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刘姓:高廊世第续情怀

莆田刘氏文化传媒2.0

<p class="ql-block">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刘氏分布图及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度尾镇霞溪村刘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刘冠廷在宣读祭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度尾镇霞溪村刘氏祠堂正厅供台中上方悬挂一匾额,上面刻写着:“百官朝罢午门头,环偑珊珊出凤楼。试问江南谁第一?无人不道涵江刘。”而在郊尾湖宅刘氏宗祠大门两侧,记者一行也看到了此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仙游湖宅刘氏族谱记载,一日早朝,许多朝臣出班启奏,欲告假回家拜寿。宋哲宗皇帝甚感惊讶,后来才明白,原来全是莆田涵江刘氏子孙,因而惊讶说道:“比我高廊(古代皇室建筑),还要……”从此,涵江刘的住宅雅称为“高廊世第”,至今莆涵衍派的刘氏子孙,仍流传着在住宅大门的上方悬挂匾额、大灯笼上写着“高廊世第”,以示荣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韶入闽泉别驾,开基涵江衍四派。”莆阳涵江刘唐后期至五代,科甲不绝,名贤辈出。入宋后,更是人才济济,甲第蝉联。清朝时期,仙游刘氏声名最为显赫者——刘章天,可谓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至高境界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章天清朝光绪三年(1823年)出生于郊尾镇湖宅村,官至礼部尚书。刘章天博学且诗作甚丰,为人内敛,以“清公俭”为座右铭,居官不沽名,不贪财,廉政清明,浑厚能容,终生严谨朴实,以俭养廉;出身平民,亲历贫穷境况,对百姓怀有特殊情感,履任后尽心尽责,为民办了许多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门家教素有良好传统,刘章天父亲是位秀才,十分重视教育,竭尽全力教子。刘章天从小就在其父的严格训导下牢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为官,立志当好人,做好官,报效国家和人民。刘章天熟读经史,深感家教之重,延续他父亲严格要求后代之风,时常教诲子孙要做到:读书、积德、耐劳、惜福,并以此立为家规家训,循循善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郊尾镇湖宅村刘氏宗祠内,仍保存着高约1.6米的刘章天画像。在采访中,刘氏后代子孙对先祖刘章天的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家教有方深感敬仰。翻开耗时6年多才编出的《仙游湖宅刘氏族谱》,看到这样的文字:素质教育是刘氏宗亲的要务之一,村民自治组织要增加对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投入,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湖宅村刘氏宗祠负责人刘成辉介绍,湖宅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刘,刘氏宗祠也是湖宅村的老人协会,为传承祖德,每年重阳节和春节,湖宅村刘氏宗祠成为全村敬老活动的重要阵地,从1985年延续至今,活动当天,他们会给65岁以上老人分发红包和礼品,并通过广播宣传尊老爱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弘扬祖德、家教有方、孝老爱老是仙游刘氏的一面锦旗,重传承、重教育、重情义则是仙游刘氏不可忽视的另一面锦旗。诚如刘氏族谱所记堂联:要有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德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汤授生公彩,父子双秀才”,旅台同胞刘扬清的曾祖父刘汤授及其祖父刘公彩,双双考上秀才,曾在刘氏族内传为佳话。1927 年刘扬清出生于度尾镇剑山村,17岁那年,他怀报国之心,毅然从军。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次年,他便奉命由福州赴台,此后便扎根在台。后来转到台湾 《中兴日报》任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至1991年,小三通开通,阔别家乡46年的他,才从台北还乡省亲祭祖。当时,他从自己退休金中省出15万元,捐给祠堂,用以祠堂重修。1996年祠堂重修竣工,刘扬清和夫人还乡参加竣工仪式。当天刘氏祠堂举行了建国以来首次全族祭祖活动。当日,他向族人承诺,每年将给族内高考状元发放奖学金500元,此后20年如一日,他年年汇款,从不间断。多年来,他也多次回乡祭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耄耄之年的台胞刘扬清,携祖孙三代人特地从台湾还乡祭祖”则又是一段佳话。去年中元节,已经步入耄耄之年的刘扬清携儿孙,三代人特地从台湾还乡祭祖。大学刚毕业的刘扬清长孙子刘冠廷,跪在祠堂前宣读长长的祭文令在场的每位刘氏子孙动容。而70多年前的刘扬清,小学毕业考上当时的仙游县学时,也曾跪在这里宣读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继续发扬和传承祖德,中元节已成为度尾镇霞溪村刘氏祠堂一年一度追思祖德宗功、祭拜先祖的日子。度尾霞溪刘氏祠堂负责人刘文彬说,刘氏祠堂重修后,每年中元节族内的高考状元都会在此读祭文,到了那天,永春、德化、闽清、台北等地刘氏子孙也会赶来,缅怀祖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刘姓图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系的鸺鹠族的族称。“留”由“卯”和“田”组成,后来演变为刘。留的本义是掌管测定春分点的氏族。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秋门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古鹠字中的卯和“戼”不分,大概是同时主管春分春门、秋分秋门的缘故。“刀”是契刻太阳周天运行历度的标记,古代称作“卜”、“占”、“卦”或“则”。炎帝裔刘累为孔甲龙师而有刘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寻根问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涵江衍派 高廊世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期,帝尧死后,他的后裔有一支被封到刘邑,建刘国。久之他们便以居住地命姓,称刘氏。刘姓由此即始,尧被视作刘姓先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客家刘氏始祖、彭城郡刘氏五十三世、远古刘氏第127世祖刘祥,官至金吾卫大将,后封沛国公。