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9月13日上午,我与老伴自驾游大东北时,从牡丹江市出发,一路向南,驰向长白山风景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旅途中:蓝天白云相伴、群山沃野养眼、秋风送爽宜人。好不惬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驶途中,路经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我们遂进入游览一番。</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西南部的宁安市境内,镜泊湖在牡丹江干流上,北邻牡丹江市80多公里。东距绥芬河130多公里,南接吉林省敦化市,距长白山250公里。西靠海林市。镜泊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最宽处6公里,最窄处300米,水域面积80平方公里,库容量1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总体规划面积为1726平方公里,景区由百里长湖、火山口原始森林、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三部分组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以湖光山色为主,兼有火山口地下原始森林、地下熔岩隧道等地质奇观及唐代渤海国遗址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是可供科研、避暑、游览、观光、度假和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性景区。镜泊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北疆上,以独特的朴素无华的自然美闻名于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休闲旅游胜地,与千岛湖相媲美,有沙石之雕,兔耳岭之风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山脉位于长白山张广才岭与老爷岭过渡地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湖西山势起伏较大,湖东及湖南山势较平缓,湖北是熔岩台地,地势平坦。镜泊湖景区山脉最高海拔1260.7米(鹿苑岛西面的老黑山),最低海拔339.17米(最低水位标高)。镜泊湖地质构造结构主要为花岗岩、珍珠岩、玄武岩等。园区西北部的火山群自一百万年前不断喷发,形成了一条长达百余里的玄武岩台地,距今四千八百年前左右的最后一次火山爆发的熔岩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还形成了小北湖、钻心湖、鸳鸯池等一系列大小湖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水系包括大小约30多条河流,呈向心式汇入湖中。这些河流多属山溪性质,水流湍急,径流集散速度很大,具有含沙量小、年径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冰期较长等特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水位年内变化特征如下:最高水位多出现在八月至九月,最低水位多出现在三月至四月,多年平均水位为347.95米,最高水位为354.43米,最低水位为339.17米。镜泊湖水源于牡丹江。牡丹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牡丹岭,镜泊湖距牡丹江源头约300公里,落差达750米左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在《汉书·地理志》中,被称为湄沱河,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2年),称阿卜河(又名阿卜隆湖),后称呼尔海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称呼汗海,明志始称镜泊湖,清称毕尔腾湖,今仍称镜泊湖;公元755年,渤海国从吉林省境内,迁都至今天的渤海镇,建首府“上京龙泉府”。公元928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都城被毁。历史上镜泊湖一带的居民主要是肃慎族及其后裔。据中国史书记载:“周武王十五年(公元前1666年)和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654年),均有肃慎氏来朝纳贡”。西汉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的秣赫、宋元时女真、满族都是肃慎族的后代和支族;解放后,这里的主要居民是汉族、朝鲜族和满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镜泊湖景区西北部方圆4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小12个火山口,火山口的直径在70~550米,深30~132米不等。镜泊湖火山锥外的熔岩河及熔岩台地主要由黑色玄武岩组成,在台地上分布着国内罕见的大型熔岩隧道,隧道内部结构相似,形态奇异,最长的熔岩洞可达万米,是国内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熔岩隧道。盛夏季节洞内仍可见冰景,寒气逼人,有的洞内则雾气缭绕,幽深而神秘,极具科考价值,目前尚无专家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在熔岩台地上还有各种奇特的火山熔岩景观,如熔岩桥等。由于火山喷发年代久远并且不同,加之镜泊湖优越的地理环境,如今火山口覆盖着茂密的原始针阔混交林及红松纯林,又被称为“地下森林”,景观之奇特,气势之壮观,均为国内罕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泊湖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重水复、蜿蜒连绵,时而水平如镜,时而微波荡漾,秀美无比。在此,不妨摘引一些人们对镜泊湖的赞美诗句:“褶曲湖山几复湾,云落清波若镜天”;“湖光山色绿黛敷,峰回流转湖连湖”;“人在镜中行,云影天光上下明”。从这些描写镜泊湖的诗句看出,人们对“曲湖”、“平湖”、“明湖”发出了如此深情的感叹。湖中更有白石砬子、城墙砬子、老鸹砬子、珍珠门、毛公山、大孤山、小孤山、道士山等著名景点镶嵌其间,形成独特的天然美景,并有美丽的传说,将其人格化,赋予镜泊湖极高的美学价值。</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吊水楼瀑布位于百里长湖北端,由黑色玄武岩形成的环状落水深潭,落差为20米,丰水期为三面溢水,瀑布长一百多米,水流量4000立方米/秒。波涛翻滚,飞流直下,声震如雷,景色壮观。如有诗赞曰:“飞落千堆雪,雷鸣百里秋。深潭霞飞雾漫,更有露漫岸秀。任石阻崖隘,只是冲关奇口”。“林海夜深闻虎啸,山雨飞瀑作雷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罗女塑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罗女》是发生在镜泊湖和古上京渤海国一带、流传已久的一个民间故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红罗女原本是镜泊湖边渔夫之女,姿容绝世,善吹箫,能歌舞。因入宫盗龙泉宝剑而被迫成为古渤海国王的妃子,倍受宠爱。湖怪黑鱼精变身人形,进入宫中成了妖妃,惑乱宫廷,镜泊湖兴风作浪,让百姓不得安生。红罗女为朝廷除恶,为民除害,降妖平湖,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罗女》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着许多诗人、作家、画家的兴趣。他们用小说、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将红罗女的故事代代相传下来。如今,在镜泊湖畔仍然耸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刻的红罗女像,几乎所有的游人都会被她婷婷玉立、姿态娉婷的形象所吸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上快艇在水上畅游一番,体验一下疾驰如飞的感觉。