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梅龙村。</p><p class="ql-block">这里,山青水秀,异石林立,有着鬼斧神工的自然风貌和修竹茂密的森林景观;这里,古庵巍然,暮鼓晨钟,有着年代悠久的宗教文化和有求必应的真武祖师;这里,历史厚重,名人辈出,有着口口相传的名人趣闻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p><p class="ql-block">从山脚始,有着一条长达5.5公里的“天路”,蜿蜒盘旋,直上梅龙山顶。一待登顶,梅龙古庵也就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梅龙古庵,雅称古塔峰,也称梅龙寺,外观庄严肃穆,很是气势恢宏。古庵兴建于公元1115年,石砖铁瓦,坚厚结实,神殿上供奉着真武祖师。寺里终年香火不断,尤其到了九九重阳,四方善男信女更是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晴好天气,古塔峰上极目远眺,百里潇湘一望收:梅龙水库,波光潋滟;梯田环绕,葱茏满目;层林掩映,杜鹃嫣红;千年龙城,仿如眼前~~~</p> <p class="ql-block">假如带上家人或邀上三五好友,在隆冬时节去山上游玩,其山貌,更是美仑美奂臻于化境:玉树琼枝冰雕如画,百里雪景尽收眼底,如有兴趣,还可以滚滚雪球溜溜冰哦~~~</p> <p class="ql-block">梅龙山上世代居住的几乎都是我们清一色的杨家人,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可谓山里人家情义重,敞开篷户迎贵宾,巧煮山珍拌腊味,深情厚意佐琼浆。附带说明一下,我们梅龙山上的山珍,可是绝对的山野至宝哦!冬笋。听闻这两个字眼,眼热嘴馋的感觉有木有啊?朋友,顺便的,就让我在这里借用湘乡市统战部办公室主任武文渡同志的一段美文向你简略地介绍一下冬笋的尊贵身份和食用价值吧~ ~ </p><p class="ql-block">冬笋,别称“金老鼠”,素有“黄金白玉 蔬中一绝”之美誉; 冬笋是一种富有营养价值并具有医药功效的美味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既有助于消化,又能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的发生;且,古有吴国孝子孟宗“哭竹生笋”孝敬母亲的故事,所以,冬笋也是孝敬父母馈赠亲友的一道佳品哦!</p><p class="ql-block">朋友,如能忙里偷闲,欢迎你来我家做客哟!我去山上挖上几棵鲜鲜嫩嫩的冬笋,柴灶猛火的,炒上一盘腊肉拌冬笋热热情情招待你。 </p> <p class="ql-block">赏过了美景吃过了冬笋,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近代历史上梅龙山口口相传的耀世典故吧!</p><p class="ql-block">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权倾朝野。他不仅是湘军之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且一生著述颇丰,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军事思想、其处世风范,深为毛泽东、蒋介石所推崇。不把秦皇汉武放在眼里,“粪土当年万户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主席,更是倾心敬仰于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而曾国藩的母亲江怜妹,便生于梅龙长于梅龙出阁于梅龙。已经过世的梅龙十组下瓦屋场江奇璧先生便是江怜妹父亲江沛霖的第七代嫡孙,在江奇璧老人在世之时,我和他长聊过几次,对有关江怜妹离奇身世的传说知之一二,从他老人家引经据典的谈吐中更是收获到了许多在下瓦屋场晚清时期所发生的小故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欣闻,在我舅舅江元卿老人的主导筹备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杨凌志先生的慷慨赞助下,旨在发掘梅龙文化弘扬梅龙精神的梅龙笔会即将于杨凌志先生府邸___“湘耕 筱筑” 隆重举行,届时,文人云集,瀚墨飘香,实为首开梅龙先河的一场文化盛宴!本人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梅龙村民,特将以前所听闻到的这些小故事鹦鹉学舌般的陈述出来,但愿能够为参与梅龙笔会的各位贤哲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边角余料”~~~</p> <p class="ql-block">首先,让我先来聊聊“九代洗女”和“女山外向”的由来吧。江氏原籍江西,迁到湘乡后,江氏先人江嘉爵病故,葬于湘乡梅龙山称为“仙女袒肤”之地。有风水先生从此处经过,出于职业的敏感性,他在察看过这里的地脉走向之后,便对江家后人说:此仙乃处女,袒肤,即女山外向。葬于此地的人家要“洗女”九代,也就是说,其后九代所生的女孩都不能让其成活,否则在女孩长大出嫁之后,会旺夫家,让夫家兴㕵发达;会衰娘家,让娘家逐渐没落。正因为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这番说辞,从江嘉爵始,下传六代传至曾国藩外祖父江沛霖,其间繁衍了二十八个男孩,却没有留下一个女孩。