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季期开学的节目就是观看《感动中国》。希望学生积累点写作的素材,也希望他们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种下一颗理想信念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在运用举例论证时,总是为用什么事例证明而苦恼。明明笔记本上一页页的各种事例,考试写作文时脑袋空空。为了刚刚议论文起步的高一孩子,克服这一难题。思前想后,运用今年的《感动中国》准备一节作文主题段写作公开课。一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二是希望听听同事的意见或者建议完善在备课和课堂组织方面存在的不足。</p> 课前准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布置课前作业</p> <p class="ql-block">一句话的概括,明确格式要求,达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批改作业,选取典型</p> 课堂实践 <p class="ql-block"> 方法技巧的讲授,提供主题段写作的路径、抓手。</p> <p class="ql-block"> 课堂训练,以实践落实技巧,促进写作水平提高。</p> 评课交流 <p class="ql-block"> 基组老师认真听课</p> <p class="ql-block"> 课后在高一语文办公室内,各位新老教师各抒己见。老教师们从高中语文学科的角度,分析了本节课的写作教学。从教学环节上,感动中国这素材可以贯穿始终,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课堂容量太大,对于学生的引导方面还显生硬,并提出后期能否形成序列性作文教学。年青教师,则从课堂学生的互动方面,提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课堂,在问题设计方面还可以进行改进,使问题有梯度学生更容易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抓住重点回答问题。</p> 反思 <p class="ql-block"> 写作教学一直是我教学中薄弱的一块。学生有些强烈的写作提升的意愿,而常规的模式,效果又不是很明显。学生听的时候明明白白,写的时候还是模模糊糊。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和高一上学期的议论文写作巩固训练。议论文基本结构基本能掌握,至于如何有条理地说理及说理的主题段写作还存在问题,素材的积累少且很少能够运用得上也是问题所在。恰巧本学期刚好新一期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播出。就想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作为范例,把素材积累模式和议论文主题段写作模式糅合在一起,力争助力学生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尝试。在本次公开课中有不少收获:</p><p class="ql-block"> 首先,教学环节比重要适当。任务一,布置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人物事迹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个概括的公式。力图给学生一个抓手,提炼他们的概括能力。力求经过概括的素材比学生自己摘抄印象更深刻。通过作业批改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做到,少部分在概括时候由于定性思维和求全的思想的影响,概括的时候字数过多,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不舍得删减。为了更直观地指出问题所在,把比较典型的几个错误,拍照制作成ppt,在课堂上纠正。由于内容太多,导致课堂上这部分时间花费过多,压缩了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其次,提升课堂有效性应该更关注学情的动态性。任务二:议论文主题段写作。这应该是本节课的重心。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这一块的内容应该是本班学生水平能够快速掌握的点,所以理论的讲解分析所占时间少,以学生课堂实践写作实践为主。但在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反映不过来。感觉他们对这一块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根据这一学情,临时调整了教学活动安排。这次提醒了我对于学情的关注应该是动态的。随时关注,做好备案,适时调整。</p><p class="ql-block"> 最后,写作教学还需更关注学生写作过程和写作经验的积累。学生是写作教学的主体。从写作过程角度切入,关注学生的写作体验,能够更精准地确定教学点,写作教学才能更有效。</p><p class="ql-block"> 公开课过去了,教学还需要再提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不断实践提炼知识经验,相信能够找到更好的写作教学的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