和年轻人一样,嗨上一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镜泊湖,我们驾车继续南行,入夜时分,到达长白山风景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9月14日上午,我们进入长白山景区参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标志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夏,邓小平登上长白山极顶,题写“长白山”、“天池”字两幅,并发出赞叹:“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景区,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池北区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毗邻,坐落于长白山北坡,距长白山34公里,距双目峰中朝边境65公里,区域面积52.42平方公里,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在《山海经》称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唐称太白山,辽金已有长白山之名。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景区是拥有“神山、圣水、奇林、仙果”等盛誉的旅游胜地,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在清代有“圣地”之誉,皇帝须亲自或委派大臣到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望祭长白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景区处于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在2亿年至7500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经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古老的岩层。中生代经历上亿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变成了一片波状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布的准平原。景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随海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在广阔的玄武岩台地和玄武岩高原上是火山锥体——长白山主峰。玄武岩高原(又称山麓倾斜高原)介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体之间,是比较明显的倾斜地带,地面坡度一般在10度左右,海拔约在1000~1800米之间,是陡峻的火山锥体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地带。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景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气候的特点外,还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春季风大干燥,秋季多雾凉爽。年均气温在-7℃至3℃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年降水量在700至1400毫米之间,6至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至70%。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由北坡进入景区,前往长白山主峰,因为路程较远,需乘坐景区摆渡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客乘摆渡车到达长白山主峰脚下,再往上行,因道路弯多坡急路陡,游客要统一换乘越野车上行,我们当时乘坐的是日本三菱越野车。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了越野车,游客可自行沿盘山路登临长白山主峰,去欣赏天池风光。</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一座火山口,经过漫长的年代积水成湖。长白山天池海拔2189.1米,天池略呈椭圆型,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天池水温为0.7°C至11°C,年平均气温7.3°C。天池是中国最高最大的高山湖泊,是东北三条大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紧随登峰的人流,努力前行。</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进到半山腰处,可见有邓小平题写的“天池”标志碑竖立在路旁,来长白山不易、登山更不易,拍个照留做纪念。</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继续上行,雾气渐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上行,可见地面还存留没有融化的积雪,风力渐大,雾气更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环绕天池的有十六座山峰。天池为中朝两国的界湖,北部为中国,南部为朝鲜。 站在山口处远望,对面即是朝鲜的国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十六峰名字及高度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临到主峰顶部,只见浓雾遮住了对面的群山,山风呼啸着从耳边吹过,着实让我们领略了一番长白山天池初秋的特殊景观。</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主峰下来,我们沿下山路线缓步前行,此处往远处眺望,可见我人民解放军边防哨所的营房全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边防哨所墙壁上刻写的红色标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旁堆放的火山石,让我们开了眼界。</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乘坐来时的14号越野车沿原路返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达换乘站后,我们乘景区摆渡车来到聚龙泉景点参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极目远望,隐约可见长白山瀑布。 因天池被16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瀑,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的正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瀑布下方、二道白河的右侧,散布着高热类型的泉群,水温在摄氏60至82度之间,展面约一千多平方米,有十余处喷涌口,也称聚龙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行路边的护栏上有“聚龙泉”景点的文字介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黑风口滚滚黑石下面,有几十处地热,大如碗口,小有指粗,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温泉群。它距离震耳欲聋的长白瀑布不到二里,奔腾咆哮的白河擦边而过。它以绚丽的色彩把周围的岩石、沙砾染的金黄、碧蓝、殷红、翠绿,闪烁着五光十色,散发着蒸腾热气,格外愉悦游人的眼目。特别是冬季,周围是一片银装素裹,冰天雪地,而这里确实热气腾腾,烟雾袅袅,实在是别有一番景致。长白山温泉属于高热温泉,多数泉水温度在摄氏60度以上,最热泉眼可达82度,放入鸡蛋,顷刻即熟。长白温泉有“神水之称”,可舒筋活血,驱寒祛病,特别对医治关节炎,皮肤病等疗效十分显著。