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的活化石 农耕文明的天花板

阿农湾fans

<p class="ql-block">习主席说:“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15年,西安市博物院,习主席说:“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p><p class="ql-block">2021年,习主席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时说,“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p> <p class="ql-block"><b>一、中国农耕文明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中国农耕文明滥觞于黄河流域,自北向南,繁荣于“湖广熟、天下足”的天下粮仓长三角地区,止步于向海图强的珠三角一带。</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阿农湾农耕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前后数百年,最先得益于“十三行”的辐射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珠三角广府区域,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近现代农耕文明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园的都市稻田</p> <p class="ql-block">恭喜发财——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硬币</p> <p class="ql-block">二、武术之都,功夫之乡</p><p class="ql-block">“穷文富武”,经济繁荣,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保卫劳动成果。</p> <p class="ql-block">明景泰二年,祖庙敕建“忠义流芳祠”,御赐佛山名为“忠义乡”。</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佛山勇”的战斗力名列全国第一,以武功高强著称。</p><p class="ql-block">还有“东莞勇”擅长河网作战,助力林则徐销烟,大败英军;“惠州勇”则长期是南海和南洋的海上霸主,诞生过大名鼎鼎的张保仔;“客家勇”是“山勇”,擅结寨固守、擅火药爆破,他们构成明清时期军事武装的第一梯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的“金盘”</p> <p class="ql-block">而第二梯队是湘勇、淮勇,加上腐烂了的八旗,它基本就是清朝中晚期陆军军事力量的组成。</p><p class="ql-block">这个是当时佛山农民使用的一种担挑,叫禾枪,随时可作武器使用,足见佛山武术群众基础之深厚,用“全民皆兵”形容亦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粤剧有武生,陈近南的红船,曾做过反清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南狮运动,既能强身健体、节日助庆,亦为武术人才培养皿。</p> <p class="ql-block">广东十虎,黄飞鸿、黄麒英,梁赞、叶问、李小龙、铁桥三、苏乞儿、猪肉荣、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武林高手,一查藉贯,几乎都是佛山人。</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时期,佛山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罗登贤、陈铁军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取得著名的“西海大捷”的战场,就在现在顺德北滘的西海村。</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粤中纵队第六支队建立的西岸茶山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支队的指挥部设在西岸庆云洞。</p> <p class="ql-block">广府人尚武爱国,中国当代最伟大的隐蔽战线战士金无怠,他在北京西山的衣冠冢,墓碑刻着自己是“广东南海”人。</p> <p class="ql-block">佛山公安局公众号统计过,现在佛山有蔡李佛拳、洪拳、咏春等52种拳种,有武术馆、功夫角300家,武术从业者超万人,武术人口十万人。</p> <p class="ql-block">思源墙——摄于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三、龙舟之乡</b></p><p class="ql-block">珠三角河网密布,很多人世代筑塘养鱼为生,划船是大部分人的谋生手艺。</p> <p class="ql-block">南海西樵的连片人工鱼塘</p> <p class="ql-block">疍家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水上人家,珠三角的原住民,他们差点成为我们的第57个民族,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唯一的海上民族。</p><p class="ql-block">他们祖祖辈辈随波逐流、蛰居小艇一生,不得陆上居住,不许与岸上族民通婚,被贬称“水流柴”,生活悲惨。</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建渔民新村,陆续安排他们上岸陆居,祖传船技在龙舟赛场得以大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水上人家的谋生工具:</p> <p class="ql-block">珠水独钓,陆岸渺渺!农耕博物馆的蓑衣:</p> <p class="ql-block">佛山紫南村的“紫南船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佛山的龙舟赛就以规模大、奖品丰富闻名全国。