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敦煌出发往东的旅游线路主要包括西晋墓、榆林窟和锁阳城三个景点,但锁阳城正在重建,没有开放,所以我们的东线之旅比西线轻松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出城不到二十分钟,四周已十分荒凉,砾石堆积的戈壁一直延伸到天际,目之尽头是寸草不生的鸣沙山。</p> <p class="ql-block"> 马师傅不知怎么拐了几下,我们开始看到凸起的坟包,后来坟包越来越多,密密麻麻都是,由近及远,遍布在整个戈壁。</p> <p class="ql-block"> 马师傅说这片墓地古已有之,一直都是敦煌人的埋骨之所。敦煌不兴火葬,直到现在都是土葬的,由于这片天然的荒漠不要钱,所以敦煌人死后就都埋到了这里。不过自从发现西晋墓后,政府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这几年也不让在此安葬了。一席话听得我们惊叹不已,没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领土内汉族人居住区居然还有不火葬的地方啊。想想看,从古至今的敦煌人都葬于此,这块墓地该埋了多少白骨,占地范围又该有多宽啊。事实也是如此,这片坟场没有门,我们也没有看到坟场的边界在哪里,只觉得幕天席地,大地为穴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参观的西晋墓是1983年被盗墓贼发现并盗挖,继而才被官方考古队开掘的。据说这个墓属于一个西晋的将军,是夫妻合葬墓。跟西千佛洞一样,在地面根本看不出有这样一个坟墓的存在,直到走到墓基边沿,才能看到一条向下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通道走了大概三十多级台阶后,看到了墓门墙。这是一个用砖层层垒叠的墙,高约17米。墙砖上画有各种图画,最上层是盘古、女娲、伏羲三个上古神仙,继而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还有一些民间的动物。砖的形状不一,有T型的,还有圆型的,它们被砌在不同的地方,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干垒搭建,整个墓室没有使用一点粘合剂,足见当时的建筑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墓门墙分为了两层,以拱顶为界,下层比上层靠内两米左右,分别代表墓主人在天上和现世的生活。两层的中央都有一座宅邸的大门,上下辉映,那是墓主人在天上和地下的房子。下层墓墙下就是墓门了,我们从这里正式进入墓室。</p> <p class="ql-block"> 墓室里的棺木已被搬往他处,室内空空如也,不过墙面还保留有精美的壁画,尽管过了1700年,仍能看到壁画残存的色彩。穹顶图案的颜色也依旧鲜艳。</p> <p class="ql-block"> 墓室设计精巧,留有放置器物的格子,还有灯台。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墓主人已经入土为安了,为什么还需要点灯呢?</p> <p class="ql-block"> 原来西晋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燃烧的科学原理,他们点灯的目的是为了尽快耗尽墓室里的氧气,防止室内物品的氧化。</p> <p class="ql-block"> 灯台上方有一个大洞,那是当年的盗洞。盗墓贼非常专业,他开凿的盗洞入口位于正室侧壁,没有对墓室结构造成过度影响而导致墓室坍塌。</p> <p class="ql-block"> 正室旁边有一个侧室,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灶台,还有杯盘碗碟等一应餐饮用具,那是墓主人死后的厨房和饭堂。</p> <p class="ql-block"> 在西晋墓旁边不远处,还有一个官方发掘的东汉墓。墓主人应该是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墓室跟西晋墓十分相似,也是高墙花顶,室内同样有描绘精美的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 其中一块砖上绘有一个人在收获粮食,那是要上缴的官粮,另一块砖上则绘着那人正在售卖粮食,足额上缴官粮后剩余的粮食就可以贩卖了。你看粮堆上插着几根草标,那是出卖的标志,就像旧社会卖女孩,在女孩头上插草标一样。</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独葬墓,不过却有两室,里面是放置棺木的地方,外间是会客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一室一厅。</p> <p class="ql-block"> 从西晋墓出来继续东行,160公里后进入瓜州县境内。瓜州虽然也属敦煌市管辖,但它对游客的管理要比敦煌严格得多,一路都有检查站点,游客需要拿身份证到站点实名登记后才能继续上路。</p> <p class="ql-block"> 榆林窟就在瓜州境内,它和莫高窟、西千佛洞一样,同属敦煌研究院管辖。榆林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窟的创建年代至今无考,但从现存的洞窟来看,还没见到唐代以前的遗迹,所以榆林窟的开窟时间可能比莫高窟晚了300年。榆林窟现存43窟,其中21窟都是由五代著名的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家族供养。</p> <p class="ql-block"> 唐末五代的乱世,西北已经不在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内,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敦煌经历了几多兴衰治乱。这一时期,张议潮建立的归义军政权,在国家丧乱之际力挽狂澜。而曹议金则是继张议潮之后,敦煌地区出现的又一位堪称枭雄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张议潮之孙张承奉担任归义军节度使期间,在沙州建⽴了“西汉⾦⼭国”,为割据称雄,四⾯征战,劳民伤财,国势⽇渐衰微。公元914年,张承奉抑郁⽽死,张⽒后继乏⼈,州⼈推荐曹议⾦为⾸领,执掌了归义军政权。