于唐禧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避黄巢之乱携子及孙移居福建宁化县(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始祖刘祥公繁衍的客家后裔陆续向四处扩迁,特别是开七公(其子广传公)的子孙更是支脉繁茂。人口近3000万,人才荟萃,名人辈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37年惠邑奎峰传经堂旧谱中记载,“而我韶公别驾泉南在玄宗天宝八年,距审之起兵时先五十有九”。据西刘刘氏原谱记载:“刘韶后裔炳蔚炽昌,锦绣冠裳,在莆田称为望族,而支派繁衍在涵,或迁村落,或迁郡城,又或迁居惠、居仙。时有高廊、楼下、北郭、西郭四刘之派。”得知,汤玄宗天宝年间,刘韶入莆,为涵江刘氏始祖,而大部分仙游刘氏皆出自涵江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隔一个多世纪,如今涵江刘一族先后来仙游开枝散叶,族人在全县18个乡镇皆有分布,其中度尾镇3500人,郊尾镇3279人,榜头镇1553人,鲤城街道939人。在仙的莆田涵江刘衍派刘氏子孙,其住宅匾额及灯笼时常可见“高廊世第”字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家风家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湖宅刘氏家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氏自古重视家教,出现过各类传家规范。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汉文帝刘恒所出家规被称为“四帝名言”,族长制时期还有过“族人规范”及“族人十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家庭都显示着独特的社会意义,每个家庭都在自己的领域形成独特的招牌,家训作为教育子孙为人处世的警语格言,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郊尾镇《仙游湖宅刘氏族谱》中,记录着有一份代代相传的家训,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以下为截取的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为人行善,莫愧于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长将好事施人,祸不侵身害己。怕人知道休做,欲人敬重勤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情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行要好伴,居要好邻。居仁由义,孝亲睦邻。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人欲可断,天理可循。心要忠恕,意要热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妻子何愁家不富,子孝无须父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传家之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老牌匾见证抗日救国往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度尾镇霞溪村刘氏祠堂内,厅堂大门前高高地悬挂着一块抗日救国牌匾,题为“乃大其族”(如图)。这块牌匾是全村人的骄傲,也是刘氏族人不遗余力支持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者看到,这块牌匾为长方形木质雕刻,长约2米,宽约70多厘米。匾中刻着“乃大其族”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右款书有“福建仙游县高廊刘氏宗祠献金救国义举可风,爰题赠匾额以誌表扬”字样。落款则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时任国民党福建党部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闽浙监察区监察使、闽浙救援会主任委员陈肇英。历经岁月淘洗,古匾愈发显得质朴无华,76年来一直悬挂在刘氏宗祠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当时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喊得最响的口号。1940年,霞溪村刘氏子弟在族长刘相公的带领下,纷纷捐款捐物,共捐献了上万银元。刘氏子弟献金救国义举,受到了当时政府的表彰。当地老人回忆说,此匾当时是由陈肇英亲自带队,敲锣打鼓送到刘氏宗祠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块牌匾意味着当地刘氏族人对抗日战争的支持,我们不仅要保护它,更要让子孙后辈传承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该宗祠顾问刘玉梅说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采访手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地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枫亭游灯,是当地传承千年的传统风俗,时至今日仍大放异彩。记者采访中解到,枫亭刘氏族人以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作出了许多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省级传人刘吉石及其父亲刘宝泉,市级传人刘德明及刘建庭。刘建庭作为枫亭游灯带头人,发起成立民俗文化研究会、枫亭游灯学会,并开办枫亭糕、龙鼓诗等各类传统技艺培训班;刘德明以一手制作菜头灯绝活闻名乡里……他们传承先辈的技艺,义务为游灯活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同时教导子孙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乡土的才是时尚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两年来这句话颇为流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每个城市都有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欣喜地看到,枫亭游灯这一技艺在刘氏族人的努力下,后继有人,不断被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域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千百年来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让人感到亲切,只要深入其中,就能感受它的神韵。