这里设有温泉浴池,供游人洗浴,池水温度可以调节,出浴之后,倍感轻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关长白山几处景点的海拔高度说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景点设有游客服务区,出售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快餐食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利用地热资源售卖的温泉鸡蛋,倒是很鲜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天池景点</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天池,又名银环湖,在长白瀑布以北3公里处,四周群山环绕、岳桦林形态各异,池水清澈,恬静幽雅。电视剧《雪山飞狐》、《西游记》的外景拍摄地都选在这里。</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天池共有两个。一个隐在幽静的岳桦林中,海拔1773米,湖面呈圆形,面积5380平方米,水深10余米,湖水碧绿。距小天池约200米处,还有一圆形池与此湖大小相关无几,只是积水甚浅,仅几米深,有时干涸,露出黄色泥土。登高俯视,一个碧蓝,一个赤黄,好似一对金银杯,所以人们又称小天池为对杯湖,别具景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银环湖,我们步行前往“岳桦林带”去游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的还想再活500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棵枯树的剖面,纹理清晰,年轮可寻。保护古树名木,人人有责。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下森林又叫“谷底森林”, 是长白山北景区海拔最低的景点,距离北景区新山门14公里左右为幽谷森林的入口。它是长白山火山喷发时伴随着地震,使整个地表垂直下陷,形成的一个谷壁高达70米、谷底长2500-3000米的谷底森林。木板栈道两侧生长着多种植物,郁郁葱葱;挺拔的松树遮天蔽日,厚厚的苔藓长满了树干;沿着木板栈道走到1000米时向左走350米可观赏洞天瀑布,右行500米则到达谷底森林。</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谷底古树参天,树分三层,巨石错落。崖上崖下的树木好似连成一片,置身其中仿佛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地下森林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被称为“天然的大氧吧”,可谓是“快乐森林,休闲氧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白山景区一行让我领略到了天池的绮丽、飞瀑的壮美,但让我感受较深的却是那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我之前也游览过国内的一些原始森林,但是来过长白山后才让我读到了原始森林的正宗版本。那粗大笔直的古树,多种类的植被结构,自生自灭的原始形态,溪流、沼泽、高山、深谷多样的地理构造,还有那无边的广袤,这一切为我们更新了一次有关原始森林的概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长白山景区,我们驾车继续南行,当晚到达通化市。</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9月15日早饭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瞻仰杨靖宇烈士陵园。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靖宇山,建于1954年,占地2万平方米,是伟大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英灵安息地。园内松柏苍翠,四季常青。</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志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陵园先后被国家、省、市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国家民政部、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国家评为4A级旅游景区并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陵园前,矗立有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群雕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绿树下,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塑像雕刻精美,人物挧栩如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履带式105毫米突击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烈士陵园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突击炮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于2008年赠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杨靖宇烈士陵园”标志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宇陵园”标志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靖宇陵园”石刻大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11月在园内新建的高3.8米,重达4吨的杨靖宇将军铜像,使公园更加庄严肃穆。</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杨靖宇烈士陵堂前,可见英雄塑像的上方有朱德题写的匾额“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陵堂,面朝英雄的塑像,我们夫妇二人深深得三躹躬,以表达我们对杨靖宇烈士的敬仰之情。</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英雄塑像的左侧,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送的花圈和挽联。</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英雄塑像的右侧,有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国家有关单位送的花圈和挽联。</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1905年2月-1940年2月23日),男,汉族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作战计划。在日军疯狂镇压下,杨靖宇带领抗联第一路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时年35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6月,为庆祝北伐军攻克郑州、开封,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召开万人大会。杨靖宇挥毫题写了对联:“庆今日克复郑汴澄清黄河水,祝他年直捣幽燕扫尽长城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露营之歌》是一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创作于东北抗日联军西征前与西征途中。由李兆麟、陈雷、高禹民、于天放等抗联战士作词,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唱起来十分悲壮激昂。