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和青年的责任

范子盛

WTO和青年的责任<div>作者 范子盛<br><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4Njg5NTQxMg==.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WTO和青年的责任A</a><br></div><div><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4Njg5NTQ0NA==.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WTO和青年的责任B</a><br> 我的演讲分三部分<br>1, 第一部分是:近代中国失败之迷;<br>2, 第二部分是:营销是贸易兴国的法宝;<br>3, 第三部分是:谈淡青年的责任或者说青年人怎样才能取得成功。<br><br>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苦难的近代史。所以我们一定要问,为什么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远隔重洋陆陆续续开了几艘炮舰过来在中国沿海放了几炮,一个有着两万里河山的大清帝国就从此走向了末路?我个人觉得其中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思想和政策。</div><div><br> 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本末论”的经济观。这种理论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源,只有农民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工商业者只能算作消费者或者说是间接的生产者,不能真正地生产财富,因而为了实现丰衣足食,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投入农业劳动力发展农业生产,尽可能地限制发展工商业,即实行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iv><div><br> 汉高祖刘邦就对商人实行“困辱之”的政策。所谓“困”即是对商人课以重税,以限其发展。所谓“辱”即是对商人实行侮辱,以降低其社会地位。比方说刘邦就禁止商人穿丝衣,只能穿布衣,禁止商人乘马车,只能乘牛车。禁止商人及其子弟入伍参军,以免其以军功封侯。客观地讲,汉初的重农抑商尚有一定之效。因为秦时的人口只有两千万,经过秦末大乱,楚汉相争,人口大量减少。汉初的人口大约只剩下一千万多一点,是一种地广人稀的局面,此时大量动员劳力垦荒,确可立收成效。但是到了清康乾时期,中国的人口已增至三亿,是汉的15至30倍,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此时仍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单一的农业经济就使得人均农产品的占有量越摊越薄。康乾虽然号称盛世,但仍有饿死人的现象。与汉唐盛世仓廪充盈,因为吃不完,米粮霉烂的情况全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也足见清朝的国力之虚弱,危机之深重。</div><div><br> 与之相反,西方自古以来实行的就是重商主义,特别是到了十五、十六世纪重商主义,自由贸易之风更是大行其道。重商主义认为广泛自由地开展贸易活动是实现国富民强的最佳办法。重商主义不会神经质地担心生产不足的问题,因为需求产生利润,利润就会刺激生产。为什么西方人能够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路?为什么英国会爆发工业革命?根本的原因在于贸易的推动。虽然同期西方的人口也在巨幅增长,但是贸易使西方形成了获取全球资源的能力,人口的增长不足给其造成危机,反而使其扩张更加有力。</div><div><br>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的重商主义与中国的重农主义激烈的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两者的强弱优劣也就一下子显现了出来。<br> 所以,我们就不难明白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因为中国若要强大就必须走重商重主义的道路。根据拙译《慧眼看中国》一书的作者Milton Kotler 所说”WTO is a two-way street .”WTO就是一条双向通道。加入WTO不仅是狼来了,中国人更可借此进入全球市场自由贸易,前景十分广阔诱人。当然有一前提条件:中国人必须掌握高超的贸易本领。换言之,我们必须懂营销。因为营销是一门关于寻找客户并且引导客户进行价值发现的科学。</div><div><br> 在此,我想着重介绍Mr. kotler在书中提出的中国分五步走的营销战略:<br> 1、低价格低质量的国内产品;<br> 2、中国为外国公司生产产品;<br> 3、中国品牌产品进入区域性市场;<br> 4、中国品牌产品进入全球性市场;<br> 5、中国品牌产品在全球市场取得优势;<br> <br>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正确的营销战略的指导下贸易才能取得成功。</div><div><br> 改革开放初期,在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很多乡镇企业运用勤劳和巧思,开发了大量廉价的服装和鞋帽等小商品,虽然质量很一般,但是却满足了国内大众市场的需求,大量乡镇企业也从此发展起来了。</div><div><br> 许多沿海区域则是利用其区位优势,采用三来一补的方式,大量从国际市场接单生产,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富有最繁荣的地方。</div><div><br> 当然时代是不断进步的,产业在不断的升级,营销战略也需不断提升。虽然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场(the producer of the world),虽然中国在很多产业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加工能力,但是在目前这种加工出口的营销模式下中国还是很吃亏的,是比较被动的。</div><div><br> 举个例子,一件衬衫,中国工厂做好之后以12美元的价括卖给美国品牌公司,美国品牌公司在贴上自己的牌子后转手以48美元卖给美国的零售商,零售商最后以120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的消费者。</div><div><br>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仅仅只赚到了10%的小利。如果中国公司能够实施品牌运营和海外零售的营销战略,以自己的身份,而不是以“蒙面人”的身份,真正进入全球市场,其发展前景将会大为拓展。</div><div><br> 《慧眼看中国》一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因时间关系在这里只能稍加介绍。</div><div><br> 谈到青年的责任,我觉得一个人首先应该做一个勇于并乐于承担责任的人,因为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会有成功。逃避贵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我觉得今天的青年应该承担起实行重商主义,将中国建设成为贸易强国的伟大贵任。我们不可以将自己看成可有可无之人,因而意志消沉;也不可以性情孤傲,离群索居。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发有为,也要有肝胆相照的情怀,学会真诚与人合作。我们应该抛弃过去那种轻视商人,轻视贸易,轻视营销工作的传统陋习,按照WTO的新规则新要求行事,为中国的繁荣略尽绵薄,为世界贸易做出中国人应有的一份贡献。我相信在座的诸位同学的前途是无比光明的,我相信大家。我坚定地支持大家。谢谢。<br><br>附注:<br>1、 此文是2003年12月7日我在湖南理工学院做的一次演讲。<br>2、 《慧眼看中国:米尔顿·科特勒营销文丛》是我翻译的一部营销专著,2003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br><br><br><br><br><br><br><br></div> 《慧眼看中国——米尔顿·科特勒营销文丛》(英文名A Clear Sighted-View Of China Marketing: Essays By Milton Kotler),作者米尔顿·科特勒,译者范子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19236号;ISBN7-300-04601-0) 作者简介:<br>范子盛,残疾作家、诗人、书法家、演说家,湖南省残疾人自强模范,湖南省作协会员,浙江朗诗德健康饮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水文化顾问、朗诗德归田琐记百岁酒专利发明人,岳阳市残联四、五届代表。译有《慧眼看中国——米尔顿·科特勒营销文丛》;著有《道德经的光亮》《自由蓝天》《中华文明的三次上升周期》《太阳下的喜马拉雅山》《素食养正》《飞上太空》《道教的慈悲与智慧》《论语知新》等。自幼因儿麻致残。主张:以开朗的心态过生活;以开阔的眼界做学问;以开放的胸怀交朋友,以开拓的精神闯世界,以开明的方针办事业。玄门弟子,师从湖南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桃川万寿宫住持徐理顺道长。<br><br><br><br> 范子盛老师自幼因儿麻残疾,高位瘫痪,所以动作很吃力很艰难,但是一直克服万难,坚持奋斗,坚持学习,坚持写作,坚持写书法、坚持讲学,坚持梦想。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br><br> <br>范子盛是我国著名残疾学者。新华网、中国网、光明日报、湖南日报、浙江日报、湖南电视台、知音、北京电视台、岳阳电视台、乐清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过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迹。范子盛热爱书法艺术,勤苦练习终有所成。他说,“兰舒芳华峰峦秀,心开福源海波平”,凭着不懈的追求与努力,范子盛的书法古拙雄健,展现了自强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