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画大师张亚美世界民间非遗文化传承遗产艺术画家杜彦彪报道CCTV传承人央视华夏杜聪豪制作视频采编导演

华夏名人专访

中国皮画大师张亚美 <p class="ql-block">作品获《2004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5年河南省第五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012年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大师)》光荣称号; 获得《2013年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银奖; 同时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管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采编:杜彦彪 杜聪豪 报道</p> <p class="ql-block">焦点新闻</p><p class="ql-block">皮画大师张亚美,女,国家高级美术师,现年80岁。生于1942年3月,籍贯河南省漯河市。本人1958年至1992年分别在河南省房建公司、市建三公司,后到塑料五厂上班。1992年退休。本人自幼酷爱皮画,更加专注皮画艺术,12岁时跟随师父学艺,在其时间内刻苦勤奋学习,专研皮画艺术。</p><p class="ql-block">初见 张亚美 大师,衣着质朴,面带笑意。张老师的家,在一个安静的小院,隐隐还能听到学校的上课铃声。打开张老师的家门,满墙的画,从苍翠的竹子到雍容的牡丹再到刚劲的梅花,传统中国画作的元素,在张老师家都能见到。在临窗的位置,就是张老师的创作台,简陋的台面、繁杂的色彩、零碎的皮子……张老师绝大多数画作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小台子上创作出来的,阳光透过窗撒在桌上,蕴含着别样的质感。</p><p class="ql-block">以皮为笔,丹青不渝</p><p class="ql-block">欣赏张老师作画,是一种享受。手腕翻转,浓墨点染,墨笔丹青,如行云流水绕素笺,寥寥几笔勾勒,似云锦。然细看,张老师手中的画笔却不是一支笔,而是一块其貌不扬的黑色皮子。</p><p class="ql-block">张亚美说, 皮画 皮画,最重要的就是这块皮子。少了这块皮子,就不能称为皮画。</p><p class="ql-block">皮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皮在木板、纸张上作画,集观赏性和 艺术 性于一身。这一项中原绝技起源于清朝,最初是用各种颜料为达官贵人家做一些墙面、棺材的装饰,后发展到民国时期,由于画笔过长、难以灵活变通,为了节约时间以及作画方便,画画的工具就从画笔变为了皮子,通过皮子配合油漆、颜料来作画。</p><p class="ql-block">那时,工匠们用虎皮作画,材质坚韧不失柔软,在河南民间有相当多皮画工匠,用简单的几块皮子,在墙面上、木板上画出栩栩如生、色彩鲜明、令人叹为观止的画作。用皮作画,苍劲有力、行云流水,功力深厚的画师平均十几分钟就可以画出一幅完美的画作。</p><p class="ql-block">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技艺濒临绝迹,到目前,皮画的正式 传承人 仅剩张亚美大师一人。</p><p class="ql-block">挥毫落纸,朝夕不倦</p><p class="ql-block">张亚美,皮画传承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画艺术传承人。生于1942年,现年80岁。</p><p class="ql-block">在1951年,张亚美就接触了皮画,但当时的皮画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只是一种民间手艺人的谋生手段。当时张老师的家境并不是很好,为了生活,她学过跳舞、塑料制作等,但是皮画是她一直坚持到现在都没有放弃过的一门手艺。“这不只是一个谋生活的手段,皮画就像我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张亚美说,当时,他们三个徒弟一起跟师父学习,但是由于皮画在市场上逐渐没落,难以维系家庭的正常开支,另外两个师兄弟就转行做其他事情了。整个中原地区,真正系统接受皮画学习的传承人就只剩了张亚美一个。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选择放弃,“当时就是白天做工,晚上就接着练,接着画。这玩意就我一个人会啊,我要是丢了,这项绝活就真的失传了。”</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皮画作为一种消遣的艺术品,根本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甚至在大多数人看来,画皮画就是一种“浪费”。然而张亚美老师却不这样认为,相反,她觉得不画才是一种浪费。