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的乾隆皇帝的檀香紫檀罗汉床,长3米。宽2.10米。高2.10米。床座整器体积硕大,用料厚实,形态厚重饱满,雕饰精致大方,突出了紫檀质地的细腻 。</p> <p class="ql-block">紫檀的生长期极其缓慢,每100年才长粗3厘米,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才能长成材。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常言十檀九空,可见紫檀无大料。因为早期罗汉床多为庙堂中的高层人士,如方丈、住持之类的用具,他们白天在上面打坐,晚上就在上面睡觉。而一般的和尚是睡通铺,他们的房中不会有罗汉床摆放。有身份的大和尚才可以睡床,大和尚称之为“罗汉”,故称其为罗汉床。</p> <p class="ql-block">乾隆是历史上少见的一位既热爱艺术,又不忘勤政治国的帝王。其政治需要和个人喜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当时文化潮流的风向。清宫里庞大的手工制造机构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在乾隆的影响下,乾隆时代提倡在保留前代仿古之风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形成了各类乾隆风格的御用工艺品,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化艺术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康乾盛世”,清朝迎来了国力鼎盛期,周围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处所,一改以往装饰性浓,华美优雅的风格,刻意营造雄伟庄重与威严震慑之感,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转变为追求富丽堂皇、繁复、端庄,崇尚宽大舒适,广泛利用传统和外来艺术,图案布局求新求异,艺术性远大于实用性。这一切在家具制作上更是登峰造极。结合生活习尚、审美情趣和政治需要,清宫选择了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材料——紫檀,开创了清式御制紫檀家具的风潮。康熙、雍正期间仅制作了少量紫檀家具,到了乾隆十年(1745)左右,乾隆皇帝开始酷嗜雕刻繁缛的紫檀家具,从而引领了清中期上层社会家具的发展方向。当时宫殿中靠窗的大炕和强调满族君主正统权威的宝座设置增多,高度、体积和重量普遍超过了明代。因为乾隆年间,几乎配齐了皇宫、行宫、别署、园林所需的全部家具,以致嘉庆朝之后,造办处甚少再制作新的家具。虽然之后在八国联军劫掠中,因为宫内家具损失惨重,在清末又制作了一批新的紫檀家具,但是远不如乾隆期间的精美。而且随着清朝的结束,造办处的工匠回到民间,因为技术、材料等各种原因无法再制作出同等份量的作品,宫廷紫檀家具也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殆尽。在这个时期完全不同于“明式家具”的风格被称为“清式家具”,而紫檀家具则成为其代名词。虽然清代宫廷家具的制作活动延续了百年之久,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直接参与下,从设计到完工经历反复修订,因此最终的成品数量并不多。而且故宫的记录很完善,紫檀家具又非常庞大,无论是溥仪退位还是之后蒋介石将部分国宝移往台湾,都没有紫檀家具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这件御制檀香紫檀罗汉床极可能是当时因为战乱从圆明园出来的,工艺出自紫禁城内造办处的工匠之手。后经有时之士保管收藏没有被当作劈柴毁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文化复兴,收藏市场的繁荣,辗转私藏于天津民间收藏家手中得以重现。</p> <p class="ql-block">古代文化艺术品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古代文化艺术品都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古代文化艺术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吾所居兮,昆仑之巅;吾所游兮,鸿蒙太空。寄遨于天地兮,我即非我;独飘渺之淩高兮,有凤来仪。”传承和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朴实的表述道出了中华民族沧海桑田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