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庵</p> <p class="ql-block"> 牟尼庵</p><p class="ql-block"> 在攀枝花村头攀枝花树南面坡上,供奉佛主释迦牟尼。咸丰丙辰年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 望松庵</p><p class="ql-block"> 在文山老城墙西门外炮台与新城口之间的梁子坡上。因地势较高,站在庵中,一眼就能看到原文山师范学校南侧的一片松树林,故名望松庵。新中国成立后被商业局占用。</p> <p class="ql-block"> 茶庵</p><p class="ql-block"> 在城北十里官道上。最初不是寺庙,原是建于官道旁的一个草亭,供给送别之人饮茶道别之用。古代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李白《菩萨蛮》词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句,就是说此。一般情况下只送五里,对官位显赫或情深意笃者便送十里,在长亭饮茶或饮酒送别。“庵”的本义为圆顶草屋,即草亭,于是文人们便将此饮茶道别的草亭呼为茶庵。后来,有人陆续迁来此地定居,逐渐形成一个小村,便以茶庵名之。接着,有尼姑来此将草亭改建为庵,仍沿用茶庵为庵名。继续供给过往行人茶水。新中国成立后,尼姑遁去,自然毁坏。</p> <p class="ql-block"> 七寺</p> <p class="ql-block"> 太平寺</p><p class="ql-block"> 在攀枝花寨,明教化土司龙上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所建。宣扬内地的大乘佛教。丙辰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年重建。有正殿三间,两厢六间,大门一座。志书说,登之有萧然出尘之慨。</p> <p class="ql-block"> 大兴寺</p><p class="ql-block"> 在南桥外现文山州医院址。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五台山僧人非涯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文山州医院。2005年重建。明·崇祯六年(1633年),阿雅第二十六代土司龙上登败亡后,土司府和家庙被毁,只有先师庙幸存,康熙五年(1766年),五台山僧非涯和了然二人云游到了开化府,传授大乘佛教,而本地信奉的是云南巫教,因此,没有人理睬他们。非涯了然就想离开。恰巧遇到当时任开化绿营总兵的南明叛将高启隆。都是明朝旧臣,高启隆答应帮助他俩宣传大乘佛教,并让非涯在城南寺,将土司府幸存的先师庙改建为大兴寺。汇成大兴晚钟和南桥夜月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钟灵寺</p><p class="ql-block"> 在城东北朱店坡(北桥客运站址)盘龙河边,与寿佛寺隔河相望。清·康熙五年(1666年),与非涯和尚同来的了然和尚所建。由于年久月深,寺院多处倒塌,清·嘉庆9年(1804年)进行大的修补工程。清·道光六年(1846年),毁于火灾,惟梅花树尚存。外地客商敬畏火神,在其旧址北部坡上(解放军六十七医院旧址)建火神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文山县志》载:“乾隆年间,阶余忽发萼梅一株,特繁茂,但不结实,科年结一枚,中试一名,二枚亦如之,屡验。”以梅结果兆学子科举考中为祥瑞,故称瑞梅。</p> <p class="ql-block"> 寿佛寺</p><p class="ql-block"> 在文山老城北门外、北桥下游约一百米南岸,原为湖南会馆正庙。湖南会馆为湖南籍商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所建。后由湖南郴州资兴市寿佛寺全真禅师的弟子将会馆正殿改建为佛寺,取名寿佛寺。建有弥勒龛、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禹王宫、藏经阁。禹王宫内搭有戏台。</p><p class="ql-block"> 祈福祈寿是中国老百姓普遍的愿望,全国以“福寿”二字命名的“福寿寺”比比皆是。正确的叫法应是“寿福寺”,由于文山方言“福”与“佛”都读为“fú”“福寿”变成“佛寿”,这是因方言发音相同而误写的原因。于是叫错了近三百年。</p> <p class="ql-block"> 地藏寺</p><p class="ql-block"> 在西城外牛羊坡,即文新街东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新中国成立后,做了新文染织厂的厂房。有正殿、中殿和两厢。正殿里,供奉准提古佛,左右配了文殊普贤两位胁侍。中殿塑了地藏菩萨和四大护法天王。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6年)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人陈昌龄在《重建设地藏寺碑记 》中记载:“地藏寺,始自国朝康熙年间,规模卑狭,殿宇渊隘。至道光初年,主持僧方继真募资重建,以大其观……”“迨咸丰丙辰秋,逆回蠢动,攻犯城垣,僧众逃窜,庙付丙丁。自时劂后,军需孔急,庙租均封归公用。而此寺尚有小尼数辈,嗷嗷待哺……” “至丁卯岁,小尼中有先复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姑姓名多带“真”字。而且文中多次提到“小尼”即“尼姑”“比丘尼”。证明寺内的出家人不是和尚,而是女性的尼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准提古佛即准提佛母,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的观世音,是释迦如来的化身。修行准提法,可以明心见性,回归自性光明。观音传到中国后变成了女性。这就是由尼姑住持,把应该叫“庵”的地藏寺改称“寺”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燃灯寺</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三年建。在西城外文新街,亮坟西南侧,州气象台北面。供奉燃灯古佛。燃灯是释迦的老师,弥勒是接班人。过去佛燃灯、现在佛释迦、未来佛弥勒组成竖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倒闭。1984年重开。</p> <p class="ql-block"> 西华寺</p><p class="ql-block"> 在城西新街,清康熙十三年建。丙辰毁于战火,光绪初年在原址重建,有大殿、两厢。侧边原有的吉祥寺被毁后没有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停办。1984年西华公园重修后,西华寺移到西华公园内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庙</p> <p class="ql-block"> 开化文庙</p><p class="ql-block"> 即供奉孔圣先师孔丘的庙。