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酒

郭新辉,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出差到广州做公务员面试考官,当面试完最后一名考生时,好多考官选择收拾行李往家里赶。唯独我把行李留在客房,脚步是往我们工93(4)班的同学预定好的酒馆款款而去。在我的内心深处,那也是一个家。</p> <p class="ql-block">  去到有工93(4)班的同学所在城市出差、办事,必须向同学报到,是我们班的“潜规则”,总是要邀上同城的同学一起来喝酒,也是我们的“惯例”。我非常喜欢被这样的“潜规则”和“惯例”。与同学一起喝酒,和官的大小、钱的多少无关,与放飞自我、自由自在的性情有关。</p> <p class="ql-block">  我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医生告诫我要戒酒一千个月,但是,高兴除外。”或许,这是我很想与你们一起喝酒,最好的借口、理由、解释......</p> <p class="ql-block">  高佬同学把公司里重要的接待都推辞了,他觉得同学远道而来,是更重要,我们的“潜规则”和“惯例”是要一直坚持的。所以,他们夫妇俩很早就在酒馆里等我们了,还特意准备了我酿的“蕉岭土茅台”。我住的酒店离酒馆很近,所以也是早到了。琼姐、琪哥、贾佬、老付、良淳等广州的同学,下班之后都往酒馆的路上赶来。我们先到酒馆的同学,几小杯酒和着花生米在悠闲地等候着。同学还没有到齐,我们有些同学已经脸上泛起红光,话匣子也全都打开了。所以,这样的等候无疑是最暖心的,从每个人的脸上可以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的酒,是我们蕉岭产的糯米白酒,同学们尊称为“蕉岭土茅台”。新酒酿出来之后,我选取55度的“酒腰子”密封装在陶土罐里,窖藏在细沙里大约6-10年才挖起来分装。所以,取石上清泉、以糙糯为料、处自然之道、窖藏多年方成的“蕉岭土茅台”,很受同学们的厚爱和推崇。我们早已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段了,所以,高佬兄弟也就只带了两瓶“土茅台”过来,6个男同学喝,也确实不算多。</p> <p class="ql-block">  跟往事干杯,往事可堪回首。毕业20多年了,我们工93(4)班的有些往事,就好像浸在酒杯里的。我们喝酒开始时,都会先来一个碰杯的“集体照”,照相的一般是由同学的夫人来来完成,然后就上传到班里的微信群,集点赞、羡慕、表扬......当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掏出手机,打开视频通话,给其他地方的同学打电话问好。那天晚上,琪哥的电话打给了湛江的李欣、燕梅;贾佬的电话打给了潮汕的义光;文炜的电话打给了河源的建勋,高佬的电话打给了东莞的和叔......,大家轮流隔着屏幕见面、隔空问好。很欣慰地发现,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我们工93(4)班那群人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工93(4)班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的滋味不一样,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犹记得,我们班第一次大型的酒会,是我们班勇夺取建工系篮球、足球比赛“双料冠军”,在学校门口的大排挡摆上好几台,热烈地庆祝。那天,不知道喝了多少瓶啤酒。后来,曾在广州、增城、蕉岭、肇庆、汕尾举办过同学酒会,都会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另外,我们经常有像亲戚一样走动的小酒会,几乎都是醉在不言中。</p> <p class="ql-block">  酒馆要打烊了,我们要回家了。老付兄弟陪我走路回酒店。我们俩就这样“勾肩搭背”搀扶着走在大街上,还点上一支烟,向空气中吐去惬意的烟雾。此时的心境,让我想起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词句来。李清照式的“薄醉”感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今天晚上,我是薄醉了、薄醉了。</p> <p class="ql-block">  一直薄醉着,回到蕉岭的家。第二天,看到班群里老贾说,要多写我们工93(4)班回忆录。我突然觉得酒是回忆最好的引子。所以,用李清照式的“薄醉”,权当做我们的一次美好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