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员流动的频繁,了解和重视本地民俗的一辈人逐渐老去。如不重视传承和发扬,将会出现文化断层,我们的后代也许会淡忘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明要延续,血脉要传承,优秀传统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才能够生生不息,光耀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名人珍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院士刘思职 5兄弟名校毕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国至今仙游共出过5名院士,其中包括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刘思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思职(1904年-1983年),榜头镇后堡村人,中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幼时家境殷实,但家里人员增加后,为培养兄弟几人读书,生活渐渐拮据。刘思职兄弟六人的名字颇有深意,老大刘思聪、老二刘思职、老三刘思圣(聖)、老四刘思聘、老五刘思联、老六刘思聚,名字中都有“思”、有“耳”,原是父亲希望儿子们多听多思考。父亲去世后,为了支撑家庭,大哥刘思聪前往马来西亚经商,为兄弟赚取学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刘思职的侄子刘文川介绍,祖母陈氏少时读过书,始终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鼓励儿子们好好读书,成为有文化的人。长兄如父,哥哥背井离乡赚取生活费,几个弟弟皆不负厚望学有所成。老二刘思职、老五刘思联为厦门大学毕业生,老三刘思圣(聖)、老四刘思聘、老六刘思聚皆为复旦大学毕业生。一家子读书人各个名校毕业,在当时可谓轰动全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文川说,从父辈们口中他得知,父亲兄弟几人学习十分勤奋刻苦,又善于活学活用,并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平时必须努力学习,越临近考试越须玩耍、放松。大哥经商,刘思职就成为兄弟中最年长的读书人,他自觉、勤奋、严谨的品质也影响着四个弟弟,兄弟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思职育有三女一男,儿子刘冀川是北京钢铁学院教学编辑室主任,三个女儿皆为大学教授。如今他的孙子辈、曾孙辈几乎都是留学美国、澳洲的硕士、博士,在各自的领域奉献光和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凡人优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全家住旧屋 十万捐学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家住旧屋,十万捐学校。”在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辉煌二十年》一书中,记录着我县一位农民的慈善义举。上世纪90年代,他自己家境一般,却将10万元劳动得来的积蓄捐出,用于埔尾小学修建校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12日,记者来到度尾镇埔尾村刘良泰家中时,见他打着赤脚,一边裤管挽起,俨然一副农民的模样,正在精心打理着出售的各类作物种子(如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埔尾小学教育楼重建遇到财政困难,校舍几建几停,学生们的功课受到影响。说起十几年前的捐款,刘良泰颇为感慨,“虽然经商比别人早,但在当时,我们也是极普通的家庭,10万元钱不是小数目,思想斗争很激烈。”他告诉记者,思想斗争阶段他几度失眠,怕家人不理解,怕乡亲闲言碎语,最后,深明事理的妻子林慕真做出决定,鼓励他把钱捐出:“我们一家人力量大,钱没了还可以再赚,学生的课不能耽误。”刘良泰的10万元钱无疑是雪中送炭,有效地填补了埔尾小学建设的资金缺口,不久后,孩子们便搬入新教室。为了彰扬刘良泰热心办学、慷慨捐款的精神,县教育部门及镇政府将这栋楼命名为“良泰教学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0万元可以买下一套大房子,时常有人说他“傻”。刘良泰却不这么认为:“好心终得好报,当年要是没有把钱捐出来,没有经历一家人共同奋斗的阶段,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他说,将钱捐出后,他们一家也经历了人生的困难时期,三儿子尚未娶妻,生意周转困难,不得不四处求助、借债、贷款。但凭着一家人的勤劳肯干及村民的信任,如今,孩子们各有职业,自食其力,也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老人调解室 调和近百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玉聘调解工作室位于郊尾镇湖宅村村委会,是由该村退休干部刘玉聘发起成立的。这也是首家以个人命名的老年人调解工作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玉聘是湖宅村平安协会会长,今年69岁了,他退休前曾担任过湖宅村党支部副书记、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等职,具有30年的农村基层调解经验。本该是在家享清福的年纪,可老人却闲不住,热衷于当村里的“和事老”。时间长了,主动找他寻求帮助、调解矛盾的人越来越多,刘玉聘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于是,刘玉聘开始琢磨建立自己化解群众纠纷的“阵地”。在县政法委以及镇村各级的支持下,2014年,刘玉聘调解工作室终于开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悉,该调解工作室设独立办公室,刘玉聘主要负责协助村调委会参与调处民间矛盾纠纷,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如图),参与、指导、化解矛盾纠纷,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调和居民之间的小矛盾,这让我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两年来,我已经调解了80多起纠纷。”刘玉聘说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报记者 刘燕钦 唐伟 陈慧贞</p> <a href="http://www.ptwhw.com/m/?post=15522"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www.ptwhw.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