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悲蜀道(下)

吃茶汉

<p class="ql-block">  蜀道是把两个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连接起来的道路(古代汉中长期属于蜀地)。蜀道难就难在要穿越横亘在中间的秦岭和大巴山。蜀道从关中通往汉中由西向东共四条: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汉中通往蜀地有:金牛道、米仓道等。</p> <p class="ql-block">  陈仓道又名故道,由宝鸡经凤县至略阳、勉县到汉中。这条道路最迂回曲折但宽阔平坦,沿途物产丰富、村落星布适合人员、物质运输。陈仓道大部分线路是顺着发源于凤县(秦汉时名为故道县,由此嘉陵江古称故道水)的嘉陵江上游河谷而行,因此可以利用嘉陵江进行水运。陈仓道在甘肃徽县又与天水祁山道相连将陕甘川三地连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家可能都是冲着这首《书愤》来到了大散关。大散关位于陈仓道北口,宝鸡以南清姜河岸,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得名)。大散关是陈仓道的起点,这里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就是“川陕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多次。相传老子西游在大散关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刘邦鸿门宴后,取子午道翻越秦岭来到汉中,并听从张良的计策烧毁身后的栈道,以此向项羽表明自己永留汉中封地,不回关中的决心。养精蓄锐之后,刘邦要杀回关中,他任用韩信为大将军,采纳韩信的计策,假装重修烧毁的栈道,造成从子午道返回关中的假象,麻痹章邯,暗中率主力取陈仓道占领陈仓东进长安。</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沿着山坡前行,一路上山坡陡峭,道路崎岖,蛇虫出没,大约走400米后抵达关口。</p> <p class="ql-block">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句</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  从散关向西南方向前行,沿着崎岖的山路转了十八个弯就到了嘉陵江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九曲十八弯</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南到达凤县,从这里离开陈仓道,折向东南进入连云道。 连云道起于凤县凤州镇往东南翻越柴关岭进入留坝县,于武关驿连接到褒斜道。它西北接陈仓道北段,南接褒斜道南段,既排除褒斜道的艰苦险阻又避免了陈仓道的迂回曲折,既利用了陈仓道的平缓开阔又利用褒斜道的捷足先登。</p> <p class="ql-block">留坝古镇</p> <p class="ql-block">  刘邦继位不久后杀了韩信等功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柏山隐身修行。张良后人五斗米道创建者张道陵的孙子张鲁做了汉中王,他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免俗的品德,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眼前的张良庙是清代建筑,康熙年间御史于成龙路过张良庙时看到是道人看守香火。两年后他再次过紫柏山,发现道人换成了僧人,张良像换成了释迦佛像,于是将僧人逐出,并亲书“相国神仙”匾,重修了大殿,重塑张良金身,募全真道人潘一良看守。此后皆由潘一良徒子徒孙世代相袭。</p> <p class="ql-block">大门</p> <p class="ql-block">辟谷亭</p> <p class="ql-block">山上紫柏多故名紫柏山</p> <p class="ql-block">拐拐竹</p> <p class="ql-block">潘一良后人</p> <p class="ql-block">  褒斜道是中国古代横跨秦岭,由关中到巴蜀,为时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道路。褒斜道的开创大约开始于夏启,它北起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褒口,总长约500里。斜水谷至褒水谷之间由太白县平缓的五里坡连接,整体线路不需翻越大山,是先民经过长期探索发现的一条捷径。但是褒斜二水的河谷(特别是褒河谷南段)比较狭窄,两岸山石壁立,下面是猛浪激湍,难以修筑道路,所以人们在这些路段修筑栈道,个别路段甚至还修筑了隧道。</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伐蜀,周幽王伐褒国都是走的褒斜道。诸葛亮前几次北伐走的都是陈仓道,最后一次走的是褒斜道。春天他率领十万大军出斜口,到达关中眉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为确保退路他始终控制着斜口。