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芭茅花开

心灵的麦田

<p class="ql-block">  持续高温,每天健步打卡,晨起,去寻找一夏的清凉,看着这远山近水,无论是否入了诗画,总之是入了我心,醉了我的眼,清凉了我一夏。这里是我的家乡,也许就是你的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  在乡村,芭茅几乎已经失去了踪迹。能看见它,往往是在某一个偏僻的转角,一个荒坡、一个凹坑里……那些芭茅静悄悄地生长着,没有了曾经的热烈,也没有了曾经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芭茅俗称五节芒,即芒草。它与我们熟悉的野草、蒿草等等是不一样的,它的个子一般都能达到二米左右;其三围,保守地估算,每一围也能达到五米左右;至于它茂密宽大的叶片,以及叶片那坚挺、棱角分明的线条等等都与别的草类有很大的不同;就算是草,芭茅也能将自己修饰成草中的伟丈夫。</p> <p class="ql-block">  芭茅的花儿,开在晨曦里,露水未干的身姿窈窕着;雾霭未散尽的晨光中闪现的淡淡黄色,似乎包裹被风吹拂的奶奶的白发。这开在水龙瀑布旁的一片芭茅花,已成了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芭茅是禾本科。是日常生活之中最常见的野外群生禾本科植物。其地下茎发达,能适应各种土壤。它是多年生常绿草本,芒节有白粉。叶互生,叶缘含有制造玻璃原料的硅质,会割伤皮肤且非常痛。</p> <p class="ql-block">  大型圆锥花序,长的30-50公分,小穗成对着生,但穗柄不等长,成熟时全穗呈淡黄色。它在山坡土、道路边、溪流旁及开阔地成群滋长,其地下茎发达,能适应各种土壤,地上部被铲除或火烧后,地下茎照样能长出新芽。</p> <p class="ql-block">  芭茅的花序轴有最大的用途,就是能扎扫帚,用它扫的地,既好扫又干净。每年老岳父总要送几把给我,他扎扫帚的神态及动作,让我记忆犹新:坐在木凳上,腿上摊着一大块布,捡起放在右手边地上的芭茅花序轴后,横着放在腿上,一根一根按一定的规则摆放好;最后一道工序是把过长的芭茅花序轴用刀削掉,剩余的用麻绳扎紧(扫帚的把儿)。等扎成功几把扫帚后,他就站起来伸展一下肢体,间或喝几茶水,或者站在大门口的场基边眺望远方;满怀喜悦之情和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芭茅看似除了能扎扫帚外,便一无是处。其实不尽然,芭茅的茎可入药,具有利水通淋、祛风除湿的功效,只是因其太过普遍,其药用价值反被忽略。</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穷人通常依靠芭茅花、芦花御寒。《二十四孝》中有“单衣顺母”的故事。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小时曾被后母虐待,后母用芦花给他缝制冬衣。一日,子骞驾车载着父亲与两个异母弟弟外出,因太冷冻得握不住缰绳,马车被赶到沟里。父亲大怒,用鞭抽打他,使得缝制在冬衣里的芦花露了出来,这才知道他被继母虐待的真相。父亲回家后欲要休妻,闵字骞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话劝服了父亲,也感动了后母,从此家庭和睦。</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一片芭茅,让我想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或许,诗人杜甫屋顶被大风卷走的茅,便是这漫山所见的芭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