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进我镜头的鸟(140)红喉矶鹦 黄腰柳莺 白眉鹀 白尾海雕

白头老翁

<p class="ql-block">一,红喉鹨</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7日摄于苏庄闸桥的红喉鹨是飞进我镜头的第298种鸟。</p><p class="ql-block">红喉鹨,雀形目鹡鸰科鹨属,是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属小型鸣禽。</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灌丛、草甸、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有时出现在林缘、林中草地、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p> <p class="ql-block">多成对活动,在地上行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食物主要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幼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6-7月。通常产卵4-6枚,雌雄轮流孵卵育雏,孵化期10天,在巢期13天。</p> <p class="ql-block">二,黄腰柳莺</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1日撒于旺泉山庄的黄腰柳莺是第299种鸟。</p><p class="ql-block">黄腰柳莺,又名柳串儿、串树铃儿、绿豆雀等,是雀形目莺科柳莺属,国家“三有”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常活动于树顶枝叶层中,易与其它柳莺种类混淆。主要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从山脚平原一直到山上部林缘疏林地带皆有栖息。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高大的树冠层中。性活泼、行动敏捷。</p> <p class="ql-block">常在树顶枝叶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食物主要为昆虫。最喜食双翅目蝇类昆虫。也吃蚂蚁、鳞翅目昆虫幼虫和其它昆虫,以及膜翅目蚂蚁、鼻虫、小蠹虫、蚊子、尺蠖虫、卷叶蛾和螟蛾幼虫等。</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5-7月。每窝产4-5枚卵。产完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工作。孵化期10-11天。</p> <p class="ql-block">三,白眉鹀</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24日摄于潍坊的白眉鹀是飞进我镜头的第300种鸟。</p><p class="ql-block">白眉鹀,又名小白眉、白三道儿等,雀形目鹀科,属小型呜禽,是国家保护的“三有”鸟类。</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阔叶林、林缘次生林、林间空地、溪流沿岸森林,尤喜在山溪沟谷、林缘、林间空地和林下灌丛或草丛活动。</p> <p class="ql-block">白眉鹀单个或成对活动,仅在迁徙时集结成小群而从不集成大群;家族群时期也很短。性寂静而怯疑,一见有人走过时立刻起飞隐藏于较远的树间或草下。飞翔颇快而成直线。</p> <p class="ql-block">食物荤素皆吃;夏季差不多全是昆虫和昆虫幼虫,有的还有少数蠕虫和蜘蛛,但喂雏的食物绝大多数是鳞翅目幼虫,偶尔有螨类和浆果。繁殖期5-7月。孵化期13-14天,每窝产卵通常4-6枚,以5-6枚居多,留巢期11-12天。</p> <p class="ql-block">四,白尾海雕</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8日摄于通州的白尾海雕是飞进我镜头的第301种鸟。</p><p class="ql-block">白尾海雕又名白尾雕、麻雕等,隼形目鹰科,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是波兰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白尾海雕多活动于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泽地带。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p> <p class="ql-block">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边。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兔、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p> <p class="ql-block">白尾海雕的繁殖期为4-6月。每窝产卵2枚,少至1枚,多至3枚。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换进行,以雌鸟为主,孵化期35-45天。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约7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有飞翔能力和离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