《露营之歌》是当年抗联西征战斗岁月的写照,曾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有极广泛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又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息烽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义勇篇 还我山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烈士画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烈士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率部队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统治,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血英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北抗日联军业绩陈列(1931一1945)</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北抗日联军各时期兵力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关东军历年增兵东北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吉林西安煤矿万人坑(今辽源煤矿)。是日军惨绝人寰暴行的铁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部分官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将军在本溪县和尚帽子密林中的密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率部对敌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5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人打死杨靖宇之后为其拍照以验明正身。惨无人性的小鬼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将军(1905一1940)塑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殉国地”纪念碑。背面镌刻着杨靖宇简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同志,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和在开封、洛阳等白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春,由中共中央派来东北,历任东北反日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1933年初任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同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初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年9月任中共满洲特委书记,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5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初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1940年2月23日,在此地对敌作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5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青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青树。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前在此地,以此树为掩体,与敌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原树是一棵直径约0.6米粗的牛筋子树,后因年久干枯朽烂,靖宇人民于1963年春,将这棵杉松移植此处,用以缅怀先烈。意喻将军英灵永存,万古长青。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青树以东500多米处的坎上有个地窝棚,那是将军牺牲前夜的宿处。地窝棚四周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林中覆盖的雪很深,很白,没过膝盖,平常棒劳力踏进去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已经八天粒米未进,仅靠枯草、棉絮填充胃肠的将军,此时已无力再踏进那片属于他和抗联一路军将士杀敌报国的天地和曾经为他和他的战友提供过无数次掩护的天然屏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靖宇将军纪念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塔名由朱德题写。</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 ” 由彭真题写。</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2月23日,党和国家在通化市召开公祭安葬大会,将杨靖宇将军的遗首和遗骨安葬在杨靖宇烈士陵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敬献了花圈。历年来,胡耀邦、杨尚昆、彭真、胡启立、谭政、洪学智、钱伟长、彭冲等先后拜谒靖宇陵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参观红色景区,让我们追寻先辈足迹,体验红色之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瞻仰完杨靖宇烈士陵园后,我们继续驾车南行,经本溪市到达辽宁省丹东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9月16日上午,我们来到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鸭绿江畔大桥景区参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鸭绿江大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鸭绿江大桥(中朝友谊桥)位于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0号的国门公园内,地处鸭绿江断桥南侧,是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鸭绿江大桥建于1940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飞机狂轰滥炸,却始终巍然挺立。鸭绿江大桥为中朝两国的界桥,也是中朝目前仍在使用的交通要道,平时车辆通行较多。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鸭绿江大桥现在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点,不过因为是两国界桥,所以无法上桥参观,但是可以在桥下和四周观光。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在每周二、四、五、日的9:30以后,每周一、三、四、六的16:30以后看到有国际联运的客车从桥面上通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船帆。</span></h1>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临鸭绿江断桥售票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鸭绿江大桥有两座,相隔不足百米。 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大桥。1905年由日本人勘探设计,1909年8月动工兴建,1911年10月建成通车。大桥全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从中方数第四孔采用了开闭梁,以四号圆形桥墩为轴可旋转90度,便于大型船只过往航行。