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始末(第25章)

秦皇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秦皇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25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蒋介石下野又复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发动南昌起义</b></p> <p class="ql-block">“七一五”事变后,武汉政府与苏联及中国共产党决裂,随后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调集唐生智、程潜、张发奎等部,东征讨蒋,对蒋介石和支持蒋派的桂系展开进攻。蒋不得不从北伐前线调兵回南京附近,应付这场内战。</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北伐军已是四分五裂,蒋汪两军面临军事冲突,开始内耗。</p><p class="ql-block">胡汉民曾请冯玉祥转电汪精卫,责问双方既已共同反共,何以继续讨蒋?</p><p class="ql-block">汪复电称:“乃公愤而非私仇。”</p><p class="ql-block">胡则指责汪是“意气用事”。</p><p class="ql-block">就在武汉向南京调兵遣将的时候,东征军内部出问题了,张发奎的部队爆发起义了。这就是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革命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7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p><p class="ql-block">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这时发现张发奎已经与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中共前敌委员会 ,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p><p class="ql-block">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 </p><p class="ql-block">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p><p class="ql-block">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p><p class="ql-block">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新旧军阀的斗争决心。</p><p class="ql-block">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中,叶挺和贺龙拉走了几万人的部队,令汪精卫大怒,命令张发奎自己把事情搞定,张发奎调集部队追缴南昌起义军,一路追到广东。</p><p class="ql-block">在潮汕地区,起义军遭遇两广军队围攻而失败,朱德率领800勇士撤退,留下了革命军队的火种,最后与井冈山会师,最终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蒋、汪相斗及南昌起义的爆发,北伐大军一分为三,三方混战,自相残杀,极大消耗了自身实力,也极大减轻了前线北洋军的压力。</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情况下,1927年6月16日,张作霖在北京建立安国军政府,将奉系与直系北洋军合并,统称“安国军”,并自任中华民国安国军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政权。孙传芳残部亦加入进来,任张作霖调遣,希望借助奉军的力量,杀回东南,重建昔日五省同盟的辉煌。</p><p class="ql-block">由于多重消耗,北伐军难以承受前线压力。孙传芳借此机会,在奉系的支持下,率安国军展开大规模反攻。</p><p class="ql-block">7月21日,蒋军在山东被安国军打败,被迫南撤至江苏徐州。安国军随后继续进攻徐州,而桂系第七军因汪军东征影响,被蒋调往南京布防,致使徐州兵力不足。结果蒋为孙传芳所败,“溃败之惨,实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8月6日,徐州战役结束,蒋军大败,被迫南撤。