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毁了千年古建伯虞庙被人骂“不得好死”

太行一剑

在山西省襄汾县的伯社村,有一座四千多年前的古墓,埋葬着一位尧舜时期的大圣人,他就是协助大禹治水,发明了凿井技术,驯养鸟兽,教民种植水稻,现代赵、黄、廉、赢等十四姓的祖先,他的名字叫伯益。<div><br></div> 2022年7月10日上午,我和襄汾县实验高中的尚会强老师,原襄汾县粮食局退休职工刘进群,三人一行,刘进群开车,去柴庄实地考察发生在北魏时期的柴壁之战的古战场,回来的时候路过柏虞村,我们决定去拜谒伯益古墓,探寻一下原《太平县志》上记载的八景之一“仙游古柏”。<br> 这是在柴庄村的文化广场上,我们从汾河谷底上来,一位老头坐在广场边的电线杆上乘凉,呼吸着河岸上的新鲜空气。我上前打了一个招呼,问道:“老先生,您今年多大岁数了?”老头说:“你看我多大了。”我说:“有七十几吧。”老头说:“我82了。”我说:“比我大十三岁,看不出像八十多的人。”老头很高兴。我问柴庄村有古城墙古建筑吗?老头说还有保留的。老头指指北边说:“伯虞村有古柏树,那么粗,都被锯了。”我问啥时候砍的?老头说七几年。我问砍了干啥用?做了生产队的养牲口的牛槽吗?老头说:“咦,不是,做了那活。”“哦,做了棺材”老人可能有点忌讳,不愿意说出棺材两个字,当地人习俗,装死人的棺木柏木为上品,一般人用不起柏木,最少也要在叫做回头的地方装两块柏木板。我说:“卖了钱给村民分了还是干了啥?”老头骂道:“树很粗,锯的时候,没有那么长的锯,就把几把锯连接起来。作孽。” 老头说的柏树,就是位于柏虞村西的“仙游观”内的唐代古柏,为太平县的八景之一,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理事田超敏老师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仙游观始建于唐代,日本人侵占汾城后,这座千年古观被毁。现在仅残留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保留在一村民院子里。<div> 离开柴庄我们来到了伯虞村,在伯虞村北路口,立有一尊伯虞像, 手持签筒,路边的墙壁上有伯虞的功绩介绍。此时有一位开着三轮车的农民从村内出来了,我摆了一下手,农民把车停了下,车上装的是一车羊粪,发出一股羊粪的骚味,不用说就知道他是往地里送肥。</div> 我说:“老乡,问个路,伯益墓在哪里呢?”<br> 老农民看上去有六十多岁的样子(逢人减岁,遇货添钱。我常常看老农民都比实际年龄小十来岁)。<br> 未曾回答我的问题,老乡先骂了起来:“为了自己想在公社里当头,都给拆了。不得好死!”<div> 我听的一头雾水,没听懂这位老乡在骂谁。老乡给我们指了一下说是伯益墓在前边北社村</div><div>(下图是一张拍摄于1972年的照片,来源于田超敏老师美篇)</div> 到了伯社村,我们说进村问问,刘进群把车开进村内,在村中十字路口有十几个村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停下车,我们下车走到村民面前,我对着一位年龄看上去比较大的老头问道:“伯益墓在哪里呢?”<div> 老头摆摆手,口里呜呜丫丫说不出来,指着旁边的人,示意让我问他们。</div><div> 一位大妈看上去年龄大一点,我问她:“伯益墓在什么地方?”</div><div> 大妈说:“啥也没有了,就剩下一个土堆。”</div><div> 我说:“我们就是要看土堆。”</div><div> 我继续问:“你知道是哪一年拆毁的吗?”</div><div> 大妈说:“我不知道。”</div><div> 我说:“你是嫁到这个村的吧,以前的事你不知道,你今年多大了?”</div><div> 大妈说六十九了,我说你是二十岁结的婚吧,一九七四年嫁到伯社村的吧?她说是的。我说怪不得你不知道啥时候毁掉的。