1943年,日本侵略者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了第二座铁路大桥(即今日中朝友谊桥),遂将第一桥改为公路桥。1950年11月—1951年2月,经美军飞机多次轰炸,鸭绿江第一桥被彻底炸毁,朝鲜一侧只留下光秃秃的几个桥墩。中国一侧所剩四孔却依然屹立于鸭绿江上,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成为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见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司令员与志愿军将士出征朝鲜战场群雕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于一九五O年十月十九日从安东跨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指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一杨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事:杨迪系原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彭德怀司令员由此桥过江见证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为鉴:公元一九五O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一月十四日,美国空军多次派出数百架B一29型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栏腰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被美军炸断的鸭绿江大桥(历史照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断桥我方一侧向前望去,只见朝方一侧的江面上只有几个光秃秃的桥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方断桥尽头,有中朝边境“鸭绿江”标志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纪念塔,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桃源街附近的英华山上,与抗美援朝纪念馆相连,为方形楼阁式石塔,全部用花岗岩建成,中空。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塔面用高梁红花岗岩剁斧石贴面。塔基群房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外墙为灰白色花岗岩蘑菇石贴面。纪念塔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的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爆发全面内战。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美国还置我国政府严正警告于不顾,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出动军用飞机侵我领空,轰炸扫射我边境城乡,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支援朝鲜人民,保卫刚诞生的新中国,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高瞻远瞩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同年十月十九日,彭德怀受命率领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和国际主义旗帜,开赴朝鲜战场,与英雄的朝鲜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国各族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力支援前方将士,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坚决支持中朝人民的正义斗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负众望,不畏强暴,克服种种困难,以劣势装备,同以美国为首的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联合国军"展开浴血奋战,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与朝鲜军民一起将侵略军从鸭绿江边驱回三八线附近,迫使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共歼敌一百零九万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志愿军完成了祖国人民的光荣使命,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世人敬仰,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为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民族牺牲, 志愿军将士作战伤亡和失踪共三十六万余人,为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铭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千秋功业,慰藉先烈英灵,激励后人奋进,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修建抗美援朝纪念塔。邓小平题写塔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抗美援朝战争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万古流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中间有座书法刻石,上面是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经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塔基四面,立有四座艺术雕像,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及战勤基地人民的支前形像。此塔于1990年10月奠基,1993年7月建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是中国唯一 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郭沫若题写了馆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开始筹备重新扩建,1990年10月24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团为该馆奠基。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四十周年落成开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馆序厅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时期中央领导人的风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经美苏两国商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 ,各自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的占领区,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1948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简称韩国"政府,李承晚任总统。9月9日,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部宣告成立。