</p><p class="ql-block">汪精卫在武汉怒斥蒋介石北伐不力,发动社会各界对他进行声讨。各路军阀全程围观了蒋介石吃败仗,心思也都开始活跃起来,觉得蒋介石不过如此,既然这种货色都能当一把手,如果我上,肯定比他干的好,李宗仁白崇禧就是这么想的,蒋介石的嫡系何应钦居然也这么想的。</p><p class="ql-block">蒋介石现在是喝凉水都塞牙,西面武汉大军压境,北面孙传芳气焰嚣张,以前孙传芳只在晚上朝南京打炮,现在他居然白天黑夜都朝南京打炮,让人实在恨的咬牙切齿。</p><p class="ql-block">当时,宁方主要军事力量就是李宗仁的第七军和何应钦的第一军。李宗仁等宁方将领不愿同武汉方面作战,蒋介石让桂系去对付武汉唐生智,桂系李白二人阴阳怪气,公开顶撞蒋介石,表示不去。</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大怒,表示“如果这样,我就走开,让你们去和好了”。</p><p class="ql-block">没想到,李白完全不给面子,白崇禧毫不示弱“此时为团结本党,顾全大局计,总司令离开一下也好”,摆明让蒋介石滚蛋。</p><p class="ql-block">8月8日,李宗仁联络南京方面各将领联名致电汪精卫,贺其公开分共,并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党内纠纷。至于蒋的盟友冯玉祥,现在也沉默是金了,一言不发。</p><p class="ql-block">他们均主张对武汉缓和,实际上是逼蒋退让。而支持蒋的只有吴稚晖等几位有名无实的中央监察委员。</p><p class="ql-block">在8月11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感到委屈万分,破口大骂,你们不就是想让我走吗?我走就是了。边说边朝自己的嫡系何应钦使眼色,意思是老何赶紧跳出来挽留啊,何应钦楞是装做没看见,低头玩手指一言不发,蒋介石终于感受到什么叫透心凉心飞扬了,万念俱灰之下,拂袖而去。</p> <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通电下野。</p><p class="ql-block">当时吴稚晖曾有如下记述:</p><p class="ql-block">八月十一日开了中央党部会议,蒋介石先生要辞职,大家自然坚留。他先走,临了他说:“我服从监察委员会。”我们还是不懂得。八月十二日,听见他走了,于是又开政治会议,武装同志都说蒋先生要歇歇。照唐生智那种气势凶凶,我们两面受敌不了,蒋先生暂且歇一歇也好。</p><p class="ql-block">于是,南京完全落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军事将领的控制之中。李宗仁等立即致电武汉,请中央迁宁,并停止东征。</p><p class="ql-block">此时,冯玉祥也以宁汉双方调停人自居,提议在他控制下的安庆召开宁汉和谈会议。</p><p class="ql-block">而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自知无能为力,决定随蒋一同辞职。</p><p class="ql-block">蒋介石既已下野,宁汉对峙暂时以汉方的胜利告终。</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下野后,武汉方面自然是兴高采烈。8月17日,武汉中央召开会议,正式决定迁都南京。</p><p class="ql-block">汪精卫在会上表面高唱:“以后大家要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为依归。”并声言“今后不许有新军阀的产生。假使有人想在国民革命军之中做一个军阀,我们要以全力去铲除他”。</p><p class="ql-block">从汪氏的言论中不难读出他的得意之情。在当时的党和政府里,毫无疑问是以汪的地位为最尊,言外之意就是要以他为中心。</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下野后南京政府的军政大权落在了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手里。这时南京和武汉方面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唐生智停止了东进的步伐,使得南京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下的孙传芳。</p><p class="ql-block">孙传芳不愧是老军阀,眼光的确毒辣,8月初在徐州大败蒋介石,饮马长江边,与南京隔江相望。此刻南京国民政府产生内讧,蒋介石被迫辞职,南京政府群龙无首,孙传芳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对南京政府的致命一击,8月20日,安国军兵临长江,即将开始渡江进攻南京。