曹议⾦掌权后去除了金山国帝号,恢复节度使旧制,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此后直到1030年,曹氏家族始终牢牢统治着瓜、沙二州,使得敦煌文化得以延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榆林窟的第16窟是曹议⾦的长⼦曹元德执掌⽠沙政权之时为其⽗所建的功德窟。主室甬道南壁的曹议⾦供养⼈画像⾼达1.67⽶,⼏乎与真⼈等⾼,这是五代时期供养⼈画像的⼀⼤特点。画像中的曹议⾦⾝穿绛⾊宽袖长袍,头戴直⾓幞头,双⼿端着⾹炉,恭敬⽽虔诚地⾯佛礼拜。</p> <p class="ql-block"> 在曹议⾦画像对面是曹议⾦的夫⼈甘州回鹘公主的供养像。像⾼1.66⽶,⾝穿紧袖翻领长袍,头戴桃形凤冠,冠上装饰步摇,⾯贴花钿,双⼿合拢于胸前抱⾹炉,虔诚礼佛。她的这⾝装扮就是典型的回鹘⼥装,身后有三⾝侍⼥跟随,或持镜,或执扇,或拿⾏装,显见回鹘公主身份的尊贵。</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回鹘的圣天公主李氏是曹议金向回鹘国王求取过来的。因为张承奉统治时期,曾在对甘州回鹘的战争中丧失了大片的土地,签下了屈辱的条约。为了维护对敦煌的统治,曹议金接位后亲赴甘州迎娶回鹘公主。通过此举,他获得了甘州回鹘的支持,敦煌与甘州达成和解,曹议金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减轻,开始重建敦煌政权。</p> <p class="ql-block"> 看了曹议金的画像后,你是不是觉得他长得很帅?别急,他还不是敦煌最帅的帅哥,真正的敦煌第一美男子是榆林窟第19窟的供养人,请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 画上那位白净儒雅的高大男子是曹议金的儿子曹元忠,第四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明明可以靠颜值啃老,却偏偏凭借才华,大有作为。在他在位的30年中,除了编纂历法、设立军镇、还授土地,做得最多的就是尊崇佛教、开窟造像、雕版印经、保障丝路畅通、促进文化交往……他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缔造者和保护者之一,没有他,敦煌将少一抹重彩。所以,在曹元忠去世后,北宋皇帝追封他为“敦煌郡王”。</p> <p class="ql-block"> 曹元忠的身后是他的儿子曹延禄。小鲜肉继承了老爸曹元忠的颜值,也继任了老爸的官位——归义军节度使,却并未延续老爸的辉煌。公元1002年,军民不满曹延禄的统治,围攻军府,逼得他自杀了。</p> <p class="ql-block"> 画面右上方写着“第十二窟”几个字,那是张大千先生当年给榆林窟编的号,敦煌研究院没有沿用他的编号,而是另行列序登记了。</p> <p class="ql-block"> 曹元忠供养人画像对面是他夫人的画像,后面跟随的是他们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整个榆林窟中最有特色的是第25窟。第25窟是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窟,其壁画反映出浓厚的汉藏艺术融合的特点。敦煌研究学者沙武田先生曾专门出书介绍该窟,书名就叫《榆林窟第25窟》。</p> <p class="ql-block"> 此窟南壁绘观无量寿佛经变,西壁门两侧有文殊变、普贤变,北壁为弥勒变。在经变两侧还塑有观音、地藏等菩萨单身像。</p> <p class="ql-block"> 弥勒变中有古藏文题记和吐蕃男子与汉族女子的婚礼图,让我们知道此窟建于吐蕃占领瓜州而尚未占领沙州之时。佛经说:“女子五百岁而乃行嫁”。画面中,门外搭起帐幕,帐内设山水屏风,宾客对座,婚案上摆着餐具和食物。帐前着吐蕃装的是藏族新郎,下跪行礼。新娘与伴娘为汉人,着汉装立于一旁,中间为新娘,两边为伴娘。它真实地反应了我国北方以“青幔为屋”和行礼时男跪女不拜的习俗,是一幅难得的唐蕃联姻图。</p> <p class="ql-block"> 弥勒经变中还有很多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状态的图画。如下图表现的是一种七收的场面。画面中一男子头戴斗笠,身穿长袍,双手扶犁,一黑一黄两头健壮的耕牛正拉着木犁前行。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二牛抬扛”的农作方式。还有妇女在撒种、收粮,有男子在收割庄稼、扬场。妇女身后有一僧人正在为俗人讲经。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耕种图下面,绘的是老人入墓图。佛经说,弥勒之世,当人们活到八万四千岁时,就自己到提前建造好的墓园去等待死亡,没有痛苦。壁画中的老人正在和家人依依惜别,家人戚戚,老人却从容淡定。</p> <p class="ql-block"> 榆林窟的壁画精美、色彩艳丽,让人赏心悦目。但现在只开放了西崖的32窟,东崖的11窟因窟外的廊道毁损,仍在修复之中,暂未对外开放,相信下次来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壁画和雕像。</p> <p class="ql-block"> 回程的路上,戈壁荒漠中,我们看到了两尊大型的雕塑。一个是网红雕塑“大地之子”,那是清华大学教授雕塑家董书兵先生的作品。作品是一个趴在地上的小孩,长15米,高4.3米,宽9米,站在几十米以外的公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作品以红砂岩为石材,采用数字技术逐块雕刻安装而成,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数字雕刻的石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 另一尊雕塑叫“汉武雄风”,是青年雕塑家张万兴创作的,也是“荒野艺术计划”的系列作品之一。作品以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为原型,同样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3D技术扫描和雕刻,逐块安装而成。</p> <p class="ql-block"> 同样的作品在瓜州到敦煌的路上还有“无界”、“戈壁方舟”等。艺术作品变成了技术的产物,不知该庆幸还是悲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