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回忆:提起农村“双抢”,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福全

<p class="ql-block">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双抢”(就是现在这样的三伏天),真的是“不寒而栗”…… 如果没有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我们这代人中的很多人,极有可能就会在那种“暴雨和烈日下”的农村生产队“双抢”中,度过终身…… 真是“不寒而栗”啊!有句农谚:秋后三天栽牛草;大人在前面搂抱子,小伢们在后面捡谷;队里每天给大人分扯秧任务,小伢们帮忙大人扯秧。</p> <p class="ql-block">所谓“双抢”,即抢收抢种,先收后种。我们所在的农村种植双季稻,在收割早稻后再种植晚稻。为了赶时间,不误农时,一般都会抢在八月一日以前完成。在我的印象中,双抢的确累,而且很累</p> <p class="ql-block">双抢,最怕的是挑草头,再远的距离都要一肩挑到头,累死都不能停,只要一停下来稻谷就会洒落一地。刚开始还有力气,越到后来越难受,那种苦累,现在想起来都怕,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爸爸捆的草头一个60斤左右,一担120~140,走田埂1公里,夏日顶着下午两三点的烈日挑到稻场赶太阳晒稻禾,汗如雨下,喘气如牛,像沉重的大石头压在身上,肩膀红肿蜕皮。千斤重担压身还得快走,中途还不能放下。苦呀!</p> <p class="ql-block">那种苦我都经历过,插早稻还要好一点,因为天气不热,只插不割。尤其是插晚稻,叫双抢,抢割抢插,而且是在最热的7月15日至8月1日半个月中要完成收割和插秧任务,那是农民拼命的半个月。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天还没亮就起来割稻子。用板车拉,打谷机、禾桶、箩筐、箥箕、扁担、镰刀等工具,稻田里是没水的,青蛙到处乱跳,还有蝗虫。喜欢把蝗虫的大腿扯下来,捏一下,那个脚会一动一动的,好玩。田野间还有卖冰棍的。</p><p class="ql-block">我是六三年的,我有三个姐姐,三个姐姐是五二年,五三年五五年的所以我们家劳力多,我没有那么辛苦,但每天要帮姐姐她们挣工分,帮她们扯秧插秧,农忙完了就要打猪草,铲草用来积肥,忙里偷闲还去逮立秋,那时小鱼和立秋多,逮到鱼了就用来改善生活,想起来也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我们七零后记忆犹新!那时候说白了连电风扇都很少。都是芭叶扇子,那时不知怎么回事不知道热,那时候双抢条件好的人家才有西瓜吃。而且一个生产队没几家能吃得上;向我们那里田地远有四:五公里都靠两条腿走路还要挑好多农具那时人就是有劲:条件很差猪肉都很少吃!一个暑假下来,双抢几乎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没上学十七:八岁那就第一个劳力。割稻:脱谷用打稻机脚踩的那种;两个一人一边抓住边上小耳子往前拉又嗡嗡踩起来!稻子收上岸又犁田耙田对稿草之前还要搞上岸;我记得我家早晚稻田还施家肥!猪粪丶牛粪搞到田里列车扎下去就可以栽秧了!</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忙完双抢我们那儿还种薄荷那事比搞双抢还吃苦!非得到双抢起埂。才可以收割!都说高温出油率高就是越热越要搞。记得薄荷油有一年最高四:五十块钱一斤。那时对农民是最大的利头有的人家一季搞几千块。那时几千可了不得!割好禾子用夹蓝挑到熬的大锅旁边用粗的柴禾或者树根放在大锅里煮。那种滋味真不好受。现在估计没人干这个了太苦了!看到那些图片仿佛历历在目就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父母亲的双抢,是吃的人吃的饭,做的牛的活,一季双抢下来脱层皮呀,他们为新中国的农业,工业,无私地奉献了一生,一直干到七八十岁真干不动了为止,每每想起我的父母亲们,就忍不住泪水长流。 现在每个村可能还有几个长寿老人,正在享受着国家每个月一百多元的养老金,衷心地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幸福的安享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