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大家学:扁担精神

沈娟

<p class="ql-block">最美最浓是红色。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是革命的颜色、奋斗的颜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供销社党组依托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扁担精神等红色资源,特别开展了“红色故事大家学”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从深厚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打造“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打下扎实的政治基础。今天推出第一期红色故事:勤俭办社树起“扁担精神”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  “山区农民苦难言,三天两头得翻山;针小难买费力大,百斤山楂换斤盐;常年没盐吃淡饭,一根火柴点全村;买难卖难行路难,穷人啥时见晴天;啥时山区有货铺,啥时买卖不出山。”</p><p class="ql-block">这是70多年前,在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广为流传的民谣。解放前,石板岩乡方圆几十里连一个小卖铺都没有,群众买东西就得翻山越岭到山前或县城,而卖山货不受尽奸商盘剥,300斤山楂只能换盐。“山区有货铺,买卖不出山”是山区民的心愿,这一心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p> <p class="ql-block">1942年,刘邓大军率领八路军129师开进太行山,石板岩得到了解放。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元(相当于人民币18.21元),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石板岩乡山大沟深,那个年代里,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各个村庄,运送货物唯一的办法是一根扁担肩上挑。扁担就成了供销合作社职工天天都离不开的工具,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涉水过坎就成了供销合作社创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硬功夫。他们头天从山外挑来食盐、煤油、旱烟、火柴等商品,第二天卖出。“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工作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面对群山峭壁,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喊出了“十不怕”的口号一﹣“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刮风下雨、不怕酷暑严寒、不怕河水挡道、不怕冰雪阻拦、不怕村小分散、不怕分外麻烦、不怕起早搭黑、不怕重担压肩”。</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群众忙,咱下乡,群众吃饭咱进庄”,每天翻山越岭,去时挑上日用百货和农资等商品,回来挑上从农户家收集的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一百多斤的货物,来回一百多里的山路,风雨兼程,让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心越来越贴近。</p> <p class="ql-block">“一分一厘细打算”</p><p class="ql-block">供销合作社办起来了,如何扩大本钱,加品种,扩大服务,满足需要,把合办得红红火火?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做到了勤俭办社,点滴节约。从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杜绝跑冒滴漏。该花的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该花的钱,决不浪费一分一厘。</p><p class="ql-block">“一心为着山里人”</p><p class="ql-block">供销合作社与群众的感情有多深,一串钥</p><p class="ql-block">匙见分晓。农民下地劳动,把家里的钥匙放在门栏上,供销合作社的职工来到家门口,直接取出钥匙,进屋收走农副产品,再把生活用品、余钱和结算清单放到桌上,几十年来从无差错。在当地农不里,他们不是普通的送货员、供销人,他们是“爬山虎”“铁脚板”“老黄牛”“难不倒”“飞毛腿,农民把供销社当成自己的家,亲切地称呼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勤俭办社的“十个一”故事</p><p class="ql-block">●一张供桌:办社初期,农会从庙堂里抬来一张供桌当柜台,后来当柜台用不着了,这张供桌又成为社里的办公桌。如今,这张供桌还在一直保存利用着。</p><p class="ql-block">●一根纸筋:包装箱上用的纸筋片,剪开后职工们舍不得扔掉,而是一根根缠成团,作为包装绳用。</p><p class="ql-block">●一盏煤油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内三名主任合住一间办公室,合用一盏煤油灯,为社内节省开支。</p><p class="ql-block">●一颗大头针:一次,社内开会时,一位营业员吸烟时用大头针扎扎着烟屁股,吸完后连同大头针一块儿扔掉。社领导发一后,对其本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在全社开展“勤俭办社从一颗大头针做起的大讨论”,有的同志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但社党支部认为,勤俭办社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形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好风气。</p><p class="ql-block">●一根缝衣针:一根缝衣针比大头针多值不到一分钱。一次社内发现有的门店职工在报表上不用大头针,而用缝衣针别单据,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于是社内及时定出制度,报表时统一用大头针,把钱用到刀刃上。</p><p class="ql-block">●一张稿纸:社内的稿纸,写完正面用反面,正反面用完后入聚宝箱卖废品。</p><p class="ql-block">●一个信封:信封一般使用旧帐表纸糊的信封。给同一个机关不同的几个科室寄信,只用一个信封,由机关科室传递和转交。</p><p class="ql-block">●一个暖水瓶:刚开始有铁皮暖水瓶时,一个价值5元,原来的竹皮暖水瓶,一个3元,为节省这2元,社内班子研究,从领导办公室到营业场所,全部用竹壳暖水瓶,精打细算,勤俭节约。</p><p class="ql-block">●一个聚宝箱:从每一个办公室到各个门市部,都设一个聚宝箱,平时不用的螺丝钉、纸片都放到聚宝箱内,能利用的利用起来,不能利用的出售废品,变废为宝,聚宝箱当时发挥了大作用。</p><p class="ql-block">●一双尼龙袜:李林洹作为人大代表参加全国第三届人代会时,在北京买了一双尼龙袜,回来看到职工都穿布袜子,他就把尼龙袜放到了箱底,重新穿上粗布袜、砍山鞋,与职工一起上山送货。</p> <p class="ql-block">一颗螺丝钉精神</p><p class="ql-block">1969年秋天,营业员郭金富在去郭家庄龙床口生产队送货的路上,发现农民的步犁损坏了一颗螺丝钉,可在他的货担里却没有这种螺丝钉。为了不耽误农民的耕作,郭金富二话没说,翻山越岭,往返三十多里山路买回了一颗价值六分钱的螺丝钉,并帮忙安装到步犁上。有人说:“六分钱的生意,爬了30多里山路,还不够磨鞋底的钱,划不来。”郭金富说:“缺一颗螺丝钉,生产队就没法犁地。”这个故事在当地广为传播,被誉为“为农服务的一颗螺丝钉精神”。</p><p class="ql-block">像这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一高家台村一个农民拿着10元钱来供销合作社买成衣,营业员尹梅花为他试穿了几件都不合身。尹梅花见这人身材矮小、体格粗壮,钱又不多,就建议他用6块多钱买了7尺布,给他量好尺寸,帮助他缝制成合身的衣服,缀上扣子,锁好扣眼,算算账,只用了七块两毛九。尹梅花的行动也影响了同事们,他们主动到那些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家中,给他们量体裁衣,服务上门。</p> <p class="ql-block">为了改变西乡坪村东大崭“荒山秃岭一大片,兔子盘窝能瞧见”的恶劣环境,供销合作社人和村干部一起,逐沟逐坡,勘测考察、规划林果基地。山楂、花椒、青皮核桃等树苗种上后,供销合作社又同村里一起成立果树管理专业队,吃住在山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来一片荒凉不大崭,如今梯田层层,果树连片。这百姓们说,这里的百姓们说,穷在深山有远亲,致富难忘供销人。供销合作社人以春风化雨般的贴心服务、无私奉献,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扁担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服务中孕育成长,从石板岩这个小山村走向了全中国。</p>

供销

合作社

大头针

社内

石板

螺丝钉

扁担

不怕

办社

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