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心情好好 图/网络 </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自题竹石图: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p> <p class="ql-block"> 文和郑皆画竹高手也,其善画竹,皆源于对竹子长期、大量、细致地观察。此即“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具体表现。</p> <p class="ql-block"> 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以画竹最为有名。他画竹的高妙,皆源于其对竹子的痴迷。传说他为了掌握竹子的各种形态神韵,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都在篁林竹下凝神观察,郑板桥因此称赞他“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文与可画出来的竹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深受时人称赞。晁补之写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某人在办事前早就打好主意,心里有了准谱儿。</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最喜兰、竹、石,《板桥全集》中竹画、竹诗俯拾皆是。他的墨⽵,不论枯⽵新篁,丛⽵单枝,还是风中之⽵,⾬中之⽵,都极富变化之妙。如⽵之⾼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不精妙。</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画竹为什么如此之妙?他在⼀⾸题画诗中说:“四⼗年来画⽵枝,⽇间挥写夜间思。”⾜见他对画⽵倾注了何等巨⼤的⼼⾎和精⼒。他在⼀则题画中说:“余家有茅屋⼆间,南⾯种⽵,夏⽇……置⼀⼩榻其中……秋冬之季……窗纸上……⼀⽚⽵影凌乱。岂⾮天然图画乎?”他在《墨⽵图》题记中说:“凡吾画⽵,⽆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光、⽉影中⽿。”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上⾯所提的问题。“我有胸中⼗万竿”“信手拈来都是竹”,绝⾮凭空臆造,灵感所⾄,⽽是长期潜⼼观察、细致体味的结果。作家、画家,如果没有对客观⽣活的细致观察和体味,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精巧优美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文和郑画竹技法不同,文“写实”、郑“写意”。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郑板桥画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p> <p class="ql-block"> 画家作画是有规律的。比如画竹,从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有一个逐次渐进的创作过程。画家细致观察现实之竹,形成“眼中之竹”;认真酝酿构思画作腹稿,形成“胸中之竹”;挥笔点染、落笔淋墨,形成“手中之竹”。文与可画竹之先胸有成竹,胸中之竹具体详细,并且由于他写实手法娴熟,手心相应、“振笔直遂”,能把胸中之竹几乎原模原样地呈现于纸上,此乃“意在笔先,定则也”。</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其实是“胸中之竹”比较模糊、大轮廓、粗线条,在挥笔作画过程中顺势而为、随手点染,“倏作变相”,即对“胸中之竹”进行完善、细化,甚至大调整、大变化,此乃“趣在法外者,化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