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河山:筲箕湾之二 骡子客一家人

虎三.青山青

<h1><font color="#ff8a00">二、骡子客一家人</font></h1><br>山里面,沿河的地方,行船;没水的地方,靠人畜脚力,走路。各种东西运送,要么是肩挑背负,要么就牲口驮运。牲口里面,腿脚快一点的是马,力气大的是骡子,个头最小的是驴子。骡子客,赶骡子给人运东西,山里常见。<br><br>骡子是杂种,驴子和马配种后生的。骡分驴骡和马骡。公马母驴配,下的儿是驴骡,公驴母马配,下的儿是马骡。明玉家的骡子都是父亲挑了又挑的好架子,不管公骡母骡,都皮毛油亮,身架结实,一色的好种,力气大,不得病。<br><br>骡子客们养的骡子有多有少,家里穷的一两头,有钱的四五头,十多头的大骡子客也是有的,但极少。大的骡子客,除了自己赶骡子,还得雇人帮着赶骡子。<br><br>骡子客庹明玉一家人,住在筲箕湾东岸。<br><br>从筲箕湾东岸往山上走,要不了一袋烟的工夫,就到庹明玉家的排山屋。这个屋场只有庹明玉一家。站在屋前的塌里,山脚下的青绿溇水和筲箕湾的灰黑屋顶的街市,一览无余。屋场后面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流经这里。屋场两边不远,各有一座小山;后山与这两座小山,围着这个屋场,真正的虎抱之地。<br><br>很好的一个屋场!<br><br>屋场中间是堂屋,堂屋里上方的神龛上,供着天地君亲师位,还有土地菩萨牌位。<br><br>一家人的起居在堂屋里。堂屋往两边走,左右各有两间正屋。过了正屋,两厢再修偏屋,是厢房。每间正屋的后面,都有偏屋。五正五偏,加两厢六间,挺大的屋场。堂屋后面的偏屋,是庹明玉父母亲两老的歇房。紧挨堂屋旁边的南北两间,明玉住北间,北为上;弟儿明石住南边。两边厢房,南边的是灶房和火坑屋,北边是关牲口的畜栏。两厢还各有一间杂屋。<br><br>庹家这一房人,住在筲箕湾的这个屋场里,相安无事,很多年了。<br><br>庹明玉的父亲庹任清是老骡子客,庹任清有六七头骡,湾里还有十来亩田地。日子过得很是殷实。<br><br>民国二十年,庹明玉二十四岁。这一年,小骡子客庹明玉圆房成婚了。媳妇儿是下方龙潭湾向家的幺丫头,都叫她幺姑。女伢儿眉清目秀,水色也好,脾气也温顺。讲了三年,明玉路都跑大了,才得圆房。弟弟明石二十了,尚未婚配。一个姐姐,早就嫁到了对河的榨房赵家,跟赵家的二宝成了亲。<br><br>庹明玉娶亲圆房后,父亲把骡子都交给他管,父亲专门弄那十来亩田地。父亲虽然也就五十挂边,但是已经厌倦了常年行脚的生计,明玉年轻力壮,脑子灵活,适合行脚跑码头,刚好接手。老二明石有时候跟着哥哥赶骡子,不需要多的骡子出去的时候,不用跟着哥哥走,就帮父亲种田。这时候的明石,还只能做一个帮手。毕竟,他还是一个没成亲的后生,嫩茬得很。<br><br>多数时间,天不见亮,庹明玉就已经起来,先和弟弟练一阵功。这是他父亲传下来的。不为称王称霸,但他家的生计就是要走四方,出门不能自保,就是问题。所以,护身的功夫还是要有的。<br><br>塌里靠北边的场子上,放着石锁,石磙,栽着木人和木桩。北面的厢房里,一个大间里面,架梁上吊着沙袋,兵器架子上,插着棍子、刀,铁链、长枪等,不下雨就在塌里练,下雨就在屋里练。春夏秋冬,落雨天晴,从不松懈,这是从五六岁开始就有的习惯。<br><br>为了练身形步伐,上桩走步是每日必练的。塌里栽着十几根木桩,明玉上去,要么是一个鹞子翻身,要么是跑两步上桩。上去了,龙行虎步,敏捷稳当得很。有时候,父亲兴致来了,也上去跟他们对练一阵;没兴趣就是看着,做些指点。明玉能够双手提水桶上:水桶里倒满水,跑几步上了桩,提着水桶在桩上窜,闪转来回,水桶的水还不洒出来。<br><br>明玉的父亲,已经不如明玉了。显而易见的原因,“拳不打少壮”,明玉年轻力壮,筋骨好、力气大。但是论经验,明玉则跟父亲还差一截。但是,当年的父亲,也能双手举起石磙,不费劲。这个石磙也得两三百斤。明玉举起他父亲曾经举过的石磙,没什么难的,弟弟腰杆嫩,就有点吃力了。<br><br>练完了,要是出工,就先给骡子喂水喂草;要是不出工,就把牲口一起赶到后山吃草。家里又养了两三头羊,几头猪,一些鸡鸭,吃肉吃蛋;一头黄牛,用来耕田。