两个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政府围绕南北统一问题斗争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占领朝鲜分界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发表广播演说,号召朝鲜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派兵入侵朝鲜,并派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7月7日美国在前苏联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成"联合国军"的非法决议。此后,以美国为首的由16个国家组成的侵略军全面投入战争。8月中旬 ,朝鲜军民在金日成领导下,将侵略军压缩到洛东江一线。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港登陆,切断朝鲜人民军退路,使之腹背受敌,朝鲜人民军被迫转入战略撤退,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形势危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畔。</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日成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中国的帮助。而此时的新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1949年10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际国内形势严峻,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巩固新政权,建设新国家的任务十分艰巨,一切要从零做起,而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面对美国的侵略,为维护正义,保卫中国领土安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在朝鲜前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中)、副司令员杨得志(左二)、参谋长李达(右二)在志愿军司令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部队召开出国作战动员大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后,遵照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以部分阵地战为辅、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歼敌23万余人,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侵略军转入战略防御, 打出了朝鲜谈判的局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19日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第40军、第42军、第38军先后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今集安)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第一次战役: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中国政府多次明确发出严正警告,但美国政府认为这只是虚声恫吓,侵略军大举向北推进,准备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10月25日, 志愿军抓住侵略军分兵冒进的弱点,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在利洞、两水洞、黄草岭地区分别与向北推进的敌人进入交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云山战斗中,志愿军与美军首次交锋,重创美军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此战役将侵略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40军120师和118师在利洞,两水洞地区分别与向北推进的敌人第1师、第6师部队进入交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一年以后,中国人民确定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39军在云山战斗中抓获的美军俘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第二次战役从1950年11月5日至1950年12月24日。侵略军遭到志愿军第一次战役打击后,判断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于11月2日发起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1950年11月6日在东西两线开始试探性进攻,志愿军利用敌人恃强骄傲的心理,采取了诱敌深入和实施战略迂回的方针,展开强大攻势,西线首先突破侵略军右翼,歼灭敌人两个师大部,将美军两个师和土耳其旅等三面包围在清川江以北地区,给予沉重打击。东线开始反击后,将美军两个师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全歼美国一个团级单位,并予美陆战第一师以歼灭性打击,帮助朝鲜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粉碎了侵略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 扭转了朝鲜战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战役中,38军335团3连奉命攻占松骨峰 ,这里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路,3连面对的是数倍于我的敌人,战斗异常激烈,连长、指导员把笔记、文件都烧毁了,誓与阵地共存亡。战斗结束后,全连包括炊事员在内只剩下七名战士。3连被授与"攻守兼备英雄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4连在战斗中向美国陆军步兵第7师31团团部发起进攻。这是美军陆军最精锐部队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31团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战功赫赫,被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与"北极熊团"称号,并且亲自授与"北极熊旗"。当7连战士们在下半夜2点冲进美军31团团部时候,包括31团团长在内的大部在梦中被歼灭,缴获了团旗。第27军授与该连"新兴里战斗模范连"锦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战役中,美军全线溃败,企图经三所里、龙源里南撤,38军113师徒步急行军,与全机械化的美军展开一场生死竟赛,14小时急行军70多公里,先于美军5分钟到达三所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堵住了美军的退路。113师两个团坚守阵地,阻击敌人两个昼夜 ,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全军歼敌1.1万余人,缴获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给38军发去贺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司令员亲自在贺电上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天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美国当局迫于内外压力,调整侵朝政策,同朝中方面进行停战谈判,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第一次会议在开城来凤庄举行。