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割麦人”

天行健

<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炎阳高照。一场雷阵雨过后,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夏花的馨香,蓝盈盈的天空像水洗过一样晶莹透亮,莲花湖水碧波荡漾,长桥卧波,水天一色,景色格外迷人。我正在湖边漫步,陶醉于美景中,忽然朋友老赵打来电话:“今天天气特别好,咱们到附近乡下看农民老乡割麦子,拍些收麦子的照片。”“好啊!”我爽快答应了,情绪忽然高涨起来。</p>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真实地道尽了普天下种田人的辛劳和艰难。正值盛夏割麦子季节,农民称为“收黄天”,实地体验、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一直是我们这些“跳出农门”的摄影爱好者的心愿。 这几年身居闹市忙于工作,我也是有事偶尔回老家,很少看到农民割麦子的场景。小时候帮助父母亲割麦子、用架子车拉麦子、碾场等农家生活的记忆,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去。我兴致勃勃地赶回家,急忙把照相机、茶杯和墨镜等出门的用物装进背包里,戴上凉帽,急匆匆地来到菊园南门口等车。 老赵开着车拉着老程出来了,我坐上车,我们一路说笑着向西缓缓而行。 车行至西华蔺家沟,忽然壮观的一幕出现了:十多辆高大的 “沃得”牌联合收割机一辆挨一辆停放在公路两旁,公路中间各种车辆穿梭而过。这是怎么回事?出现重大交通事故了吗?我们疑惑不解地下了车希望探个究竟。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用相机在远处把这一宏大场面拍摄下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这些“庞然大物”跟前和那些在车门口阴凉处打牌喝水的司机师傅闲聊起来,原来他们是在等待需要割麦子的农户叫他们收割麦子。</p> <p class="ql-block">  “麦子已经成熟了,周边的县到处在收割麦子,华亭人怎么四平八稳没人来叫我们干活,我们在这里已经等了几天了。”这些师傅们显得有些焦躁不安,言谈中流露出失望,我们不免为这些烈日炎炎下苦等的师傅们感到怜惜。我们为他们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一辆大型收割机下面躺着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们身子下面铺着塑料布,爬在大车底下的阴凉处看手机,看到我们举着相机为他们拍照,操着南方口音的两个娃娃侧起了身子,显得有些兴奋:“你们是报社记者吗?”</p> <p class="ql-block">  当他们听说我们是摄影爱好者,是专门出来拍摄收割麦子的场景的,他们显得轻松了些:“其他地方都在割麦子,华亭这么大的地方咋没人叫我们割麦子?”其中一个调皮地笑着说:“这么大热的天,你们闲着出来照相,有人给你们发工资吗?”我说:“我们退休了。”“奥!你们都是领退休金的,那你们太有福气了!”看着他们羡慕的表情,我们倒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了。</p> 我们拍摄了一些沿路镜头,便上车往西行驶,继续寻找华亭的“割麦人”。 <p class="ql-block">  坐在车上,老程和老赵在谈论着拍摄的照片,我看着窗外远去的收割机车队,沉默不语。那两个南方青年人乐观顽皮的形象不时浮现在眼前,他们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我们大西北“收麦子”,可是华亭人近几年都很少种麦子了,哪来的麦子割?他们忍受着夏日的酷暑,吃着泡面喝着矿泉水,没有一分钱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你们华亭人咋不割麦子呢?”</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久久在我耳边回响,我们天天吃着白面,却很少有人种麦子,我的心情也无法平静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子穿过西华草滩村火寨社的农田。这里到处是碧绿的长过一人高的玉米地,开着紫色小花的洋芋地,修缮一新的白墙红瓦的居民新村周围,有农家精心栽种的一畦一行的各种新鲜蔬菜。麦子呢?怎么不见麦子?</p> 我们继续行驶来到了西华的王寨村。在王寨小学周围看了看,还是不见麦田。车子穿过王寨村部继续向北行进,过了一条狭窄的石桥,下面流淌着清澈的河水。老赵说可能西边的山沟里有麦子。车子向西拐向了一条通往大山沟里的崎岖的硬化石路。我们一边走一边注意寻找麦子地。 <p class="ql-block">  “看!那边有麦田!”老程指着南面的山梁说。我们急忙下车,向南边的方向望去。在蓝天白云掩映下的山卯卯下面果真有大块的麦田,我们喜出望外,拿出相机拍摄。</p> 这些麦田里的麦子由于临近山区温度低,颜色是杏黄色,看来还没有熟透。麦田在山坡地里,收割机上不去,恐怕得人工收割。