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为了教育的需要,首任开化知府刘欣在土城建好之后,在东面城墙外建先师庙,建成后叫文庙。龚发举《新建五夫子祠碑记》中记载:“我朝改土归流,因之建立文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和时任开化知府的覃克振将开设庙学教育的文庙迁到上条街(原军分区址)重建。把原文庙改建五夫子祠。</p><p class="ql-block"> 开化文庙于1668——1886年在东门外原址,1886——1950年在上条街新址,前后有282年的历史。文庙迁出后,原址于1890年建成五夫子祠,至辛亥革命结束,只有22年历史。以后开办中学,直到1960年迁到西山下为止。</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龙头碑拆除后安置在老二小脚</p> <p class="ql-block"> 关圣庙</p><p class="ql-block"> 在攀枝花村,乾隆年间建,丙辰毁于贼火,光绪年间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为小学堂)。正殿正中关羽居中,左右两边分别侍立着关平和周仓。关羽对兄长刘备的忠义感动后人,被后来的统治者尊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新中国成立后关闭。</p> <p class="ql-block"> 火神庙</p><p class="ql-block"> 在城北朱店坡,北桥客运站西侧。清咸丰五年(1666年),钟灵寺毁于战火。为祈求火神保护不发生火灾,第二年便在在钟灵寺北侧建火神庙。改做解放军六十七医院。</p><p class="ql-block"> 该庙设正殿,东西配殿,耳房及后殿。正殿内供火神祝融,后殿供奉弥勒。农历正月十五是火神的祭日。百姓每年都到火神庙祭拜火神,希望得到火神庇佑,免火灾的肆虐。祈求在新的一年免除火灾,确保家人及财产平安。</p><p class="ql-block"> 玄天上帝是北方的神明,北方属“水”,五行中“水”可克“火”,因此祭拜玄天上帝来对抗火灾。故文山火神庙建在文山城郊的最北端朱店坡,就是要求得玄天上帝的保佑,施水灭火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石婆庙</p><p class="ql-block"> 石婆庙位于文山县城西西华山脚, 因供奉石雕的田公、地母神像得名, 始建于清乾隆五年 (1740年)。 由石婆庙、灵官殿、观音阁等建筑组成。正殿单檐硬山顶,通面阔14米,通进深9米。观音阁依山岩而建, 单檐歇山顶, 面阔7米。静深5米,高7米。以天然岩壁为后墙, 有 "仿吴道子笔", 彩绘石雕观音像。1986 年公布为文山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石婆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鲁班庙</p><p class="ql-block"> 在威远街西端,与西华街、兴隆街交汇处,供奉鲁班像。民国13年(1924年)起,先后设私塾,文山四小、毓才小学、威远小学。1951年由州粮食局占用,小学校迁到川祖庙。</p><p class="ql-block"> 鲁班庙以工精料实、彩绘精美著称于文山。它由山门、正殿、配殿、平房组成。明间的正中设有板门和抱鼓石,次间采用了大式硬山顶和外檐护封装饰。大殿前面出廊,在明间采用了菱花格门和隔扇窗。</p><p class="ql-block"> 鲁班庙不属佛,不属道,是个民间行业庙宇,平时很少香火。只有到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鲁班的祭祀之日,才热闹一番。这一天,文山城的木工、泥瓦工、石匠、铁匠架子工、席箔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一切与建筑有关行业的手工业工人,都要自动休假,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内,互相道辛苦问好,上供、焚香,参拜"祖师",举行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子孙庙</p><p class="ql-block"> 在卧龙村。是规模较小的寺院。子孙庙与十方庙对应。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规模很大。子孙庙是指师徒承继,如子孙相传,规模很小。</p><p class="ql-block"> 子孙庙设有正殿、中殿和两厢。正殿供奉观音,中殿供奉坦腹而坐着弥勒和将杵杵地的韦驮,以及四大天王。韦陀菩萨将杵杵在地上,表示是一座小寺庙,没有能力招待云游和尚免费吃住。</p> <p class="ql-block"> 观音庙</p><p class="ql-block"> 在攀枝花寨头。庙内设置观音道场,供奉观音。据摩竭译《观世音得大势至受记经》云,观世音与大势至原来是阿弥陀的两个王子,受记成道后即为阿弥陀的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原来观音原来是个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经过十地菩萨修行,最后得证佛果,成为佛观音。与文殊、普贤组成“一佛二菩萨”,合称“南海三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膝前配有善财和龙女两个小童。据佛经载,善财跑了一百一十个国家,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历尽千辛万苦,终成大道。龙女乃娑竭龙王之女,八岁听法,顿悟成道。善财是渐悟成道,龙女是顿悟成道,将二人安排为观音胁侍,实为顿渐统一的意思。这就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天资聪颖,还是生性愚钝,只要你诚心向佛,总会修成正果,只是时间的快慢不同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座单独供奉一座千手观音。在滇密(云南密教)流行的地区,观音佛像被雕出四十只手,如孔雀开屏般环列身边,当心两手合十。密教认为,佛教将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与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道分为25种,称为25有界。观音40只手尽持慈悲,每只手都包含25界,40乘以25正好是1000。因此又称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 川祖庙</p><p class="ql-block"> 在城外兴隆街与大同公园相连。来文山做生意的四川商人多住在兴隆街。清·光绪十一年(1884年),四川客民在大同公园南坡下,建成四川会馆。有正殿、川祖殿、两厢、戏台。观音殿供奉观音,川祖殿供奉川祖。川祖即蜀人之祖望帝,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号望帝,因水灾让位退隐山中,死后化作杜鹃。四川会馆成为佛道混杂的宗教场所,因此,又称为川祖庙。1950年,威远小学从鲁班庙迁到川祖庙,改名为文山县第二小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