而曾国藩的母亲出生之后,依旧没有逃脱被“洗”的命运。江怜妹出生当晚,江沛霖将她偷偷地丢弃到屋后的水井边,意欲让她冻饿而死。可她命大,冻了整整一个晚上仍然活着。江沛霖很是震惊,似是良心发现:“可怜可怜,真是罪过,生而为命,你不该死!”于是将她抱了回来,见其可怜,遂起乳名为“怜妹子”。江氏“九代洗女”的家传遗规也就因为江沛霖的一念之仁而成为了“六代洗女”,其“女山外向”的传言更是被后来的事实所印证。在江怜妹嫁给双峰荷叶曾麟书之后,丈夫便考取了功名,成了曾氏家族在湖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秀才,长子曾国藩官封一品、二子曾国潢为候选县丞、三子曾国华是一名铁血军人、四子曾国荃官至两江总督、五子曾国葆乃一代名将。诚可谓夫荣子贵,全家腾达。因此江氏家族认为,曾家之发迹,靠的就是江氏祖先葬的这块“仙女袒肤”之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刚才我说及到了下瓦屋场屋后的那口水井,当年,刚刚出生的江怜妹被其父亲丢弃于井旁整整受冻挨饿一晚而不死。有传言说,这口井有两百多年的“井龄”了,很有名气,是我们梅龙人口口相传妇孺皆知的“进士井”~据说有一次,童年曾国藩随外婆去井边提水,与表弟相挤,掉进了井里,幸被外公江沛霖救了上来。江沛霖晚年信佛,他认为小国藩掉落水井虽有惊而无险,是祖德相报,并从外孙掉进井里未被“浸死”的谐音联想到,小国藩将来必中“进士”,后来曾国藩果然成了进士,并从此跻身仕途,文武双馨步步高升,竟至官封一品,铸就绝代辉煌!</p><p class="ql-block">而曾国藩呢?因为五至十二岁的童年时光一直在下瓦屋场外公所办的私塾启蒙读书,所以对外祖人家的长辈异常尊重,在外曾祖、外祖父外祖母、 舅舅舅妈等亲人去世后,先后在梅龙十一组九亩冲山上修建了“外祖八陵”,并亲自纂写墓碑文,其内容,梅龙江家族谱均有详录。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的“倔强”人所共知,也因此成就了他的鼎盛事业。而他的倔强,可以说是受益于源自外祖人家的血性基因。这里,且容我再讲一个梅龙人“见桅锯三尺”的啼笑皆非的趣事吧!</p><p class="ql-block">在曾国藩任两广总督之时,他老舅江南五总是缠着他要他帮忙给安排个差使,当个官儿。曾国藩觉得自己的这位舅老太爷太过古板,担心给他什么官都会给他搞砸,于大清江山不利,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后来实在拗不过,就给他安排了个砍桅杆的官,让他在航道上砍过路船只的桅杆,每一只船砍三尺。其实哪里是要他舅老太爷去砍桅杆啊?曾国藩的意思是让他拥有砍桅杆的权力,然后就可以利用这个借口收取保护费,只要上交银两的,就可以挥手放行哦!船主们也很明白,纷纷给这个官老爷孝敬银两,希望可以顺利过船。谁知道这个古板的南五老太爷把宽一(曾国藩乳名)的指令当成了圣旨,忠实的执行,银两的不要,桅杆的照砍……船主们叫苦不迭,在背后纷纷大骂。以至于自此之后,在我们梅龙村附近十里八乡的人家都形容那些不懂得变通的人就是“砍桅杆的”主儿,不过,依我个人的观点看来,南五老太爷见桅锯三尺,又何尝不是一种坚持原则说一不二的可贵品德呢?耍猾头、搞变通的“活络人士”,看似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实则很容易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之中摧毁掉自己的诚信与操守,让别人觉得:无担当、不可信、不靠谱……</p><p class="ql-block">概而言之,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横空出世,既得益于梅龙山的“女山外向”,也仰赖于下瓦屋场的江氏儒风~~因为有了江氏家族 的“女山外向”,才会有了曾氏家族的平地掘起;因为有了江怜妹坚韧刚强的可贵品格,才会于潜移默化之中促成曾国藩兄弟的大器皆成。作为梅龙人,我们有足以值得骄傲的本钱,毕竟,因为地灵,才诞人杰;就下瓦屋场的江氏家族而言,虽然女山外向,但女儿也是儿,又何尝不是肥水冒流外人田啊!</p> <p class="ql-block">前年4月8日下午,在中沙镇文化站杨莉同志的陪同下,湘乡市文化局史志办易钛主任和陈华同志来到了我们梅龙村十组下瓦屋场的“曾国藩外祖故居”</p><p class="ql-block"> 在曾国藩外公第八代孙媳杨梅桂女士家里,易主任通过我们在坐几人的口头叙述,详细地了解到了有关曾国藩母亲“怜妹子”的离奇身世和曾国藩舅舅“南五老太爷锯桅”“进士井”等诸多口口相传的经典故事。湘潭市商务局驻梅龙村驻点书记王光辉同志和村支书黄建国同志更是对曾国藩外祖故居以及曾国藩外祖八陵的修缮和保护提出了各自的畅想与规划。</p><p class="ql-block"> 作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乡市作家协会理事、湘乡市史志办特聘编纂负责人,陈华同志非常自信地告诉我们,通过挖掘整理,在湘乡地方志的编纂名录里,曾国藩外祖故居势将成为中沙镇继黄公略故居和古塔峰之后的又一“圣地” !</p><p class="ql-block">时隔两年有余,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新一届村支两委领导班子的主导下,曾国藩外祖故居的修缮和曾国藩外祖八陵的保护工作必将成为正式议题,并尽早付诸于实施之中,以让曾国藩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立足双峰荷叶,幅射湘乡梅龙!