</p> <p class="ql-block">南海西樵山下的龙舟赛</p> <p class="ql-block">每年举办的南海叠滘龙舟赛,媲美F1赛车:</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有顺德各镇划龙舟凤艇的木船桨</p> <p class="ql-block">今天世界各地举办龙舟长距离赛,男女冠军基本就是顺德队和南海队。</p> <p class="ql-block"><b>四、西关大屋</b></p><p class="ql-block">广府文化核心区其实座落在现今广州的老城区,老城东半部分叫番禺,西半叫南海,通过“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的联姻,控制住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命脉。</p> <p class="ql-block">广州府地图</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烫斗和银火锅</p> <p class="ql-block">广府建筑以西关大屋最为著名,可惜连场大火之下,没有一座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其实,广州周边的乡绅地主、大户商家,他们的庄园大宅也是一样的布置和风格,很多规模比广州西关的大得多。</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明清家具</p> <p class="ql-block">房屋的梁柱、家具用材有花梨、酸枝、坤甸等,都是东南亚原始森林里上千年才能成材的珍贵木材。</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胜家衣车</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的婴儿车,有木制的、竹制的和南洋进口藤制作的,“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藏品:雕花童车</p> <p class="ql-block">海南黄花梨博物馆的花梨木童车:</p> <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傅仪小时候用过的童车,不说估计有人会以为是辆囚车:</p> <p class="ql-block"><b>五、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生丝贸易</b></p><p class="ql-block">我国的桑基鱼塘系统诞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被联合国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珠三角桑基鱼塘更是把这一传统技术推上顶峰,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详尽记录。</p> <p class="ql-block">南海顺德的桑园围“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回”,广州十三行一度是全国生丝的唯一出口渠道。</p><p class="ql-block">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十三行四大家族潘、卢、伍、叶家家开设洋行,家家富可敌国,伍秉鉴更是当时的世界首富。</p><p class="ql-block">当时中西方贸易以白银结算,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p> <p class="ql-block">1866年,西樵简村的陈启沅引入蒸汽机,使珠三角进入现代机器缫丝新时代,直接促成了近代珠三角蚕桑养殖业三次大爆发。</p> <p class="ql-block">陈启沅和他的继昌隆缫丝厂</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蚕泊”</p> <p class="ql-block">随着缫丝业在南海、顺德的迅猛发展,广大的缫丝女工获得可观的收入,经济独立可以对父母的包办婚姻说不,由此诞生了农耕社会罕见的“自梳女”现象。</p> <p class="ql-block"><b>六、世界陶瓷之都</b></p><p class="ql-block">佛山现在是世界最大的陶瓷卫浴生产基地,妥妥的世界瓷都。这个产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历史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园用存世的石湾陶器修筑的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陶瓷重镇,北有景德镇,以出产官窑精品最为闻名,是历代收藏家至爱;南有石湾,以龙窑密布、主打民用,技术精湛、产量巨大为特色,也是海上丝调之路的畅销品。</p><p class="ql-block">清代明诗总集《明诗综》就记载:“石湾瓦,甲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湾古龙窑“南风古灶”</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出水的佛山陶器</p> <p class="ql-block">日本明治维新的老祖宗丰臣秀吉推崇备至、售价250两白银的“吕宋壶”,在日本是茶道里国宝级文物。这件被称为吕宋壶的褐釉四系大罐,是丰臣秀吉最喜欢的一件吕宋壶,叫松花,现为日本文化财,藏于日本德川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吕宋壶</p> <p class="ql-block">据现在佛山的古窑遗址考古发现,因为明朝禁海运,这种吕宋壶应该是产自现在南海官窑镇的官窑,是普通的酒埕,经海路出口到菲律宾,再转口日本。</p> <p class="ql-block">佛山以擅酿低度鼓香型米酒闻名天下,当时的酒埕产量巨大。