</div><div> 这位大妈给我们说,顺着村中的这条巷向北,出了村向西,在沟沿上。</div> 到了伯社村北,果然有一条向西的路,进群把车拐了过去,一段土城墙,有两株古槐树。觉得路走的不对,停下问问村民。<div> 下了车,我往回走,巷口路东有一个门楼,一男一女坐在门楼下。我指着土城墙南边的房子问那个男的,“这房子的后墙上为啥写了一个拆字?这里又不是城里搞开发。”</div><div> 男的说:“那一段墙是危墙。”</div><div> 我说:“这两株槐树有个年代了吧?”</div><div> 男的说:“原来比这个还粗,这是砍了后又发出来的。”</div><div> “伯益墓在哪里呢?”</div><div> 听我问伯益墓,男子激动起来,滔滔不绝地说:“拆了,都给拆完了,多好的一座庙,我小时候进去看过。我今年六十六了,大队的书记给拆的,他到公社机械厂当头”</div><div> “公社机械厂,你们知道吧,就在坡底下路南,坡底下公社机械厂就是用拆了伯益庙的木料砖瓦建的。”</div> “你们要去看伯益墓,现在还有一块石碑。我给你们带路。”<div> 这位男子真是热心人,高高的个子,灰白的头发,一张长脸上的皱纹刻写着诚实与善良。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柴有真。我说好的,上车,你给我们引路。</div><div> 进群把车从巷里掉回头,沿村口铺的油路继续向北,到了油路向东拐的时候,按男子指引,离开油路,沟沿边有一条土路,这就是通往伯益墓的路。</div><div> 柴有真指着路南的深沟介绍说,这里以前有一个过厅,你们看就在那个台台上,这里是一口水井,男子指着一丛树木说。</div><div> 前边的土路越来越不好走,下了车,我已经看到了伯益墓地的两个高大的土堆。墓地前的土地是农民种的一种叫远志的药材,地边一条小路,车辙碾压的痕迹,路中间有长长的两条梭梭草,显示了这条小路的古老与苍凉。不由的想起元代大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div> 来到伯益墓前,一座外用青砖石灰砌的碑楼,碑楼的顶部青砖已经坍塌,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伯益墓”三个大字,尚会强老师辨认墓碑上的文字,和光绪版《太平县志》上记载的文字相对照。确认墓碑上的三个字是明崇祯四年,太平县令湖北黄冈人魏公韩所书。<div> 墓碑后面,封土之上,有一个深深的盗洞,不知何年何月哪一伙盗墓贼遗留的工程,从盗洞中可以看到封土中有破碎的瓦砾。有真说,这盗洞周围有好几个。我给他们三个说:“这盗墓贼也是愚蠢,伯益是四千多年前的古人,使用的工具是木耒和瓦器,连青铜器也还没发明,他的墓陪葬品最多是几具猪狗的骨头”</div><div> 伯益墓的东边有一高台,杂草树木长其上,破碎的瓦砾石块显示这里曾经是伯益祠的大殿。柴有真说前边是一个戏台,大殿内塑有泥像,进门左右各站一人,有一丈多高,一人举手叉腰,怒目圆睁,一人手过头顶握着自己的头发向上拔。柴有真站在大殿的遗址前给我们介绍,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塑像的状态,叉腰、握发,十分形象。我连忙用手机录下视频,可惜垣上风吹的呼呼,风声压住了老柴说话的声音。</div><div><br><div> (尚会强老师辨认古碑上的文字) </div></div> 《太平县志》上有魏公韩写的“ 虞官伯益庙碑记”。<br> 读原文如下:<br> 有虞臣伯益之墓,土人不知而犁锄将及焉,县官之过也。今查邱垄竣绝上,有无粮地百四十余亩,就其近墓与祠者,筑墙数百堵为卫。重葺正宇,新增享殿一,乐亭一,门二,旁植以松桧,墙外闲地,听守祠人菽麦,以为岁献之资,亦以永兹绪焉耳。呜呼!圣人之泽,功在天下,万世一抷之土,若灭,若没,诚痛乎有余悲也。况生若地,居若里,族党世袭,犹可彷而佛之者乎?后之君子,应有同心兴起者。<div> 清乾隆年间,1788年,太平县令徐希高重修伯益庙并请同乡冯敏昌撰写了重修碑文。