司马懿很谨慎,深沟高垒,闭门不出,想等待蜀军粮草不济,不战自乱。诸葛亮有备而来,他在渭水畔分兵屯田,准备长期作战,同时等待淮南方向东吴方面策应。结果吴军攻魏失利,退回江东。诸葛亮也于八月病逝于五丈原,姜维按他遗嘱,秘不发丧,全军退入斜谷,最后一次北伐就这样结束。</p> <p class="ql-block">  《史记》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绾毂其口。东汉明帝下诏重修褒斜道,汉中太守派遣2690人花3年时间在这里开凿了一个长约16米,高宽各约4米的穿山隧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道。隧道内岩石裸露,但表面平顺,没有斧凿的痕迹,开凿的方法极为奇特,原来是用了火烧水激的办法,就是火烧岩石再用凉水猝激使岩石龟裂。石门开通后,褒斜道全线贯通无阻,文人骚客、朝廷官员、游子商人经过此地都被石门的壮观和工程的艰巨震撼,纷纷在石门周围壁上记事题诗。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石刻中的十三件精品被凿下来陈列在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和其他石刻淹没在水库之中。现今出版的《辞海》封面的“辞海”二字就选自石门摩崖石刻。 </p><p class="ql-block"> 古人沿河谷悬崖凿孔修建的栈道,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面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在古老栈道基础上,抬高路基近80米石门景区恢复了这一栈道奇观,平梁立柱式、石基式、多层平梁立柱加棚盖式或千梁无柱式各种栈道形式重现在水流湍急的悬崖绝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石门水库下游</p> <p class="ql-block">石门水库</p> <p class="ql-block">水库大坝</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陈列在汉中市博物馆的石刻精品</p> <p class="ql-block">石门隧道</p> <p class="ql-block">多层平梁加棚盖式栈道在陡崖险要处设置3-4层平梁,平梁之间用立柱连接,以分散栈道及上面为遮雨而修建的棚盖压力</p> <p class="ql-block">  南出褒口进入汉中平原第一站就是古时的褒国,周幽王走褒斜道攻伐褒国,褒国于是进献美女褒姒。</p> <p class="ql-block">  傥骆道是关中到汉中最快捷也是最险峻的一条古道,因南起洋县傥河口,北出口为周至骆峪而得名。现在西安飞汉中的飞机航线就是沿着这条道飞行的。它从周至往华阳镇去洋县、城固到汉中,途中翻越几座山的高度远超其他各道,并且还要经过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因此走的人较少。隋时期开通利用,到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为了便捷皇帝和官员来往于傥骆道。宋时期与金兵对峙,傥骆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元朝就荒废不通了。</p> <p class="ql-block">  子午道,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因子午道北口位于长安正南方向而得名。子午道是由西安子午镇经宁陕过洋县到汉中。西安南郊的子午峪口是子午道的北口,在峪口边的南豆角村是关中进入子午道的最后一个村子。西汉末年王莽下令修复并设置子午道,子午道由此正式成为官道。由于四川涪陵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官府对子午道不断修治,道上行人越来越多,一度达到了“明朝骑马揺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玄奘也是从子午道经由汉中进入四川的。子午道的险峻大概诸葛亮也不敢挑战吧。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由他率兵走子午谷取长安,诸葛亮率大军走褒斜道与其会师,诸葛亮认为过于冒险未采用。历史上带兵走子午道的,大多没能成功。曹魏大将曹真伐蜀取道子午道,遇上连绵大雨,栈道断绝,曹真只好撤退。东晋桓温伐前秦,命部将司马勋由汉中出子午谷进攻西安,结果未出谷道就被秦军击败。明末闯王高迎祥从汉中进攻西安,他想从子午道偷袭,但是孙传庭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最后高迎祥被俘。</p><p class="ql-block"> 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了现代,蜀道不再那么艰险,已有数条高速公路和西成高铁穿越秦岭。但是我们这次走的国道省道,依然曲折难行,多处路段因暴雨中断,依稀让人感受蜀道的风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