</p><p class="ql-block">8 月 22 日,孙传芳军开始从浦口向南京方面发起炮击,进行威慑。如果孙传芳取胜,北伐部队可能被赶回广东下海喂鱼,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史上被称作龙潭战役。</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25日,孙传芳的军队在英国军舰的掩护下,在北岸建立了5个渡江点,在三天的时间里,将7万士兵投入南岸,11个师又6个混成旅倾巢而出,计划攻克南京,为了激励士气,孙传芳学习项羽背水一战,在士兵过江后,将所有运兵船开往北岸,意思很明显,如果不取胜,那就都跳进长江喂鱼吧。</p><p class="ql-block">上岸之后,孙传芳下令把南京所有通信线路全部切断,南京城内外的通信立马断绝,无法调动外围部队增援。</p><p class="ql-block">此时南京城中只有桂系两个军把守,形势岌岌可危,前面说过,桂系此时有三个军,另外一个军此时在苏杭沪一带,就是那个参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部队,远水解不了近渴。</p> <p class="ql-block">白崇禧8月25日从上海返回南京的路上,得知孙军已经渡江,正在猛攻南京外围阵地,于是在无锡下车,就地建立指挥所,准备指挥南京保卫战,此时能够调动的只有黄埔系的军队了,黄埔系的老大是蒋介石,压根就不会听从白崇禧指挥,何况蒋介石刚刚被白崇禧赶走,场面显得异常尴尬。</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枭雄,蒋介石此时还是分得清轻重的,如果不支持白崇禧,一旦南京失守,后果绝对不堪设想,他选择了支持白崇禧,让黄埔系在尽量保存实力的情况下,听从白崇禧指挥。</p><p class="ql-block">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共同的强敌面前,桂军和中央军基本做到了相互配合,和背水一战的孙军展开了血肉横飞的厮杀。</p><p class="ql-block">白崇禧和孙传芳都亲临前线指挥,双方都派出督战队,后退者杀无赦。双方激战一个礼拜,两军炮火不断洗刷阵地,坑洼的大地血肉淋漓,炮火几乎摧毁了龙潭,龙潭似乎化为了人间炼狱。</p><p class="ql-block">8月31日晚,安国军渐渐败退,遂决定北撤,退向江边。</p><p class="ql-block">9月1日,败军准备渡回江北,却发现,由于己方船只北撤,长江江面上已被国民党的海军控制,渡船无法南下。</p><p class="ql-block">到9月2日,仅有孙传芳等高级将领,还有少数部队渡回江北,其余大部均缴械投降。</p><p class="ql-block">这场龙潭大战,是北伐战争期间,烈度最大、最惨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原本是华东五省联军统帅的孙传芳嫡系精锐尽失,拼凑而来的不到十万人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如今只能单枪匹马投奔逃亡北方,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苟延残喘,孙传芳原先的地盘也被南下驻防的奉军占据,直系军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此战桂系伤亡1万多人,中央军也损失惨重,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就阵亡500多人,这可全是军官。</p><p class="ql-block">白崇禧的指挥能力在这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孙传芳偷袭成功,占得先机的情况下,白崇禧镇定自若,指挥各路部队反败为胜,的确称得上“小诸葛”的称号,谭延闿专门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他“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p><p class="ql-block">这次战斗是北伐进行过程中,军阀反扑最凶的一次,至此以后,北洋军阀再也没有组织起过像样的反扑。</p><p class="ql-block">9月9日,武汉政府迁往南京,武汉和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合并,史称“宁汉合流”。</p><p class="ql-block">汪精卫等一到南京,就准备召开四中全会解决党内的纠纷。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并没有打算将权力拱手让给手无缚鸡之力的汪精卫。