</p><p class="ql-block">六十多年过去了,张老师一直在坚持,她在时间里绘画,在烟火气中传承着皮画。或许,她本可以墨守成规,不用如此辛苦,但实际上她从未停滞不前。作为民间艺术家,她始终保持着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与探索,在六十年的时间沉淀中,她的笔触愈发细腻,与现代观念进行了更好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张老师为建党一百周年创作的“花开富贵”</p><p class="ql-block">在她的纸上,竹子挺拔青翠、苍劲有力;牡丹或舒展大方、或随风飘动、或独占枝头、或双头并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就连小鸟的羽毛也充满了立体感和毛绒感。这样的一幅幅画现于世人眼前,他们都很难相信这是用一块皮</p><p class="ql-block">张亚美将这个谋生手段变为了一项终生的事业。</p><p class="ql-block">皮画传承,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张亚美作品获得过多项大奖:《2004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河南省第五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获得《2013年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银奖……奖杯、奖状凭证摆了满满一墙。</p><p class="ql-block">在2014年,皮画被列入第三批管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和政府机构也逐渐认识到皮画的传承意义,如何将皮画保护并传承下去就成了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为了传承,更为了发展,张亚美开始免费授课,上课的学生从8岁到50岁不等,“他们想学我就教,但是只要他们来了,他们就要好好画,好好学。”</p><p class="ql-block">▲张老师为学生准备的皮画的模板</p><p class="ql-block">她的学生共有17名,但是由于时间和学生个人工作学习安排的原因,上课时间大多在暑假期间。提起学生,张亚美老师脸上满是笑容,她说:“你们都不知道,我有个这么小的小徒弟,来了我这里就不愿意走。那天学会了画竹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他妈妈高兴坏了。”</p><p class="ql-block">能让小孩子每天兴高采烈的来上课的老师必定有独特的方法,要么是高超的技术,要么是温暖的话语,张亚美老师则两者兼备。张亚美老师奉行的是鼓励教育,“我鼓励他们,他们才更愿意学。如果从早上批评到晚上,谁还愿意来学。”</p><p class="ql-block">学生每画一笔,她都在旁边夸一夸,“这个竹竿好看”、“这个叶子多好看啊”、“对对对,就是这样画,你悟性真高”,她对学生展示出来的所有优点都进行了夸奖,但是如果学生出现问题,她也会直接点出:“你这叶子画的很好,但是如果再细一点就更好了,把这个角捏紧,就画细了”、“这个叶子画的很好,怎么花瓣就画不好了呢”……就连批评,也是温柔的,带着鼓励的。就因为这样,来上课的小孩子才愿意学,大人也认真学。</p><p class="ql-block">脾气一贯好的张老师也有件不能忍受的事,就是学生将皮乱扔。在张老师眼里,皮就是画笔,就是传承,是皮画里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皮画之所以叫皮画,就是因为手中这块皮,硬了不行,软了也不行。”</p><p class="ql-block">▲张老师作画所用的皮</p><p class="ql-block">张老师对皮的要求相当高,必须厚薄合适,软硬适中,因此为了给学生挑选好用的皮,张老师都是自己去化工厂挑选,然后自己进行加工打磨,根据画画的不同内容,将皮做成不同的形状,再交给自己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这块皮就是我的心血,不管怎样,这块皮不能丢,有的学生拿在手里一两天就丢了,我就特别心疼。”张老师说。</p><p class="ql-block">在教学的这些年,虽然有很多人选择了中途放弃,但是能留下耐心画画的人也不在少数,张老师也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价值,“我那些徒弟都有几个能出师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这门手艺失传了。”张老师面带笑容说。</p><p class="ql-block">有了张亚美老师的数十年坚持,才能让现在的我们见到皮画这种绝技。正如张老师所说,这块皮就是心血,它不只是一个作画工具,更是传承。那一山一水、一花一鸟都是由这块皮赋予了肌骨,皮在纸张上发出的呢喃浅唱成就了皮画的灵魂,以皮作笔,在纸上的肆意挥洒,那些花鸟鱼虫才能在画纸上延续生命,皮画艺术也就延绵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