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记事之三

闲云一片

<p class="ql-block">  原想我的扶贫经历就此终止了。由于单位人事变动,其他两位同事的包扶任务转嫁到我头上,不讲条件的顶下来,我又承担起三户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去月河镇先进村的路上走得更勤了。</p><p class="ql-block"> 接手的三户包扶对象,姓蒋、陈、王都是沿河而居住在一条线上,去他们家都要趟过一条河,这条河就是月河,河的上游在宁陕,全长有四、五十公里,把月河镇分成月牙状,随后汇入旬河,归入汉江,月河镇即是以河而名。枯水期,河流瘦成一条细线,裸露出的河床宽阔起来,河水流动如蛇,从两面大山间穿行而过,河水清澈明净,沿河的景色在季节里变换,四季景色如画。 </p><p class="ql-block"> 到老蒋的家要过一座浮桥,而浮桥在月河两岸很常见,隔个三里五里就会有一座,建桥的工艺简单简捷,把四根钢索,上下各两根固定在河的两岸,铺一层木板做桥面,再用细一点的钢丝或是铁丝,上下连成网格状,就算是栏杆了,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乡下人走惯了,有点荡秋千的欢快,有的还骑摩托车过桥。对于没走惯的人,走到桥中间桥摆幅最大,颠簸的心都要掉了,桥下或是积水深潭或是湍急的河流,有的女同志就被吓哭了,闭上眼睛在桥中间蹲下来,哭天喊地的不敢再动一步。老蒋门前的这座吊桥,钢索粗硕我坚信不会断,铺桥的木板有些破烂腐朽,我人胖体重,老担心会踩断木板掉下河里,所以,每次过桥都紧盯着桥面,挑选在看似坚固的木板上挪动脚步,不敢分神。</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老蒋家是在二月,春节的气氛还很浓。在村上吃过午饭后,我们一行三人开始入户。穿的还是过冬的衣服,太阳不温不火的照着山村,我走在最前面,只注意了桥上的木板,害怕踩断了掉下去,没注意桥头上间竟然卧了两条蛇,被眼尖的同事发现,一声"蛇!",惊得我四处张望,才看见桥头的钢索下有两条蛇纠缠在一起,被我们大呼小叫的惊动了,嗤溜溜钻进田间地缝里,我自小怕蛇,见不得草鞋耙子、百足虫这样的软体动物,这一看,把我吓得不轻,又想起农村老话:“正月见不得蛇背股!”,新春上月忌讳看见这类场景,内心不免多了几分懊恼。又怕蛇从地缝里再次钻出来,惊魂落魄的硬着头皮朝老蒋家走。没走几步,看间前面有一处竹林,正要穿过田间小路踏上台阶走进老蒋院子,忽得窜出一条黄狗呲牙咧嘴的扑过来,惊得连连后退,慌乱中听见院里有人喊叫了一声,狗便收起凶像,退缩回院子。我怕狗咬二伙,颤着声求救老蒋:快把狗挡一下!走出一个约摸六十多岁的女人把我们接进院子,还说:狗不咬人!受此惊骇,再入户时,我早早的寻下一个趁手的竹棍,作为挑蛇打狗武器用,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钢索,再过桥,看见那条钢索都恐惧。</p><p class="ql-block"> 接我们的正是老蒋的女人,穿着农村妇女最朴素的装束,灶上一把地里一把的忙碌,灰头土脸,身子单薄瘦弱,但腰板挺直,显得精神,脚上的黄胶鞋最能代表城乡差别,她为我们搬过凳子,就站回到老蒋身边。老蒋坐在轮椅上,身子有些浮肿,在室内呆久了的缘故,脸色苍白,个子又高大,穿的暖和,身子很是臃肿卡在轮椅里,身上的衣服也有年代了,四个兜带翻盖的蓝色中卫服,黑色裤子有点短,半截光腿杆子露在外边,前开口没有扣好,能看到肉。</p><p class="ql-block"> 小院子还不错,三间正房坐东朝西,南北两方各斜盖了两间厦子房,房子很宽敞,老蒋住在靠南边的两间厦子房里,屋内的墙面没有粉白灰,地面没有硬化,一走路弹起一层灰,屋顶子也没有棚,房间暗幽幽的,一只白色灯泡从横梁上垂挂下来,用的还是拉线开关。房间有一土炕,冬天可以烧柴火取暖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炕对面有一张很有年代感的条形柴桌,摆放着各类药品,占满了大半个桌面。