</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国民党,除宁汉两方外,还有一个西山会议派在上海成立的中央党部。自蒋介石“清党”后,南京中央为了增强其同武汉对抗的号召力,首先恢复了因反共而被开除党籍的林森、张继等18名西山会议派成员的党籍。</p><p class="ql-block">现在宁、汉、沪三方都一致反共了,既然要实现党内团结,蒋下野后掌握南京实权的桂系自知难以压制汪精卫,便提议将西山会议派也包括在内。</p> <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汪精卫原来的设想。首先是宁方的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蔡元培等人对3月在武汉召开的三中全会提出质疑,西山会议派更是否认三中全会的合法性。而汪的权力正是在三中全会上得到的,否认三中全会即是否认汪所代表的“党权”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9月11-13日,宁、沪、汉三方主要负责人在上海伍朝枢寓所举行正式谈话会。</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谈话会,汪精卫提议请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赴南京参加四中全会,他们一致拒绝。汪问其缘故,他们说他们根本不承认武汉三月间的三中全会,故不参加没有根据的四中全会。汪精卫说如果不同意三中全会的决议,尽可于四中全会中提出修改,他们仍不同意,且根本不愿讨论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汪乃转问李宗仁:在九江时你是支持在南京召开四中全会的,现在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李答:大家都不赞成,我有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谈话会达成如下决议:由宁、沪、汉三个中央党部共推32人组织中央特别委员会,统一党务,行使中央职权,并负责筹备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决定:</p><p class="ql-block">今后所有决议,“不采用表决手续,以全体一致为原则,避免多数压制少数之嫌疑。”随后三方推定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32人为特别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这个决议完全否定了汪所提出的以四中全会解决党内纠纷的主张,作为国民党党政一把手的汪精卫也仅仅有一票,汪实在无法接受。同时,汪精卫备受宁、沪两方元老的冷遇和指责,胡汉民更因汪的反复无常,拒绝与其相见。</p><p class="ql-block">9月13日,汪精卫通电下野。12月16日,汪精卫发表引退政界的声明,和陈璧君一起前往法国。</p><p class="ql-block">9月16日,特别委员会在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出席委员25人。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人均未出席。</p><p class="ql-block">17日,“特委会”选举了新一届的国民政府和军委会委员,五个常委是汪精卫、胡汉民、李烈钧、谭延闿和蔡元培,国民政府日常工作主要由李烈钧、谭延闿和蔡元培三人主持和负责,军委会的工作主要由李烈钧负责,主要是协调各方和准备继续北伐的军事工作。</p><p class="ql-block">特别委员会的成立,表面上结束了国民党内自孙中山逝世后引发的分裂状态,使宁、汉、沪三个中央党部合为一个新的中央机构,藉此消除各方歧见。但党内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p><p class="ql-block">携龙潭大胜之威,桂系堂而皇之当起了国民党的大哥。在新成立的特委会里面,武汉北伐军总司唐生智被安排了一个军委委员的职位,和之前的总司令职位相差太远,唐生智表示不服。</p><p class="ql-block">桂系就等着收拾唐呢。李、白说,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不服就干!</p> <p class="ql-block">10月20日,唐生智与桂军开战。</p><p class="ql-block">但唐生智马上就处于不利局面了。由于桂系早有准备,在蒋介石一下台就开始琢磨唐生智了,李宗仁玩起了离间计,成功策反谭延闿和程潜,与江西朱培德,鄂西鲁涤平都联系上了,最后居然和唐生智的部下何健(就是杀害杨开慧的那个何健)、张国威都给策反了。