</p> <p class="ql-block">石湾陶器“激死蚁”,摄于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出品中,石湾窑的瓦脊饰件及后面的陶塑人物公仔远近闻名,行业翘楚,既是岭南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在广府民间流行,也深得皇家喜爱。</p><p class="ql-block">这是原供奉在紫禁城御花园千秋亭佛龛内的36尊罗汉坐像,现存故宫博物馆,产自石湾窑。</p> <p class="ql-block"><b>七、帝国铁都</b></p><p class="ql-block">明朝佛山人霍与瑕说:“富国强兵之术以盐铁为首务。”</p><p class="ql-block">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锅为先”。</p><p class="ql-block">中国是冶铁、铸造行业的发明者和开创者。佛山铸造业,传承了先秦的青铜铸造技术,始于西汉,全盛于明清时期,是两朝著名的“帝国铁都”,史载:“南国铁都,佛山之冶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佛山成为天下四大镇之首,最重要的是佛山炉户获得了长期铸铁权,明清两代官府规定佛山有“官准专利”作保证。因为佛山附近没有丰富的铁矿,“官准专利”“规定两广所属的大炉炼出铁块,尽数运往佛山发卖。由佛山炉户一体制造铁锅农具。如非在佛山铸造就属于私铸,在稽禁之例,同私盐罪治之。”</p><p class="ql-block">张心泰《粤游小识》说:“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 </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铁锅</p> <p class="ql-block">明代佛山工匠承接祖传三代以来的铸造技术,创造了独特的“红模铸造法”。用这种工艺制造的薄型铸件,金相组织十分细结均匀,表面光洁度极高,成品率常达百分之百。铸件轻薄坚韧,加热快速,使佛山生产的铁锅独具一格,品相极佳。</p><p class="ql-block">佛山铸造冶范生产,技术稳定、标准统一、成本低、重复性高,相当于今天的大规模工业化量产,相比于当时其它地方的锻打工艺,完全无人可匹敌。</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毛坯镬</p> <p class="ql-block">丘溶的《东溪记》记载:“南海之佛山去城七十里,其居民大多以铁冶为业。”这里所说的地点,就是今天的南海大沥。</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人屈大均《广东新语》:“故凡佛山之镬贵,坚也。”</p><p class="ql-block">《广东新语》卷一:“最大的糖围直锅径约四尺,深尺余,载汁约七百斤。”</p> <p class="ql-block">佛山铁锅,外国人称作“中华锅”、“Chinese wok”,自宋朝起大量出口日本、中亚、欧洲等世界各地,汉学家费正清指出,明代“广州的铁锅出口遍及中国、海外和中亚。”</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佛山生产的广锅,曾作为明朝国家礼品而蜚声海外,亦是郑和下西洋馈赠的重要礼品,明代时大多数周边经济体和南海诸国都不具备铁锅铸造生产条件,佛山广锅成为明代朝贡体系的重要支撑,史称“东自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出水的佛山铁镬。正是因为它码放甲板上层且不好固定,遇上大风浪时船的重心偏移招致沉没。</p> <p class="ql-block">佛山铁画,题材以人物故事、花鸟虫鱼、山水、瑞兽以及博古、吉祥图案等居多,多用于建筑物的窗户、围栏等部位,也有制成挂屏式的,装饰效果古朴独特。</p> <p class="ql-block">佛山铸冶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良,所制铁画,厚朴灵动,独树一帜,至今仍可在广州陈家祠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b>八、粤语粤剧粤曲粤乐粤菜</b></p> <p class="ql-block">粤语</p><p class="ql-block">粤语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高度吻合。</p><p class="ql-block">清代学者陈澧认为粤语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韵》,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p><p class="ql-block">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粤语是唐代国语。</p> <p class="ql-block">粤剧</p><p class="ql-block">粤剧发源于佛山,与北派戏剧最大的分别是武生的武技不同。</p><p class="ql-block">把实用性和技击性都十分强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粤剧舞台上表演,是早期粤剧的表演特色。</p><p class="ql-block">以实用性武技入戏,在其它地方剧种中较为少见。相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人们习惯将传统粤剧武戏技能称为南派武技。</p><p class="ql-block">祖庙万福台,广东现存最古老戏台。</p> <p class="ql-block">粤曲</p><p class="ql-block">粤曲最初是由世称“瞽姬”的失明女艺人卖唱谋生创立,到清末由有资财的老“师娘”开设培训失明女子习唱粤曲、弹奏乐器的“堂口”,经“堂口”培训出道的女艺人,分档使用,相貌才艺较差的沿街卖唱,相貌才艺一般的被堂主安排到酒楼茶馆、鸦片烟馆等场所卖唱,相貌才艺较好的应邀到行会或大户人家厅堂演出。</p><p class="ql-block">民国开始,粤曲才进入明目女艺人演唱的“女伶”时期至今。</p><p class="ql-block">粤曲鼎盛时期,从广州、佛山、东莞到香港,凡茶楼酒馆都以粤曲演唱为雅,品茶赏曲成为休闲与社交的时尚,粤曲文化与茶楼文化紧密结合,茶楼为粤曲提供演艺场所,粤曲为茶楼蠃得声誉。