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我读《屐痕处处》

无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身体强健、有闲而又有钱的人,出去游山玩水,当然是一件极快乐的事情。每见古人记游或序人记游,头上总要说一句‘余性好游’的开场白,读了往往想哄笑出来;……将稿子收集好了以后,就想造出一个好听一点的书名来以骗读者,叫作《达夫游记》哩,似乎太僭,叫作《山水游踪》哩,又似乎太雅,考虑了几天,更换了几次,最后我才决定了一个既不僭、又不雅、但也不俗的名字,叫作《屐痕处处》。”这是郁达夫在首页撰写的《自序》中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屐痕处处》是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全书收有《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等十一篇,其中除《感伤的行旅》写于1928年11月外,其余大多写于1932年至1934年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郁达夫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称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郭沫若曾称道:“古人说‘多文为富’,他名叫郁文,真可谓名字相副,‘郁郁乎文哉’了。”当我读完《屐痕处处》后,发觉游记原来可以这样书写,不再是平铺直叙的述说风景,而是抓住湖光山色的特点,准确地描写自然景色的特征。像在《杭江小历纪程》中描述诸暨五泄景色:“一步一峰,一转一溪,山峰的尖削,奇特,深幽,灵巧。”文字不多,却将五泄山峰和溪流的尖、幽、灵的奇特景色巧妙地展现出来,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郁达夫的散文行云流水,自然畅达,《半日的游程》描写游览以前学生时代生活的山中,在景物的映衬、对比中,感受到时间的长河,“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像白驹的过隙,但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荒山野地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垂老了。”与友人相伴吃茶,“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晴空中一只飞鹰,像霹雳似的叫过,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这鹰声的响过。”寥寥数笔,描绘出人物所处环境,闲聊中,忽听见老翁“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说到这里,他才摇动胡子,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也一到笑了,三人呵呵呵呵的大笑余音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做不绝如缕回响。”感觉自己与他们一起身处山中,那朗朗的笑声不绝于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旅”旅行,外出;“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快乐的事情”,也成为大多数文人墨客的至爱。爱山戏水、热情坦荡的郁达夫是个旅行爱好者,他将自己所见所思所言付诸于《屐痕处处》,《屐痕处处》不仅是他的第一本游记散文,也是是知行合一的延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