</p><p class="ql-block">河南冯玉祥在收到桂系的好处费后,也派兵逼近鄂豫边境,威胁唐生智。桂系还和另外一伙粤军李济深勾搭上了,两广军队合起伙来开始进攻湖南,这可是唐生智的老窝。</p><p class="ql-block">鄂西的鲁涤平和川东的杨森合起伙来开始向武汉进军,连贵州的小军阀也开始对湖南跃跃欲试,说好的桂系单挑汉方,变成了唐生智四面受敌。</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唐生智面对四面受敌的桂系为首的围攻,竟然丝毫不惧,开始收缩集合部队,准备以武昌为中心,和李宗仁的西征军决一死战。李宗仁的部队应约而至,同时来的还有鲁涤平和杨森,程潜和朱培德也围过来了。</p><p class="ql-block">但唐生智此时虽然看上去兵强马壮,实际下面的官兵已经心活了,尤其是被收编不久的那些部队,更加不愿意卖命了,当武汉四面被围的时候,唐生智已经不大能指挥的动部队了,大家都在等着投降被收编,然后继续拿军饷,跟着谁不重要了。</p><p class="ql-block">唐生智也是聪明人,到这时明白事情已经无可挽回,1927年11月12日,宣布下野去日本了,军队放弃抵抗,撤回湖南。</p><p class="ql-block">虽然唐生智走了,但是唐生智的军队共有12万人,这可是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桂系垂涎三尺,如果能顺利吞并,桂系的力量将会产生飞跃。蒋介石也看到这点了,双方都开始拉拢唐生智旧部。</p><p class="ql-block">蒋介石虽然下野了,但腰包显然比桂系要鼓,开出的条件比桂系要优厚的多,唐生智旧部果断拒绝桂系改编,既然不能好好说话,那就只能动手了。</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白崇禧担任总指挥,兵分三路进攻湖南,很快唐生智旧部就举起白旗投降,表示接受改编,服从桂系领导。</p><p class="ql-block">桂系将唐生智旧部改编成4个军,其中三个军跟随桂系继续北伐,这三个军的总指挥叫李品仙,李品仙从此成为桂系干将,另一个军留在湖南,这个军的军长叫何健,何健从此成为盘踞湖南的新军阀。</p><p class="ql-block">桂系收编唐生智旧部成功后,实力大增,在1928年继续北伐,打到山海关,把奉军赶回关外老巢,达到辉煌的顶峰,成为国军内部仅次于蒋介石的军事山头。</p><p class="ql-block">李宗仁、白崇禧虽然掌握了党政大权,但经过连番征战,部队遭到了极大的损失,血战孙传芳,伤亡近8千精锐;西征唐生智,主力3个军从此深陷两湖,再也无力兼顾东南。</p><p class="ql-block">何应钦掌握的中央军虽然得到了扩充,但新上任的军长顾祝同、刘峙等人都是蒋介石的铁杆亲信,在他们的再三坚持甚至武力胁迫下,何应钦发表通电请蒋介石重新出山。</p><p class="ql-block">11月17日,与汪精卫有密切联系的张发奎、黄琪翔等人,发动政变,占领广州,瓦解李济深对粤统治,驱逐桂系在粤势力。</p><p class="ql-block">在12月10日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上,汪精卫等11名粤方中委提出请蒋继续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议案,获得通过。</p><p class="ql-block">下野后的蒋介石在干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下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了日本。</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日本政界人士普遍支持蒋介石,首相田中义一、陆军大臣向川义则等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不仅和蒋介石进行了密谈,还同意为蒋介石提供政治和经济援助。</p> <p class="ql-block">搞定了日本政界,蒋介石又去拜访了一位旅居日本的国中年贵妇——倪桂珍。</p><p class="ql-block">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她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没人陌生了吧。</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为什么去拜访了倪桂珍老太太,是为了让老太太同意他迎娶宋美龄。</p><p class="ql-block">蒋介石的婚姻实在是太乱了。