</div><div> 古人有诗文赞美伯益庙:</div><div> 曲岭登几重,益陵岿然立。</div><div> 胜地见荒凉,野草杂荆棘。</div><div> 环陵巨壑侵,中田百四十。</div><div> 殿宇正堂皇,近在陵之侧。</div><div> 摄衣麦中行,修筑一径入。</div><div> 兹陵汾水环,崔巍吾太邑。</div><div> 乡邦依圣人,千秋壮颜色。<br><div> (盗墓贼挖的盗洞)</div></div> 我查看伯益墓周边的地形,正如古诗中描写的那样,西边悬崖下是汾河河谷,北面南面皆是深深的沟壑,唯有东南一角有一条数米宽的路与外面的平地连接,若把这条路截断,伯益庙便是处在一座汾河岸边的孤岛上。<div> 古老的太平县原文化中心在河西,文人墨客在朝圣的途中,从太平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跨过南贾沟,登上贾山,从南贾到下鲁,渡过汾河,在深达300米的汾河谷底仰望河东悬崖上的伯益庙,红墙碧瓦,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其景观是何等壮丽。沿山坡小径曲折上行,半山坡建有过厅,爬坡走累了,坐在亭子下歇歇脚。从井里打上一桶清凉的泉水,或饮用,或洗手洗脸做好朝圣的准备。</div><div> (伯益庙遗址)</div> 可惜啊可惜!这一切美好的景色都不存在了。被疯狂砸碎的瓦砾散落在曾经的香火圣地,昔日的殿堂被开辟成了农田,农民种植的药材在风中艰难地摇曳,由于天旱少雨已经多半枯萎。<div> “这要是保留到现在看有多美好呀!”我说:“搞旅游开发,寻根问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你们伯社村的人都有干的了。”</div><div> “可不是吗。”柴有真继续说:“我还记得原来那瓦都是碧绿的。有一块石碑被他卖了,卖了两千五,一块在他家院子里。”</div><div> “什么石碑?”我知道柴有真说的他是指带头拆毁伯益庙的人,后来到了城关公社机械厂当了厂长。</div><div> “不是石碑。”尚会强老师说。“他说的是石龟。”</div><div> 原来河东城关片的话我有点听不懂,请人到家里说是回故厦,树叫做吃。石龟我听成了石碑,以前的古庙里,立的石碑的底座都雕刻成一个龟的形状,乌龟驮碑。</div><div> 看来这位带头拆庙的大哥也知道石龟是文物,能卖钱。我很好奇,那么沉的两块石头,他怎么拉到他家院子里的呢?</div><div> 卖乌龟的时候,忘记了当年在伯益庙门前振臂高呼“砸烂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了吗?</div><div> (伯益庙大殿遗址还保留一个土台子)</div> 走出伯益庙遗址,遇到一位放羊的老汉,路边有一个水坑,他的羊在那里饮水。<div> 放羊的老汉说:“这庙被拆我们都记得,反正不得好死,已经死了,死前受了多少罪。”</div><div> 从柴庄到伯虞再到北社,一路上三个村子里的老人,不管是放羊的还是往田间送肥的老农,都在骂那个拆庙伐树的人,都在为伯益庙的拆毁惋惜,一代代人守护流传下来的千年文物,被一个无知的文盲毁灭,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丑陋的恶行将在村民的口中一代代传下去。</div><div> 我想,这伯益墓是现成的文物,地方领导能像明清时期的县令一样,发动有投资眼光的人筹集资金重修伯益古庙,和陶寺丁村三点一线连为一体搞旅游开发,将会带动襄汾的经济发展。</div><div> 特为此而呼吁。</div> 尚会强老师在细细观看 满地都是砖头瓦片,种植的药材已死,只有蒿草在野蛮地生长,这地不知道咋种的。 看视频老柴在给我们讲伯益庙,汾河垣上的风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