美方在军事分界线和战俘问题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且在谈判场区挑衅滋事,使谈判被迫中断。从此,朝鲜战争进入长达两年之久的军事斗争与谈判斗争交织进行的边打边谈的阶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遭到朝中方严词驳斥和严正拒绝后,侵略军于1951年8月和9月先后发动夏季和秋季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作战,粉碎了侵略军两次大规模攻势,并发起多次局部反击,歼敌1.5万余人,取得了夏季防御作战和秋季防御作战的胜利,迫使敌人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8月,美国空军为配合停战谈判,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施加压力,发动了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企图切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后方补给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中朝人民的全力支持下,战胜一切困难,在美军飞机对铁路疯狂轰炸下,志愿军空军、炮兵、铁道兵、公安部队、后勤部队等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在长达10个月艰苦卓绝的反"绞杀战"中,加强空军掩护,抢修重点目标,突击抢运物资,加强防空力量等措施,运用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英勇奋战,发扬大无畏精神,粉碎了敌人的封锁,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而改变了战场上运输一直被动的局面,解决了作战物资补给的重大战略问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装甲兵部队第215坦克全体乘员荣立集体特等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2月26日,以坦克第1师师部为基础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于4月15日到达朝鲜仓阳洞,统一指挥在朝鲜作战的装甲兵部队。抗美援朝期间共有3个师入朝作战,在实施遮蔽阵地射击、压制侵略军远射程炮兵、摧毁敌指挥所和枢纽,配合步兵作战中屡建奇功 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至1952年11月25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见!炮火密度已经超过二战的任何一场战役,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成为一片焦土,石头被炸成粉沫,上甘岭上的土抓起一把, 只有三样东西,炮弹皮,碎石子和骨头,"范佛里特弹药量"让上甘岭成为人间地狱,志愿军许多战士耳朵被震聋了,甚至有的战士被震耳欲聋的炮声活活震死了!侵略军以为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中,阵地上不可能还有生命,可志愿军战士却牢牢的守住阵地 不让侵略军前进一步!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了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了无数让苍天落泪,大地动容的英雄集体,英雄战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排长孙占元在双腿被敌人炮火炸断的时候,还掩护战友爆破敌人的火力点,当敌人冲到他背后的那一瞬间,他拉响了手榴弹和八个敌人同归于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继光为了胜利,舍身堵枪眼,为战友们开辟出一条冲锋的道路!敌人的子弹只能射穿英雄的身体,却不能击毁英雄的崇高革命理想和战胜敌人的坚强意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的身躯化作金星,化作彩虹,化作炽热的阳光照耀大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让所有人难以忘记的,它被写进书里,被拍成电影,那首(我的祖国)歌曲不知让多少中华儿女听之热泪潸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缴获的(白虎团)团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7月,为惩罚李承晚集团阻挠朝鲜停战实现而破坏刚刚达成的战俘遣返协议的行为,进一步掌握谈判前的主动权,志愿军发起了金城战役。驻守金城的敌人是敌人的精锐部队首都师1团,该团是敌人的军队主力,李承晚亲授绣着一只白色虎头的虎头旗,从此得名"白虎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担负攻打金城白虎团任务的是68军203师607团,白虎团战斗力强,又有美军做后盾,正面交锋伤亡会大,师长决定派一支小部队化妆成敌人,深入敌后,打掉"白虎团"团部,让敌人群龙无首,消灭敌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团侦查排副排长杨育才带领11名侦察兵深入敌占区,抓到敌军一个俘虏,了解到敌人团部情况后,直扑"白虎团"团部,只用了13分钟时间,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77人,俘敌军事科长、后勤科长、榴炮营营长等19人,缴获"白虎团"虎头旗。而我军无一伤亡,胜利完成任务,打出了一场经典偷袭战,为金城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育才率领的侦查排荣立集体特等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杨育才的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白虎团"旗也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侦查英雄杨育才(左三)和他的侦查排战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景馆内展示的战争场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在停战协定书上签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7月2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在朝鲜停战协定书上签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国记者阿兰·委卜宁抢先采访了签字现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他这样写道:透过这位军事统帅脸上的微笑,你们就会知道,是中国人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促进停战谈判,实现消灭敌人,巩固和扩大现有阵地,志愿军贯彻稳扎狠打,由小到大的指导方针,在1953年进行了夏季攻势,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战场上的殊死较量和艰苦的谈判斗争,美国没有实现占领全朝鲜的目的,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同样没有得到,侵略军不得不面对朝鲜战场上失败的命运,1953年7月27日十时,交战各方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之后,金日成、彭德怀、克拉克也分别在协定上签字。朝鲜实现停战,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待到(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美国上将克拉克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而凯旋归来的彭德怀元帅则扬眉吐气地向全世界郑重宣告:"帝国主义在东北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志愿军将士的心中,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朝两国人民共同努力,奋不顾身的抵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烈士们鲜血结成的友谊,是永远光荣,永垂不朽的!