</p><p class="ql-block">介石年轻的时候非常好色,看见美女就心动,干过很多荒唐事,不过真的不能怪他,主要他跟了个大哥陈其美,那是个不拘一格的人物,最喜欢在妓院里面谈关于革命的事情,虽然够隐蔽,但去的多了,难免潜移默化的受到一些影响。</p><p class="ql-block">1922年在上海,蒋介石宋美龄初次相遇的时候,并未产生任何爱的火花,不是宋美龄魅力不够大,而是当时蒋介石正处于热恋中,沉浸在爱河中的他,压根就没有产生当豪门女婿的想法,当然,宋美龄更加不可能对蒋介石产生任何想法,在宋美龄看来,蒋介石是一个已经有了三个女人的有妇之夫,压根就不考虑范围内,1927年10月9日,宋美龄接受日本记者采访,询问两人初次见面的印象,宋的回答就能说明一切“此乃五年前事,当时余未注意之”。</p><p class="ql-block">蒋介石的三个女人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小的时候非常顽劣,母亲觉得男人结婚了就会稳重,在1901年,蒋介石才15岁的时候,给他安排了这么一桩婚事,妻子叫毛福梅,比蒋介石大五岁,蒋介石非常执拗,从来不认可这门婚事,拒绝和老婆同房,结婚将近10年后,母亲强迫二人同房,1910年的时候,蒋经国出生,真的挺不容易的。</p><p class="ql-block">由于是包办婚姻,毛的文化水平又比较低,不懂一些大道理,两人关系一直处的不太好,后来蒋介石又留学日本,见过大世面,决定投身革命的伟大事业后,两人更加没有共同语言,到了1921年,蒋介石已经不愿意和毛氏同床共枕,一度发生冲突打了起来,甚至发展到了看到毛氏的人影或者听到毛氏的声音都头疼的地步,感情彻底破裂,蒋介石强烈要求离婚,但毛氏和蒋介石母亲的关系很好,老人坚决不许两人离婚,让蒋介石脑袋都大了,第一次斥责母亲“老悖”,蒋介石内心非常传统,是一个大孝子,居然说出这种话来,显然已经是忍无可忍了。</p><p class="ql-block">在蒋介石老家的亲戚们看来,毛氏贤良淑德,在蒋介石外出的这些年,毛氏照顾老人,抚育蒋经国,善待亲友乡邻,不但没有过错,还是一个难得的好媳妇,对蒋介石离婚的要求感到莫名其妙,都不太支持他,把蒋介石气的在家里大吵大闹,长辈们看蒋介石如此生气,只能口头上同意两人离婚,离婚不离家。</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一直记得这件事情,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被桂系和汪精卫联合赶下台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回老家溪口补办了离婚协议书。</p><p class="ql-block">前面说过,蒋介石自从跟了大哥陈其美之后,在上海闹革命的时候,经常在妓院里面谈事情,就这么认识了第二个女人姚冶诚,姚出身贫寒,第一次嫁给个卖苦力的男人,很快就离婚,干脆在妓院里面讨生活,然后蒋姚两人在妓院偶遇,彼此产生感情,1912年的时候,两人住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和所有的男女一样,开始两人浓情蜜意,时间长了后,各种矛盾就出来了,姚也没什么文化,性格泼辣,不懂得照顾人,1920年5月的时候,蒋介石得了伤寒,姚居然熟视无睹,压根没有安慰和照顾蒋介石的举动,把蒋介石脑袋都气炸了,从两人同居的房子搬到旅馆,一个人孤零零躺在床上忍受病痛折磨,无比凄凉,好友戴季陶看不下去了,安排蒋介石入院治疗,等蒋介石住院3天后,姚冶诚才过来探望蒋介石,蒋介石愤怒之极,让姚立马滚蛋,再也不想看到她了。至此,两人关系基本破裂。</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女人离开男人基本就是死路一条,在第二年,也就是1921年的时候,蒋介石和青春少女陈洁如热恋,为了讨美人欢心,蒋介石将姚冶诚送回浙江老家,和毛福梅住在一起,共同照顾蒋经国和蒋纬国,姚虽然不怎么会照顾蒋介石,但特别喜欢蒋经国,视同亲生,母子感情非常深厚,这种感情伴随两人终身。</p><p class="ql-block">蒋经国一直不喜欢宋美龄,觉得宋美龄插足,才导致两位母亲的不幸,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让蒋介石头疼不已,在蒋介石生前,蒋经国表演的还是比较到位的,等蒋介石去世,他再也掩饰不住对宋美龄的厌恶,宋美龄无计可施,只好孤身前往美国,从此很少回台湾了。</p><p class="ql-block">让宋美龄困惑的不仅仅是蒋经国,还有关于蒋纬国身世的传言,蒋介石戴季陶与日本人混乱的关系,让宋美龄感觉蒋介石私生活太混乱,一度影响到蒋宋两人的关系,蒋纬国真正的身世是怎么样的呢?