</p> <p class="ql-block">梅龙山,是湘军操练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自古无湘不成军。而湘乡,则是湘军的发源地。我们梅龙村,在1853年至1854年期间,凭藉于山高林密的梅龙山,更是“舍我其谁”地担当起了曾国藩兴办“团练”陆师的操练基地,和长沙、衡阳的水师营盘共担湘军水陆两师蔚然成型之重任。</p><p class="ql-block">梅龙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湘乡和双峰两地共产党人的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中期(公元1940年至1943年),中共湖南省委领导机关由邵阳秘密转移至双峰县永丰镇,并在梅龙山下的街埠头睦邻堂设立联络处,其间,为了开展革命活动,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高文华、袁学之、文士桢、以及从延安派来的毛泽东弟弟毛泽民夫人王淑兰等省委主要领导人多次登上梅龙山的丫居口和金鸡坪等地方从事革命活动,并暗中发展了不少地下党员,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其后的涌口狙击战、测水暴动以及马颈坳路桥保卫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顺便介绍一下,街埠头的睦邻堂也就是我们梅龙十组92岁老地下党员江亮磋同志的岳父胡希羽先生之家,他岳母曾经为文士桢等省委领导人做过饭菜。对这段烽火岁月中地下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革命经历,在江亮磋先生所著的《弯弯人生路》中均有描述。该书出版之后,承蒙作者看起,专程来石头圫赠送了一本给我。朋友,如果你想对我们梅龙村的革命历程有着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可以来找我借阅哦!</p> <p class="ql-block">梅龙村,不仅民风强悍同仇敌忾,更是文体双修重视教育~~</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我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猛追穷寇,势如破竹,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在我们梅龙山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更是少不了诸多血性男儿的积极响应。是时,为了提高党对战时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经中共湘乡地下党工委副书记吴凯同志亲自部署,在扶塘、道常、云居创立“晓风学社”,通过在上沙召开的成立大会上选举出:梅龙十二组江觉贤同志为副社长兼组织股长,其兄江觉安同志为总务股长。随后,由江觉贤同志提议并经学社最终决定,在云居、道常、扶塘、主步开办四所工农学校,学校老师全部由晓风学社的学员担任。工农学校既教革命课程,又唱革命歌曲,还有体育运动,如此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也激发出了他们对迎接解放,反对地主恶霸的强烈愿望。不仅如此,因为“晓风学社”的成立与工农学校的开办,为我们梅龙村营造出了日臻浓厚的学习氛围,自此以后,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热衷于争当脱盲识字的“文化人”,直至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工农学校的影响力仍然厚重深远。</p><p class="ql-block">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江觉贤同志。解放后,他投身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河南省洛阳机械厂任总工程师期间,由他主导设计并制造出了新中国的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在河南省农机化所任工程师期间,因地制宜地写下了《对河南小麦生产机械化途径的探讨》,为河南省的小麦生产机械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河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副厅长时,虽身居高位,但仍然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捐资修建了“道常春兰小学”,减轻了原道常村学龄儿童爬山过坳去上沙读书的远途跋涉之累。</p> <p class="ql-block">赏不尽的梅龙美景,忆不完的梅龙先贤!</p><p class="ql-block">朋友,欢迎来梅龙做客!欢迎来梅龙旅游!!梅龙山生态旅游景观区欢迎你!!!</p><p class="ql-block">即将来梅龙村参加“梅龙笔会”的各位贤哲:你们莅临,梅龙生辉!梅龙人民欢迎你!梅龙人民感谢你!!</p><p class="ql-block">预祝梅龙笔会圆满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