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名胜——乾陵、法门寺

南山松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4日,经过精心准备,我们一行四人从郑州出发,开启了这趟甘南之旅,交通工具是女儿新买的哈弗大狗。</p> <p class="ql-block">  车上了连霍高速一路西行,过洛阳、三门峡进入陕西,经潼关、渭南、临潼到达西安,走西安绕城高速,第一站去乾县看中国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墓——乾陵。</p> <p class="ql-block">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乾陵建成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大门右转往北,神道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许多石像。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北是1对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p> <p class="ql-block">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功武治,开了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p> <p class="ql-block">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p> <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石像可能是因为地震而被损坏。据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8—11级的强烈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亡。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p> <p class="ql-block">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p> <p class="ql-block">乾陵碑</p> <p class="ql-block">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p> <p class="ql-block">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p> <p class="ql-block">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经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在乾陵的周围共有17个陪葬墓,其中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和乾陵一起捆绑卖通票。</p> <p class="ql-block">  乾陵博物馆,建在永泰公主墓处。博物馆陈设着号称乾陵文物三绝的唐三彩、唐墓壁画和石椁线刻画。</p> <p class="ql-block">公主墓道</p> <p class="ql-block">乾陵地宫(仿唐)</p> <p class="ql-block">  武则天造的字,据记载,武则天造的字有人、臣、初、日、月、天、地、星、证、授、载、圣、国、年、正、君、曌。这其中有一个字是创造两次的,因此在后来的记载中,便说武则天创造了18个字。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18个字几乎都被弃用了,只有一个字保留了下来,那就是曌(zhao)。</p> <p class="ql-block">  在乾县路中央,矗立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巨型雕像。</p> <p class="ql-block">  离开乾陵,我们到达扶风县,扶风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西部,为佛骨圣地、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扶风县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当地的风味小吃有豆花泡馍、功夫锅盔、一口香臊子面、麦饭、扶风面皮等等。</p><p class="ql-block"> 一口香扶风臊子面,顾名思义就是一碗面就一口,一筷子挑起来就吃了,扶风的一口香在岐山燥子面的基础上精工细做,只吃一口,就让你流连忘返,一般年轻小伙要吃好几十碗。来法门寺玩,若没吃一口香,等于没来过扶风,我们四个人点了两份,一份六碗,共12碗。</p> <p class="ql-block">  扶风县的路灯都是法门寺合十塔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扶风县东大街上的维诺酒店,后面是扶风县法院,往西不远就是县政府,往北再过一条街是西府古镇。西府古镇是一个汉唐市井文化体验式旅游景区。古镇内有五大文化体系。</p><p class="ql-block"> 1、汉唐文化:西府古镇设有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以及介绍汉代四大皇后、四大名女、四大名将和四大文人的石牌楼和石照壁,以及汉代扶风将军、太守、侯爵以上一百六十九位名人的传奇事迹及汉诗赋百首等。</p><p class="ql-block"> 2、古建文化:依照汉唐古建筑文化总体布局格式和汉唐市井风格,以古镇正中为中心,内有市楼、亭楼、角楼、东西钟、鼓楼、广场有戏楼、南北阙门、二百六十九个院落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3、财神文化:财神大殿内有文财神、武财神、准财神、里财神、四路财神等上千个财神供养在大殿,殿外有财神文化墙,构成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4、古树文化:院内外栽植楸树、榆树、国槐、皂角、药树等几百个百年古树。</p><p class="ql-block"> 5、石文化:古镇院内地面铺设各种天然石材、石牌坊、石牌楼、石照壁、石文化墙,收集摆放民间禄础、石门墩、石碾、拴马石、磨盘、牛槽等几千个石材,展现中国古石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古镇上的古建筑财神大殿。</p> <p class="ql-block">  鼎盛西府,应该是个商业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  关中风情园,位于扶风县城新区东大街,北距法门寺3公里,占地208亩,是一个集吃、住、娱、观赏、农业示范观光、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p> <p class="ql-block">  关中风情园是陕西省目前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之一,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院内的悬挂玉米穗,展现出浓郁的农家风情。</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扶风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的真身宝塔,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初为“圣冢”,唐代建四级木塔,明代改建砖塔。</p> <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四川松潘发生大地震,波及到了扶风,法门寺塔西南面第二层砌砖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严重倾倒。此后,塔身又接连出现裂缝与垮塌,至1981年9月时,塔顶已自行跌落,只剩残余半个塔身孤零零地危立于残破砖石台基之上。</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真身宝塔下的地宫。1987年重建真身宝塔时被发现。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法门寺地宫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2499件佛教至高宝物。因真身指骨舍利惊现于世,法门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8年4月按坍塌前的明塔实测图施工复原,以钢筋水泥为骨架,青砖砌色而成。形状与明塔相同,八卦定向,十三级,四十七米高,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院内两侧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珍宝阁,陈列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p> <p class="ql-block">珍宝阁内的莲花灯</p> <p class="ql-block">  地宫内出土的八重宝函,盒子共有八重,大小不同,层层相套,依次揭开,光芒眩目。八重宝函自外而内依次为:第八重,银棱顶檀香木宝函。雕花银棱,通体以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内壁漆以黑漆,乌黑发亮。此木函在被发现时已严重朽坏了。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六重,素面顶银宝函。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顶宝函。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p> <p class="ql-block">最内的第一重宝函,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顶飞檐高翘,金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厘米高,银柱上套着一枚佛指骨舍利,但是经过鉴定这是枚玉质影骨。在地宫中一共出土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其中有三枚是影骨。</p> <p class="ql-block">  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被誉为“锡杖之王”,堪称稀世珍宝。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杖身长约1.96米,杖首由垂直相交的两个银丝桃形轮组成,轮四面套雕金花金环12枚,轮顶呈仰莲流云束腰双层座,座上镶嵌智慧珠一枚,修长的杖身饰以鎏金纹,一周凸起的仰莲瓣下錾刻12个栩栩如生的缘觉僧。</p> <p class="ql-block">铜浮屠。2002年,法门寺的三件宝物八重宝函、铜浮屠、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明代铜塔刹</p> <p class="ql-block">金盆</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始建于2004年,2009年建成。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两旁用花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总投资超过五十亿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属于佛教建筑,功能及设施完善。总建筑面积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为60225平方米,地下约为16465平方米。工程总高147米,宽54米(裙房底盘宽253米),合十双手的特殊造型,其恢宏的气势不仅传承佛教建筑的特色,更以现代化的技术融合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