</p><p class="ql-block">原来与戴季陶有关,戴季陶年少在日本留学期间,戴季陶惹下不少风流债,其中一个日本护士叫重松金子,两人好了,戴季陶拍拍屁股走了,重松金子却怀上了他的孩子,并在1916年10月6日生了下来,那个时期,日本把所有资源拿来发展工业和军力,老百姓生活是很凄凉的,重松金子一个人养不活孩子,只得远渡重洋,带着孩子到中国找孩子父亲,时间是1920年,此时戴季陶已经结婚,老婆非常泼辣,如果让老婆得知重松金子的事情,后果不堪设想,干脆就让好兄弟蒋介石出面,认了这个孩子,把重松金子打发回日本,蒋介石让姚冶诚带着蒋纬国回老家。</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和姚冶诚闹翻后,苦闷寂寞,经常到张静江家串门,商量股票交易的事情,就在张静江家里,蒋介石遇到了陈洁如。</p><p class="ql-block">陈洁如此时还不到15岁,在爱国女学读书,是一个学校的小女生,因为和张静江续弦的夫人朱逸民是闺蜜,关系很好,经常在张静江家里玩,因为年龄和张静江的几个女儿比较接近,关系也都处的非常好。</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陈洁如,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女学生,一个是饱经沧桑的浪子青年,女学生爱上了青年的忧郁,想用自己的温柔去抚平对方心灵的忧伤,青年喜欢女学生的纯洁,在一起就会忘记红尘俗世的种种烦恼,男女之间,一旦产生吸引,就会产生强大的万有引力,任何事务都无法阻挡。</p><p class="ql-block">1921年12月5日,两人在上海一家旅馆同居,正式开始二人世界生活。</p><p class="ql-block">同居后的情哥哥和情妹妹,两人如胶似漆,关系非常融洽,蒋介石对陈洁如的称呼都是“潞妹”,可见的确情深意浓,这一段时间,陈洁如深爱着蒋介石,让蒋介石初次品尝爱情的甜蜜。</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逝,潞妹也渐渐长大,开始明白一些为人的道理,再也没有之前的纯洁无暇,无法容忍姚冶诚,经常为此和蒋介石闹别扭,让蒋介石又爱又恨,此时蒋介石依然爱着陈洁如,但也恨她不明事理。蒋介石的日记就能表明这一心理“终不放心洁如在沪,恨之又爱之也,怜之又痛之也”。</p> <p class="ql-block">1926年6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广州第二次见面,所谓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得扔,小家碧玉压根无法和大家闺秀比,宋的知性优雅落落大方,让蒋介石对陈洁如的不满瞬间升级,表示陈“治家无方,毫无教育”,建议她“读书治家”,此时两人分手已成定局。</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蒋介石的三个女人,再来看宋美龄。</p><p class="ql-block">1917年,宋美龄从美国回来时,姐夫孙中山准备把她介绍给谭延闿,谭延闿比宋美龄大17岁,但宋美龄居然表示同意,宋美龄的老母亲也表示同意,宋家都赞同两人的婚事,可是谭延闿在民国又是个奇葩,不同意这门婚事。谭延闿还把蒋介石介绍给宋美龄,当起了两人的媒人。</p><p class="ql-block">宋家从上到下几乎全部反对!</p><p class="ql-block">宋庆龄首先反对,蒋介石是孙中山小弟的小弟,靠着投机火箭上升,宋庆龄知道蒋介石是什么德行,一直都看不上他,更加不愿意和蒋介石当亲戚;宋家老太太也反对,老太太知道蒋介石的出身低微,没什么太高的修养,在听说蒋介石的风流往事和还有三个女人后,当场拒绝;弟弟宋子文更是反对,当时宋子文和汪精卫是一伙的,政治上正在唱对台戏,对蒋介石恨的咬牙切齿,怎么可能答应?何况宋子文的好兄弟刘纪文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和宋美龄郎情妾意,才子配佳人,在宋子文心中,刘纪文和宋美龄才是一对。</p><p class="ql-block">宋家上下几乎没人看的上蒋介石。</p><p class="ql-block">美人如玉,就是无法接近,何况这个美人不但有才,她的家族更是有财,这些都是蒋介石急需的,看得到却得不到,心急如焚,眼看好事要黄。</p><p class="ql-block">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虽然宋家几乎都不看好蒋介石,但意外出现了,大姐宋霭龄却十分欣赏蒋介石,她认为蒋介石前途不可限量,并且大姐非常懂得男女之情,重点在于宋美龄,只要宋美龄同意,其他人即使再反对,也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大姐没事就找三妹唠嗑,经常说蒋介石的好处,再优秀的女人,耳根子都软,时间长了,宋美龄慢慢开始对蒋介石有了好感。</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也没有闲着,宋老太太反对二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蒋介石不是基督教徒,宋家上下都是基督教徒,老太太觉得信仰不同,结啥婚?