜样,让我懂得了人品的重要性,责任心的可贵。他们爱国、爱校、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是我的座右铭。”这是现今已80多岁的校友何德兰对当时教师的真实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在校长李自清的带领下,经过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越办越好,受到了怀来县教育局的充分赞誉,为此把窑子头学校确定为中心校。李自清校长也因此调任为头二营片总校长,任命郑通举为窑子头中心校校长。学校办成了一所有六个年级的完全小学。一直到1968年学生达到300多人。成为了小北川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国家学习、推行苏联凯洛夫的“五环教育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学成绩稳步提高。通过每年的升学考试,把一批批优秀学生先后送入沙城中学或头二营中学。一直到1965年,窑子头学校的升学率在小北川每年都名列前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后的窑子头学校,一直是小北川教育、教学的“领头羊”。一说到窑子头村,人们自然就会与“文化村”联系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安营堡、四堡子、平安寨、永丰堡、上八里、小水峪、麻峪口等村的初小毕业生也都纷纷来到窑子头学校上高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全县实现乡乡有高小,村村有初小的办学方法。怀来县教育局确定窑子头学校为二堡子中心校的一个分校,赵连録为分校主任。安营堡、四堡子、平安寨、永丰堡、上八里、小水峪、麻峪口等村的初小毕业生任然在窑子头学校上高小。曾在窑子头学校上高小的外村学生仅1960年这一届就有:沈泉洲、董向成、沈长海、陈玉奇等2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当时的住校学生沈泉洲回忆,男同学住在大南厅,东、西、南三面都是大通铺的土炕。女同学住在校院的西房。伙房在学校西面的小院内,是当时学校因校舍紧张从私人手里买回来的一处小院。正房和南房是教室,西房是伙房。东边是大校院西房的后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的老师与学生在一个食堂一块吃饭,做饭的大师傅是本村吴金政的父亲。吃的主食主要是小米饭,菜以咸菜、土豆为主。1958年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的那天,学校给师生们改善伙食,吃了一次白面馒头。由于大师傅没有蒸过馒头,蒸得是又黄又硬,但师生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是住校学生在学校两年吃的唯一一次白面馒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就连学校主任赵连禄老师和爱人结婚都没有举行婚礼,但还是给住校生发了“喜糖”和“伊拉克枣”。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们对住校生的关爱和融洽的师生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解放后窑子头学校的另一特点。学校有文艺宣传队、腰鼓队、秧歌队。课余时间在校排练或上街宣传党的政策。1950年学校不但在学校对师生进行“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教育,而且师生还走上街头开展“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宣传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快乐的时候。他们唱歌、跳舞、叠罗汉、打腰鼓,各班都要参加表演。还曾演出过《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部分教授在安营堡村蹲点。叶浅宇教授还专程来窑子头学校为孩子们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时表演的舞蹈画了素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毛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学校积极响应。除了安排课间操和学跳集体舞外,又安排了传皮球、捅克朗棋、拔河等活动。1965年分校主任王成鼎老师还专门从水口山林场聘请两名会打乒乓球的工人到校指导师生打乒乓球。在中心校多次组织的体育运动会上,窑子头学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之,新中国的成立前后到“文革”前,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是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窑子头学校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使得“文化村”的名字在小北川乃至全县更加响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