</p> <p class="ql-block">粤乐</p><p class="ql-block">粤乐,即广东音乐,又称“国乐”,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p><p class="ql-block">何柳堂的《赛龙夺锦》、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尹自重的《华胄英雄》、易剑泉的《鸟投林》以及《雨打芭蕉》、《旱天雷》、《赛龙夺锦》、《春郊试马》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于海内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p> <p class="ql-block">粤菜。</p><p class="ql-block">粤菜历史悠久,源自中原。</p><p class="ql-block">倒如烤乳猪源自周代“八珍”美食,烧鹅源自宋朝名菜烤鸭。</p><p class="ql-block">粤菜用料广博,万物皆可烹。</p><p class="ql-block">曾有南宋人不无夸张地说,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p><p class="ql-block">西汉《淮南子》说“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难道就指著名菜式“龙虎凤”、“太史蛇羹”?</p><p class="ql-block">粤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p><p class="ql-block">“不时不吃”,“酸、甜、苦、辣、咸、香、鲜”七味以“鲜”为首要。</p><p class="ql-block">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吃虾,“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是指合季节的蔬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p><p class="ql-block">粤菜传承了孔子所倡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华传统饮食风格。</p><p class="ql-block">上海《申报》记者禹公1924年发表过《广州食话》,称赞“广州人食之研究,是甲于全国者”。</p><p class="ql-block">贵联升的“满汉全席”,共有108款菜肴。</p><p class="ql-block">大三元名厨吴銮的杰作“红烧大群翅”,工序繁多,废材巧用,化腐朽为神奇,名噪海内外。</p><p class="ql-block">粤菜名扬海外。</p><p class="ql-block">这是英国女王念念不忘的广州白天鹅“英女王宴”的菜单。</p> <p class="ql-block">头盘"月映仙兔",主要以粤点绿茵兔饺围成十二玉兔拱月状,诗情画意,令人久久不忍下箸;“双龙戏珍珠”是由龙虾和明虾制成的虾球,“乳燕入竹林”,则是以名贵燕窝、发菜和鲜嫩竹笋为原料配制,装饰的一对栩栩如生、红萝卜雕成的乳燕尤为点睛;“金红化皮猪”是广东名菜烤乳猪;“凤凰八宝鼎”是广东特产的冬瓜盅;“锦绣石斑鱼”以陈年火腿片和嫩滑石斑鱼片砌成麒麟,淋以西汁,中菜西食、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b>九、大地恩仇</b></p><p class="ql-block">在农耕社会,土地,是国家的命脉,是皇帝贵胄、豪强地主和农民佃工的命根。</p><p class="ql-block">纵观五千多年的朝代更替,新王朝励精图治,耕者有其田,则国中兴;太平盛世享受惯了,土地兼并、豪强垄断、民无以聊生,则国衰亡。</p><p class="ql-block">大珠三角沃野千里,近现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的宝地。</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房产土地契证</p> <p class="ql-block">晚清时曾一南一北爆发两大震惊朝野的大事,北是陕北回乱,南是广府地区同族相残的土客大械斗。</p> <p class="ql-block">晚清时候华人“卖猪仔”</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清初康乾盛世时,珠三角人均耕地27亩以上,到晚清时急剧下降,人均不到2亩。除了人口增长,还源于不断迁入的客家人的分食。</p><p class="ql-block">咸丰四年(1854年),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广东天地会发动了洪兵起义。</p><p class="ql-block">洪兵的目标是“擒龙拿虎,劏羊拜佛上西天”。翻译一下,就是拿下东莞石龙、虎门、广州(羊城)、佛山,西进广西。</p> <p class="ql-block">反哺家乡</p> <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退守五邑一带的客家人大量下南洋、远走北美金山和澳洲墨尔本,留下来的客人和广府人两败俱伤,只能握手言和、重归于好。</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长遊龙,珍藏于墨尔本澳华博物馆,佛山制造。</p> <p class="ql-block">摄于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直至我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两次土地革命,建国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国有化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让困扰我们几千年、反复引发社会动荡的难题获得彻底解决。</p> <p class="ql-block">阿农湾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单车墙</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