脑袋昏还差不多。</p><p class="ql-block">有鉴于此,蒋介石买了本圣经开始研读起来,做足功课,万一和老太太聊起来,也可以飙几句圣经应下景,讨老太太欢心。</p><p class="ql-block">至于未来的小舅子宋子文,油盐不进,蒋介石动用了黑社会兄弟伙的势力,给宋子文上眼药水,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撬松了宋子文的嘴巴,让他不再反对。</p><p class="ql-block">1926年,两人的事情开始取得重要进展,7月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美龄将回沪,心甚依依”,足以说明蒋宋二人开始产生了好感。时间进入1927年之后,两人感情开始急剧升温,3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载“今日思念美妹不已”,哥和妹的称呼都出来了,说明关系非同一般了。</p> <p class="ql-block">随后几个月,直到蒋介石下野之前,蒋介石不是给“美妹”写信就是发电报,一旦到上海出差,办完正事马上就和宋美龄约会,眼瞅着好事将近。</p><p class="ql-block">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是华侨首富,长期支持孙中山革命,在国内和党内享受崇高声誉,大姐宋霭龄嫁给孔祥熙,二姐宋庆龄嫁给孙中山,无论财富还是社会地位,无比尊崇;如果能成为宋家女婿,蒋介石才会成为江浙资本真正的自己人,得到江浙资本的支持,天下谁人能敌?</p><p class="ql-block">和宋美龄相比,蒋介石原来的三房妻妾,简直上不了台面,堪称云泥之别,连陈洁如自己都认识到,蒋介石今时不同往日,需要一个“像样的女人”,才能配的上他的身份。</p><p class="ql-block">为了迎娶宋美龄,蒋介石必须和前三个女人隔断一切联系,于是就有了蒋介石和毛氏离婚,安排姚冶诚回老家和毛氏共同照顾两个儿子,遣送陈洁如赴美读书。</p><p class="ql-block">一切障碍消除之后,蒋介石开始全身心筹备和宋美龄的婚事。</p><p class="ql-block">由于蒋介石年少风流,国民党内部对他的私生活风言风语,蒋介石生怕这些传言传到宋家人的耳朵里,坏了他的大事,赶紧在《申报》上刊登启示,表示自己现在绝对清白,原文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在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专此奉复。</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26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订婚,得偿所愿,蒋介石非常兴奋“晚与三弟谈往事,人生之乐,以订婚时为最也”。此处三弟指宋美龄,称呼由妹改为弟了,可见兴奋至极。</p><p class="ql-block">9月28日,蒋介石下野后东渡日本,拜见在日本神户有马温泉养身的宋家老太太倪桂珍,老太太最终也同意了两人的婚事,宋子文此时也到了日本,蒋宋二人上半年还在剑拔弩张,现在却成为一家人,欢快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不由让人感慨,人生如戏!</p><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戈登路大华饭店举办了一场世纪婚礼,上海头面人物全部到场,老对手汪精卫也到了,宾客共有1300多人,证婚人有:蔡元培、谭延闿、王正廷、何香凝、李德全,邵力子是司仪。值得一提的是,宋庆龄当时在莫斯科,不想也没能参加两人的婚礼。上海的各个列强国家的重要人物都参加了婚礼。这场婚礼甚至被戏称为“中美联姻”。</p><p class="ql-block">蒋介石这一次下野,搞定了日本、美国、财源,还抱得美人归。</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下野不到半年的蒋介石正式宣布复出。复出后第一时间,蒋介石把汪精卫两口子、孙科等人,全都赶出国去,自己独掌大权。</p><p class="ql-block">再次复出的蒋介石掌握了比下野前更大的权力,出于报复,他很快就夺去了何应钦的兵权,至于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蒋介石开始暗中布局,磨刀霍霍,等待时机。一年以后,蒋桂战争爆发,桂系不敌蒋介石,实力大幅削弱,但桂系作为国民党内仅次于蒋系的势力,一直跟蒋介石争斗到败退台湾之前。</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