看来要拍到“割麦人”割麦子,还需要再等一周多时间。我为那些等在路上的收割机师傅们感到惋惜,又为我们来不逢时看不到割麦人而遗憾。 不管怎么说,今天总算见到了麦田,算是幸运。但我们一路追寻的“割麦人”“麦客子”连个影儿都没见到!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山坡梯田地里碧绿的玉米和金色的麦田套种,黄绿相间,绿波婆娑,风吹麦浪,金波涌动。麦田之间的垓堎上有核桃树、结满了果实的野杏子树和各种野果树。山下从沟里流出的小河流水潺潺,波光粼粼。不远处平绵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在高速行进。西边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路边的绿草深处有一眼旺旺的泉水,旁边两只白色的肥大的鹅见了我们发出了“嘎嘎嘎”悦耳的叫声。</p><p class="ql-block"> 好一幅美丽的北方盛夏山水图!</p><p class="ql-block"> 我们抓紧时间抢拍了不少镜头,心情也变得愉快多了。</p> <p class="ql-block">  带着些许的满足,我们调转车头沿着来时的路往回开。老赵说:“咱们上李家塬看看,那里山地多,肯定能看到割麦子的场景”。老程说:“应该能看到,农民一般情况下川地种玉米,山地种麦子。”“说得有道理!”我对今天能看到割麦人信心十足!</p> 车子穿过华庄公路缓缓上了通往李家塬的硬化乡村公路,路面比较窄,碰到对面来的车要停下让路。去李家塬要上山从山顶上绕过去。 车开到半山腰,我们发现对面的李家塬景色不错,便停了下来。<br>  我们站到一棵核桃树下面,这里地势险要。我朝下看,脚下是一个大山沟,通往黎明川的环城公路从山下经过。<br> 我们向对面的李家塬望去,朵朵白云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飘荡,绿树掩映着几十户人家的村庄,白墙红瓦的农家大院,炊烟袅袅,周围是碧绿的玉米地和金黄色的麦田。看来正如老赵和老程判断的,李家塬的麦子还真不少。 李家塬与沟底公路的护坡做得相当精致美观,梯形的护坡上整齐的地种植着绿色的植被,植被之间是正方形的白色条块,整齐排列,错落有致。在李家塬村庄的正下方,两边护坡中间的一大块长方形绿色植物带分外醒目。 我们刚要上车,老赵被路边各色硕大的野蒲公英花蕾吸引住了。“哎呀,从未见过这么好看的蒲公英花蕾!”,老程一边赞叹一边拍摄了不同角度的蒲公英。“师傅,你咋拍得这么美,给我指导一下。”老程非常耐心地帮我选角度,调整光圈、感光度,拍出的果然效果不一样。我还拍到了鲜红漂亮的野石竹花。 我们穿过一片槐树林,站在高坡上向南面望去,远处是峰峦叠嶂,连绵起伏的碧绿的关山林海,脚下是一个交通十字路口,泾华高速和平绵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汭河南岸建了一个“华亭西”高速公路收费站,附近还有一个“甘肃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总队华亭大队”。正午的骄阳下,十字路上南来北往的各种车辆疾速穿梭,场景十分壮观迷人。 我们继续沿着山路缓缓而上,到了梁顶,路边停着一辆白色的出租车,我们想可能离村庄不远了,我们下了车。这里视野开阔,山的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庄稼,我们的身后是连绵不断的翠绿的松柏林,一眼望不到头。远处是宽阔的黎明川生态农业园,往西是王峡口水库。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子沿着梁顶的乡村公路缓缓而行,前面有一个十几户户人家的村庄。我们碰到了一个给牲口割草的农民,他说村庄前面下不了山,必须原路返回。我们的车子便掉转头沿着原路往回返。</p> <p class="ql-block">  车子开到李家塬最高的小山头处停下,这里坐落着七八户人家。这些房子都是最近一两年政府“扶贫攻坚”改造土坯房时在自家的院落里修建的房子,院落宽敞,有近一亩地,院子里有菜地和果园。大门上有“家兴业旺” “勤和家兴”等牌匾,修得特别讲究。</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房子周围拍照,惊动了院子里的狗,主人在狗的吠叫声中出来了,我们说明了来意,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喝茶休息。我问老乡:“你们为啥现在都不种麦子了?”他说:“孩子们都进城打工挣钱去了,家里剩下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老人,种些玉米、洋芋,胡麻、菜籽、蔬菜等。玉米产量高,不太受天气影响,年年都能成,价钱也好。” </p><p class="ql-block"> 他一边抽着烟:“麦子产量低,遇到干旱或者在收麦子时连续下雨的年份,就基本上没有啥收成了。现在家家都不畏牲口了,耕地、播种、收割都要花钱,加上种子、化肥,种麦子就倒贴钱了。不过还是有种麦子的,就是少了。”听了老乡的话,我们也都明白了现在农民不种麦子的缘由,也理解了农民不种麦子的苦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个小山村的周围拍照,和几个老乡聊天。