至于猫儿、狗子、叫鸡公,那是少不得的。<br><br>每天伺候完牲口,要是没事,明玉也像当年的庹任清一样,坐在塌里,泡一杯茶,装一锅旱烟,吧嗒吧嗒,一个早工就过去了。堂客向幺姑每天也是早早就起床,忙进忙出给一家人做早饭;他安静地坐在塌边上,看着山脚下的渡口,等人喊他送货。<br><br>他和他的骡子,给山下商行或者店家送货,也给船运货主运货。各种货物,自己走不得路。货主都知道赶骡子的庹家,船靠了岸,对着山腰喊一声“庹家的后生儿,给我送一下货”。骡子客明玉不紧不慢地弄好驮篓,把烟杆别在腰间,牵起早就吃好喝好的骡子走下山。跟货主问清去向,说好力子钱,把货物装在驮篓里就上路了。<br><br>整日行走在山间道上,南来北往,没有寒暑。只要有人雇用,雨雪风霜,也得上路走呢。骡子客一家的生计,除了田地,全靠骡子。骡子的吃喝,他要用心管。骡子喂得皮毛黝黑发亮,腿脚粗壮。一般的时候,骡子客自己不吃不喝,到了站点或者歇脚,得先让骡子吃草喝水,然后才管自己的吃喝。<br><br>无个(那个的意思)时候的庹明玉一身是劲,只要有人喊,不管远近,不论时辰,都会赶着骡子上路。只要上路,袋子里就有钱响,家里就有钱用。他家的日子比一般人家要活络。<br><br>民国二十一年的阳春三月,草木蔓发,春山可望。<br><br>天气一天天热火起来,日子也一天天长了。<br><br>头天夜间杀黑的时候,对河榨房的赵家二宝,明玉的姐夫,来到了家里。<br><br>二宝进了门,先到大堂屋里,跟在堂屋里喝烟的丈人佬儿打了个招呼,接到问:“明玉在哪里?”丈人佬儿说:“在喂牲口”。<br><br>大姐夫出了堂屋门,找到给牲口喂夜草的大舅子,说起事来。<br><br>“明玉,明天清早去北边棋盘峪,给完俺(我们)屋里驮点油菜籽回来。”<br>“要得。到了棋盘峪,找哪个?”<br>“找吴名昭。”<br>“吴名昭?”<br>“就是棋盘峪一进峪,大樟树下的那户人家。”<br>“晓得哒,就是那个盘腮胡哈。”<br>“对头。”<br>“好多菜籽?”<br>“千把斤菜籽,你带两三头骡子就要得哒喽。货款你莫管,只管把油菜籽驮回来。他来赶场的时候完各儿(自己)跟他算账,他还该(欠)我的钱,到时候算账抵账就要得哒。”<br>“要得。”<br><br>问答间,牲口喂完了。两个人走出来,二宝打着火把,转身下山过河去了。<br><br>第二天一大早,天没亮,明玉就起来喂牲口。媳妇儿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要出门行路,媳妇儿做了腊肉、糯米饭。这个饮食禁得住饿。明玉也没等其他人,自己一个人先吃了起来。红红油油的腊肉,糯糯软软的米饭,就着香辣的霉豆乳,吃了三碗。吃了饭,喝了一大杯媳妇儿泡好的茶,点起一锅烟,稍事休息。<br><br>片刻之后,媳妇儿过来,递给他一个布袋子说:<br><br>“袋袋儿里有米儿糖,路上饿哒吃。”<br>明玉热乎乎的眼光照在媳妇儿白皙的瓜子脸上,笑着说:“等我回来哈。”<br>媳妇儿低下头,跟了一句:“早点回来喽,一天打回转,累人子的呢。”<br>“要得的。差不多中午就到棋盘峪;吃了中饭,就打回转了。”<br>“那回来也黑哒。”<br>“差不多就是无个时间到屋哈。”<br>“路上各儿走路一合些,到码头莫喝酒,夜间回来哒喝。”<br>“不喝酒,怕误事。”<br><br>媳妇儿总算放心了,把装吃货的布袋子放在已经备好的驮篓里,又装了满满一竹筒茶水,也放在驮篓里。明玉拿起马叶子刀和火枪,也装在在驮篓里。路上行走,有野牲口,也有抢犯(土匪),不做准备是不行的。一切停当,跟等在塌里的老娘和媳妇说了一声:“走哒哈”,就上了骡子。<br><br>他挽住头骡的缰绳,从媳妇儿手上接过另外一头骡子的缰绳,脚下一踢,骡子起身,就往北面上蓑衣界的山路上走。<br><br>媳妇儿的目光,跟到人和骡子上了山,看不到了,才回屋去。心里的牵挂,一把丝线都缠不住呦。<br><br>这时候,东边微红,天才麻丝亮。<br><br><font color="#39b54a">(未完待续,一周一更。往期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后查阅。)</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