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桥602中队 麒麟小队 <p class="ql-block"> 7月15日上午9:00,麒麟小队全体队员参加了灯芯巷社区组织的科普讲座,中国“天问一号”探测火星。陈福民教授为大家授课。他是科普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1979年开始科普创作,至今已发表科普作品3000余篇。</p><p class="ql-block"> 整个讲座分五个部分:1.序曲,介绍唯一一个上过“火星”的中国人王跃。2.为什么人类要探测火星。3.漫漫“火星探测”之路。4.火星探测到底有多难。5.中国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火星是太阳系的第四颗行星,在地球夜空中肉眼就能看见。人们对这颗星球一直着迷不已,已经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火星过去曾有水,并且勾勒出其未来可能的演变,颠覆了我的认知。天问一号经过十年打造,配备精准的仪器,采用先进的技术,</p><p class="ql-block"> 希望天问一号的科学探究任务将会有全新的发现,揭开火星不为人知的历史,探索火星的奥秘。我期待着未来能够有一天,人类能登上火星!--张博洲</p> <p class="ql-block"> 要说登陆火星可是特别难的,因为火星被称为飞船的坟墓,而在登陆时还有地狱七分钟一说。可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利用模仿了“嫦娥5号”登月的方法,先开启减速板和超音速降落伞,然后反推器悬在空中一百米,“看”清没有危险再稳稳降落。</p><p class="ql-block"> 我们探索火星起步晚,连印度都没赶上。但聪明的中国人没有服输,科学家们充分利用迁移登月技术,使航天器登陆火星的方法达到了领先水平。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只有真正把一个知识学会学透,并加以创新就能灵活运用到各个领域。--胡周昊</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小队在竹竿巷社区齐聚一堂,听取了由陈教授上的关于探测科学方面的知识理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火星探测到底有多难这一板块,要知道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在0.5亿—4亿千米之间变化,即使是光速返回也要6–40分钟。地球要每隔780天才会和火星重合一次,只有在会合的前几个月时间“窗口”才会适合开展火星探测,而探测的成功率还不到50%,难度可想而知,但那些科学家却没有失去对火星的探测热情,不断尝试创新,终于他们研究出了几种方法而获得成功,从此让人们可以进一步可以探测火星。</p><p class="ql-block"> 从今天的活动中,我有许多想法: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像那些科学家们学习,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为祖国、为世界做贡献!--胡语晨</p> <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陈老师对“天问一号”的讲解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天问一号”上,有不少黑科技:会打电话的黑匣子,比花还轻的气凝胶,能防冷防热的石墨烯……看到祖国在航天事业上的飞速发展,我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我觉得我们现在一定要认真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尤昕玥</p> <p class="ql-block"> 陈爷爷告诉我们,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考验: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过探测火星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9分钟”。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涉险过关,让人惊叹,人们更是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到无比自豪与自信。中国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顽强拼搏、矢志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逐梦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听完讲座,我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一个向伟大的中国科学家们一样,勇于探索,对社会和祖国作贡献的人。--毛睿</p> <p class="ql-block">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我们的自豪感燃爆,中国在航空探索领域迈出伟大步伐!这是代表地球出征,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也是中国地球朋友圈的骄傲!这是伟大实力的体现!这是“天问一号”给我大中华的底气!--梁梓睿</p> <p class="ql-block"> 听完讲座,大家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知识改变命运,科学使祖国强大,大家励志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麒麟小队队员:张博洲、胡周昊、胡语晨、尤昕玥、毛睿、梁梓睿。(排名不分先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