各家房子周围都有杏树、桃树、核桃树,树上果实累累,樱桃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樱桃,热情的主人让我们尽管吃,我们摘了几把樱桃,在返回的路上一边聊天一边吃。</p><p class="ql-block">  回望着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一条陡峭弯曲的硬化山路一直通到家门口。美丽的小山村里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又有现代文明的滋养,人们过着神仙一般的田园生活。我想这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里的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惬意,让我们这些“城里人”羡慕不已。</p>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碰到开着三轮车从城里赶集回家的老乡,老赵停下车,笑容可掬的挡住了其中的一辆,里面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乡和他母亲,我们说想拍几张照片,老乡笑着答应了。看起来这位老乡是孝顺的儿子,一家人日子过得不错,对我们的拍照很是享受。 太阳西斜,凉风习习。我们一路兴致勃勃的追逐“割麦人”,却扑了个空,不免有点惋惜,可能来的有点早,但我们又有了意外的收获,感觉还是蛮不错的。<br>  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家了。<br> <p class="ql-block">  大约一周之后,老李从外地回来了,他说上次他错过了机会,这次他开车,邀请我们继续追寻“割麦人”。老赵说上一次无获而归,就算了吧。老李说他敢打赌这次肯定能见上割麦人。在老李的坚持下,我们又踏上了追寻华亭的“割麦人”的旅途。</p> 我们坐上老李的车,走哪儿看“割麦人”呢?<br>  老赵说:“华亭城附近和东南面的麦子都割完了,咱们要到西边山区去,有可能正在割麦碾场呢。”我们便决定到马峡的车场沟一带去看一看。<br> 车子一路向西穿过隧道向车场沟方向行进。让我们惊喜的是,沿途麦子正黄,人们正在收割、打碾。我们的情绪一下子被激活了,个个神采飞扬,车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们路过寺沟村,农民们在小块山地里割麦子。他们一边割麦子一边把割好的麦子捆成小捆,然后摞成小麦摞,用大一点的一个麦捆戴在麦摞的头上,以防下雨淋湿了麦摞。 在川道地里、面积稍大一点的坡地里,收割机正在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收割麦子。<br><br> 有一台收割机正在当场脱粒麦子。 看来今年的麦子颗大籽圆,小麦丰收了!农民兄弟们一定皆大欢喜,笑逐颜开!<br><br> 农民割完麦子后,一般用三轮车拉回麦场里。我们以前是用架子车拉麦子。 在大岭村部附近的一个大场里,农民正在碾场。在三轮车碾过麦子之后,他们用铁叉或者木叉抖场(抖麦子)。麦粒碾尽之后,他们用叉把麦草挑到场边,摞成一个大麦草摞,供日后喂牲口、烧炕用。 <p class="ql-block">  老赵和老程忍不住拿起铁叉抖起了麦子,装模作样的姿势让人看了忍不住发笑。老李抢拍了几个镜头。</p> <p class="ql-block">  农民朋友在碾场的间隙,坐在树荫下惬意地吃西瓜。现在他们生活条件好了,有的还买来啤酒让碾场的喝。</p> 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路观赏麦收的场景,一路不停地挑选各种镜头拍照。<br>  我们来到了车场沟水库边,水库不太大,但水很清澈,景色很美。<br> 车场沟村原来也是一个大村,居关山深处。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已经搬迁到了条件好的新农村里住去了,留下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也有种麦子的,大部分都种的是玉米,玉米收入好。<br>  我站在碧波荡漾的水库边,抬头向关山深处张望,古树参天,林涛阵阵, 到处郁郁葱葱,看到大山深处的袅袅炊烟,是否“白云生处有人家”?<br> 我们今天真是时来运转,鸿运当头了!看到自己的相机里都是满满的夏收麦子的照片,每个人的脸上荡漾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心里都是美滋滋的。我们追寻华亭“割麦人”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我们会记住今天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的!<br>  车子在一片欢歌笑语中风驰电掣般的行驶在回家的路上。<br>  再见了,车场沟!<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7月于华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