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战役自1945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历时10天,是晋冀鲁豫军区继1945年10月上党战役之后取得的又一个大捷,粉碎了蒋介石、国民党军企图再占邯郸城,打通平汉路,进而“控制华北,抢占东北”的战略意图。邯郸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其兵力部署、战术战法、基本经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b> 一、主要经过</b><br> 1945年《双十协定》公布后,毛泽东主席洞察了蒋介石的阴谋,指出“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的”。时局正如毛泽东主席的预料,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四万五千人,沿平汉路大举向北进犯,企图打通平汉线,抢占北平、天津,进而抢夺东北。<br>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从延安致电刘邓,必须集中力量,歼击沿平汉线北犯之国民党军,并指出:“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刘伯承、邓小平立即组织部队抓紧补充兵员和武器弹药。同时,为方便指挥,经中央军委同意,将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军区的部队主力,依次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二、三、四纵队,由刘伯承任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决定将指挥部由涉县赤岸村迁移峰峰,在这里召开了平汉战役作战会议。会议决定:集中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六万人、民兵十万人,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利用漳河与滏阳河之间河套地区预设战场。 国民党军以三个主力军的兵力渡过漳河,迅速向邯郸城东南郊的崔曲、南堡和小堤一带发动进攻。其时,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还在上党地区,只有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万人在邯郸活动,兵力敌强我弱。崔曲被敌人攻占后,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付出巨大代价,牺牲多人,迅速从敌人手中夺了回来。崔曲距邯郸城仅十四里,是保卫邯郸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被敌人突破,后果不堪设想。崔曲战斗,阻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步伐,为争取主力部队增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崔曲战斗意味邯郸战役的序幕已经拉开,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与此同时,争取高树勋部起义的工作也在秘密进行。“刘邓”派高树勋的好友王定南和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深入到高部,争取高树勋在战场上起义。10月30日,高树勋率国民党军新编第八军及河北民军约万人,在邯郸以南三十里的马头镇宣布起义,并通电全国,反对内战,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个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br> 高树勋率部起义后,国民党军一片惊慌,无心恋战。10月31日凌晨,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率部南逃,“刘邓”挥师追击,马法五逃至临漳旗杆樟、辛庄、马营一带,落入我军伏击圈。11月1日夜,我军突然打进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指挥部,敌营大乱,四散奔逃,晋冀鲁豫军区南、北两个集团奋起围追堵截,除少数侥幸逃脱外,大部被歼。<br> 11月2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给高树勋发来贺电:“闻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伦,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颂戎绥。”不久,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由邓小平、薄一波介绍,高树勋加入中国共产党。 <b> 二、邯郸战役的战果和重要意义</b><br> 邯郸战役全歼国民党第四十军,歼第三十军大部。全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毙伤3000余人。俘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及以下1. 7万余人,争取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1万余人起义。缴获美制山炮8门、步兵炮14门、火箭炮34门、迫击炮及战车防御炮254门、轻重机枪228挺、步枪9248支。 邯郸战役是人民军队继上党战役后给国民党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强烈震动。邯郸战役的胜利,堵住了国民党军北犯平津的南大门,对迟滞国民党军沿平汉铁路北进,掩护人民军队调整部署,实施向东北进军战略,争取国内和平斗争,夺取全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br> 邯郸战役中,包括邯山区现辖区在内的邯郸城乡人民踊跃支前,出动民工21万人次,担架7800多副,大车1000余辆,支援粮食25万公斤。邯郸城乡各地村村磨面,家家烙饼;妇女赶做慰劳品,儿童站岗放哨;人民群众支援前线,为部队送弹药柴粮、军鞋,为夺取邯郸战役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编者注:邯郸战役所涉地名中,马头镇、崔曲、小堤均在邯山区现辖区)。 参考文献:<br>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新邯山文化系列丛书——红色印记 》刘璞、李春社、王良编著 <br>中国军网:《邯郸战役》<br>冀南都党莲花小镇:《[百年党史红色足迹]邯郸战役》<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