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登华山,是我告别名山行动中的一项,也早就列入了今年的计划之中。可是,由于防疫的过度严格与持续,这项本该春季进行的活动,一直推到了仲夏。终于,6月21日,我乘坐高铁抵达华山北,开始了期盼已久的登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华山了。</p><p class="ql-block">上一次,是在23年前。1999年,我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工作,因参加在西安召开的全国书市,与几位同事打前站,我们几个一合计,顺道就上了华山。但是,那次时间紧迫,我们乘坐北峰索道上山,在山上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下山,似乎只到了北峰和中峰。</p><p class="ql-block">这次的计划也是一再改变:原本是想徒步登上北峰,可是六月份徒步的票却约不上。考虑到疫情防控的不可预见性,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索道的北上西下。</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来钟,我从北峰索道出站。山下三十八九度的酷热,于此竟一扫而光。回望山下,广阔坦荡的渭河平原,屋舍田地井然其间,在蓝天下呈现出一派金黄色泽,使人立刻想起刚才身处其中的急促与焦灼。站在北峰顶那块“华山论剑”石碑旁,居然感受到山风带来的快感与凉意。想当年,金庸先生以80岁之高龄,来到北峰,亲笔题写了“华山论剑”,碑旁是先生14部作品第一字组成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虽然现在华山有多处同样的石碑,但正宗的只有这一处。北峰的海拔是1614.7米,这个在华山群峰中最矮的小个子,已经高于嵩山峻极峰的1491.73米和泰山极顶的1545米。北峰顶下来不远,是很有名的“北峰顶”石坊。从这里往前方望去,华山其他四峰赫然在目,其形中间稍平,东西两峰微翘,犹如一顶官帽,或是一块元宝。因此,现在有人附会说华山是座财富山,其实不过是抓住现代人急于暴富的心理,投其所好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科学考证,在数亿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中,一整块硕大无朋的花岗岩隆起并炸裂,形成了山体及五峰,形如莲花,因古时“花”“华”相通,因称华山。</p><p class="ql-block">往前就是苍龙岭。这条小路因凿于山脊之上,原本是非常险要的,现在因为有了两边的铁索和栏杆加持,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观看风景而不必担心安全问题了。经过日月岩再上行,很快就到了五云峰。这里实际上就是华山的中峰,是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古时有五云精舍,惜早毁。现在建有五云峰饭店。我晚上预定的就是在此过夜。</p><p class="ql-block">五云峰饭店前面有一不大的平台,山松环绕,凉风扑面,往下可观北峰,往上可观西峰,且人少而静,是观看落日的极佳去处。我就坐在石桌旁,静静地看着夕阳由一个白色的圆饼,渐渐地成了红色的圆球,西边远处,渭河弯曲在大平原上,也从白色的丝巾变成了金黄色的丝带。山风渐紧,远山近松在金色气氛中融合,愈来愈浓重的色彩笼罩了号称中华龙脉的苍龙岭,日落的壮丽和辉煌在那一刻达到的极致。</p> <p class="ql-block">过苍龙岭</p> <p class="ql-block">五云峰落日</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凌晨,4点钟,预定的闹钟把我唤醒。我披衣起床,开始了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山上刮了一夜大风。气温比较低。一路上看到多是学生,疲惫地坐在路旁休息。他们应该是夜爬上山的。有些女生抬腿已经显得吃力。先是经过鸿声台,这个地方不知因何命名。有朋友说在这里可以随意地高喊出自己心意来,有点勉强了,在哪儿不能呢?</p><p class="ql-block">再往上就到了金锁关。此处是通往东、南、西峰的岔路口,也是华山第一险要,如果闭关,则往上无路可走。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天”之说。过了金锁关之后,山路相对平缓,走起来已经毫无吃力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将近五点,东方天空已经泛红,我好不容易在观日台拥挤的人群中站稳了脚跟。登上东峰之前那段最险的云梯,因为排队人太多,就走了旁边的路,否则可能真的没有地方可站了呢。5点28分,朝阳如约升腾起来,是非常干净漂亮的画面,但是由于头一天的落日过于壮观和震撼,以致日出反而没有引起我精神上的共鸣。</p><p class="ql-block">被人群裹挟着,我往下棋亭方向走去。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下棋亭,又叫博台,相传是汉武帝派人来华山寻访道士卫叔卿时见其人博戏于此,故名。宋代初年,太祖赵匡胤在此与道士陈抟下期,输了华山,更成了一段佳话。原来此处有铁亭一座,惜毁于“文革”;现在的亭子是后建的。但从东峰至此亭,须经过鹞子翻身这段险路,我像大人数人一样,选择远观。恰此时,朝阳的光芒刚刚越过山梁,犹如被阻的光波突然没有了障碍,那五色光柱强有力地直射向西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颇为壮丽。</p> <p class="ql-block">华山日出</p> <p class="ql-block">东峰下来途中</p> <p class="ql-block">下了东峰之后,走过一段平路,来到一岔路口。直走是通向西峰的捷径,左转则是南峰。我自然要登上南峰的,于是,选择左转,沿山路拾级而上,过南天门(长空栈道入口)、金天宫,登上南峰。南峰是华山极顶,海拔2154.9米。也是五岳当中最高的山峰。北宋名相寇准儿童时曾有《华山》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用在华山南峰,应该是最为恰切的描述了。南峰由松桧峰、落雁峰和孝子峰三顶组成,我登上的是居中的落雁峰,据说由于山太高,大雁也无法一飞而过,只好落在此处休息一下。可能更多的人对南峰的认识里都会有一点武侠情结,特别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像《射雕英雄传》等,华山极顶是高手们过招决定胜负的所在。华山论剑时,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大高手,在那里使尽浑身解数,一争高下,成为武林中至高至正之境。虽然金庸先生没有说南峰,其中原因大家当然也都知道,那就是先生其时尚未到过华山,全凭想象写来。但登上南峰,便知其实那里并不是一个展开打斗的理想之地。落雁峰上地方很窄狭,虽号称有一天池,但其实那个池子大小更像一个脸盆。也许这正是冥冥天意,如果金庸先生到过华山再写小说,有了局限,恐怕就不一定能写出那么精彩绝伦的篇章了。</p> <p class="ql-block">南峰风光</p> <p class="ql-block">从南峰一路下行,经过300多米的屈道,也称小苍龙岭,便是西峰。西峰海拔2082.6米,其上翠云宫前有巨石如莲花,所以也叫莲花峰。西峰文化遗迹较多,最有名的应该算是沉香劈山救母了,现在还能看到斧劈石等;还有守身崖,最早时叫舍身崖,是褒奖古时一位孝子,为医治父母疾病而请愿,并于此处舍身还愿的故事,后改今名,是为了让人们珍重生命。峰顶还有杨虎城将军修建的杨公塔。西峰最壮观的地方,应该是其西边的悬崖了,如斧劈刀切般,最能代表华山险峻的山形。李白曾有诗歌华山:“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就是登上西峰所作。</p> <p class="ql-block">西峰守身崖,原来称之为舍身崖,是纪念舍身还愿的。一字之差,表达了对生命的珍重。</p> <p class="ql-block">西峰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游完西峰,华山之旅基本就告结束了。因为从西峰下山,并无二途,只能是索道加大巴。告别西峰之际,我回首南峰和东峰,想起早上观日出,遍游三峰的经历,始觉此行的圆满。</p><p class="ql-block">但遗憾的是,自玉泉院走自古华山一条路徒步登山的愿望,终未如愿。所以,面对如此壮美的山色,我只能在心里对自己说:希望还能有机会再次登临华山!</p><p class="ql-block">华山,难说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