彭德怀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7月,守卫上甘岭的志愿军将士听到停战消息后为胜利而欢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坐过的吉普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鼓舞下,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努力生产,为前线多生产一粒粮,一尺布,就是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贡献。参军参战光荣,到处都能看到中国人民参军参战的热潮,成千上万的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大批农民组成运输队、医疗队、担架队开赴朝鲜前线,担负各项战地勤务工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香玉号飞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自己的剧社在全国义演 ,筹款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塔城地区专员巴什拜捐献牛羊8000只,购买飞机一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四位军级干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邱少云牺牲后在他的身下只留下这么一小块军装的残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岸英同志之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中)与朝鲜支前模范(右)具富力在一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虽然战争的硝烟早以散去,但是70年前的那场战争却无法忘记,英烈的壮举依然清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难忘记在那个气温已经是零下40度,大雪纷飞的长津湖畔,志愿军一个连在严寒的夜晚化为永恒的冰雕。当他们的敌人来到面前时,被这虽然已是"冰雕",却依然保持战斗队形,枪口瞄准敌人的一幕惊呆了,多少年后,一个当年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国士兵在书中写到"当我看到那一刻时候,我就明白,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雄邱少云烈火焚身依然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忍受痛苦,遵守潜伏纪律,保证战友安全 ,保证战斗胜利,如磐石般不动分毫,尽管他的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可他仍然选择在烈火中永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雄王成那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地动山摇,令高山仰止,令大河鸣咽!仍然响彻在朝鲜的大地上,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烈士们,当年这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步履沉重,他们的肩上担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回望祖国,回望家乡,回望自己的亲人,有多少人这是他们对祖国、对亲人的最后一次回望,成为永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次想到这些,我们总是心情难以平复,泪湿衣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接见金日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并肩作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主席为志愿军代表解秀梅签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德副主席接见凯旋归国的志愿军代表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军代表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世人眼里任人宰割、凌辱的软弱的状态,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极大的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国际现代化建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至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的5年间,朝中方面为维护停战协定,同美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从而保证了朝鲜半岛局势的相对稳定,志愿军出色的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于1958年10月25日全部主动撤出朝鲜回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归国的志愿军通过凯旋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热爱和平, 所以回首战争。今年(2022)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2周年,那场战争令全世界为之震撼,向全世界第一次显示了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重要力量,宣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坚强决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松骨峰的枪声和上甘岭的炮声汇成一个强大的声音:正义是不可战胜的!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是不可战胜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以劣势装备打败以美国为首的、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今天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一定能够打败世界上胆敢侵犯祖国的任何敌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精神已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的天空,纵横镌刻着志愿军将士的丰功伟绩;岁月的长河,深情的讴歌着他们的不朽功勋,以慰先烈,以示后人!</span></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纪念馆宽敞的草地上,志愿军使用过的各种武器装备依然列队整齐,时刻守护着祖国的安全。</span></h1><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抗美援朝纪念馆”,我们驾车驰离丹东市,继续南行,奔向辽宁省大连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车大东北,一路上,我们时刻铭记“安全是离回家最近的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您的收看,再见。</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