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的人文:我们来自不同年代

熊二跑不动

<p class="ql-block">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慢慢又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p><p class="ql-block">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注重修炼成仙。而修炼必远涉深山,脱离凡俗,是为仙山福地。少华山有玉京、玉华、玉虚三峰,道士们认为这里如同道家玉清、太清、上清三处缥纱迷离的神仙居所,于是少华山就更名成三清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首先相中这个地方的是东晋葛云、葛洪。史书记载,葛洪乃著名医学家、炼丹术士。他结庐三清,著书立说,成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而他所掘的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水清味甘。那时修炼大抵也是风餐露宿,条件艰苦。</p><p class="ql-block">最先在三清山修建道观是唐朝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王鉴于唐僖宗时(873-888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北麓,见此地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携家归隐于此。这个作派很有几分写意,几分风流。其后,王鉴的后裔王霖,王霖的后裔王祜更是在三清山大兴土木,修建宫观。这个家族或许一直秉承有乃祖遗风,爱一个东西便爱得彻底。</p><p class="ql-block">于是,今天的我们从步云桥直至天门,沿途可欣赏到宫观、亭阁、石刻、石雕、山门、桥梁等200余处。而这些遍布全山的道教建筑,为三清山赢得了“露天道教博物馆”的称号。</p><p class="ql-block">大唐王朝让道教花开千朵,道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不绝于迹,三清山的朝山香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时间滑到北宋真宗赵恒时期,此人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虽“澶渊之盟”岁币年年,仍痴情不改他的信仰。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如葛仙观、福庆观、灵济庙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p><p class="ql-block">元时,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此时三清观内出现了信奉全真派和正一派的方士。全真派需出家,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人;正一派不需出家,他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这些变化对于普通信众来讲无关紧要,该朝拜的自然还是在朝拜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王室对于道教尤为推崇,贵溪龙虎山的张天师奉为全国道教教主。三清与龙虎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p><p class="ql-block">据载,每年的八九月份,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都要组织“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的活动。他们自发地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各种祭品,吹吹打打,煞是热闹。那种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的盛况怕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此时,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已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完成了宫观建筑的三清山终于轻舒了一口气,它闭了眼,等待帝王对它的再次垂青。然而,得道升仙似乎是一个魔咒。自秦始皇起,就不断有人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进程中衰老直至死亡。</p><p class="ql-block">只因我们出发于不同的年代,我去三清山倒是想在这“江南第一仙山”暂且忘记尘世,逍遥于云雾之端,做一回自己的神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