门口有一张小四方桌,桌面开裂了一条缝,傍边摆放着两把老式靠背木椅,屋内还有一扇门通向猪圈。屋子不漏雨,一定漏风,冬天去的时候,他们用一块彩条布把房子隔成两块,为躺在床上的老陈挡风保暖。</p><p class="ql-block"> 老蒋是在五十岁的时候,因为一次雨夜外出喝酒回家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摔坏了腰椎人就瘫了。乡村过红白喜事,或是农闲的时候,一般喜欢相约在一起喝酒。酒是自己地里种的甘蔗,霜降后收割回来截成短节节,拌上苞谷做的酒曲子窝上个把月,然后,支上铁锅蒸馏出甘柞酒,成千斤的吊,把酒当茶样的喝。喝酒酿成大错的事,在农村很常见,山高坡陡,自己酿的酒又叫跟头酒,喝多了上头,迎风栽跟头。这一场酒,把老蒋的好日子喝泡汤了,他不再是农村呼风唤雨的能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要么躺在床上,要么坐在轮椅上,个子又大,要把他从床上放倒轮椅上,或是从轮椅搬到床上,年轻有力气的小伙子都费劲,在他瘫后的二十多年里,照顾他的重担就压在女人身上,好在女人比他小十岁,从四十多岁起开始照顾他,二十多年不离不弃,真是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按照扶贫规定,每月至少要到扶贫户家里去两次,精准扶贫具体做了些什么事要一件件、一笔笔填写在《工作纪实》薄上,每户的纪实本都挂在贫困户正堂屋的墙上。老蒋家的狗不长狗记性,我去了三年,三年里到过老蒋家近百次,狗也咬了我上百回。老蒋家的《工作纪实》很简单:某年某月某日入户,查看身体和生活情况。夹带记上:宣传扫黑除恶防火防盗防汛注意安全这类阶段性共性任务内容。家庭收入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两个人吃B类低保,一个季度2200远,三带四联年分红3000元,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每月60元,护理费每月80元,还有养老补贴高龄补贴每月200多元,平均一个月有1000元的固定收入。女人每年都要喂下两头大黑猪,一头自己吃,一头用来换钱,肉价最好那年,每斤土猪肉卖过30元一斤,一头猪净肉按100斤算,能收入3000元,肉价好的时候,猪娃子的价也高的离奇,十几斤重的小猪崽卖到1200元,这样算喂猪不挣钱。</p><p class="ql-block"> 天气好的时候,老蒋一般都在道场上畅风,有时候会戴一顶草帽子防太阳晒,脊背和腿上生有褥疮,血糖血压又高,肉烂的稀花花的,通常要用高锰酸钾水洗,反正都是遭罪的事。我见他坐的轮椅年长月累破旧了,从县残联给争取了一台新的送下去,他试坐了一次,因为胖显得有点窄,他坚持让我拿走,我感动于老蒋的实诚,一般人不会这样做,是便宜就拣,再没用的东西烂也要烂在自己家里,不会放弃不要而好势别人。</p><p class="ql-block"> 包扶期间,县委书记曾经去过老蒋家一次,既是检查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情况,也是关心慰问贫困户中的困难户,给了老蒋慰问金,回县上后,还给他购置了一件简易衣柜。</p><p class="ql-block"> 老蒋在我扶贫任务完成的第二年病逝了,对于他是一种解脱,伺候他的人也得到了解脱!</p><p class="ql-block"> 我眼前又浮现起老蒋坐轮椅的情形,每次进出屋门,女人都要使出浑身的力气推动轮椅,跨过门槛,越过房檐阶,扶他上床下床,病久了,身子虚胖沉重,女人用瘦弱的身体,支撑起他的生活起居,擦洗身子,端屎端尿,年复一年,坚守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是大爱更是大德。如今,老蒋走了,不知她生活的怎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