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锦溪二日

夕园达人

<h3> 锦溪二日<br> 狗年七月十四日,我们发小八人,自驾两辆汽车,冒着酷暑,奔锦溪而去。<br> 一路顺利,上午十点左右,我们到达位于锦溪十眼桥,一家名为“水乡四合院”的农家旅社。这家旅社有一个大大的露台,可以眺望远处的水冢,显得有些别致。<br> 锦溪位于昆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据说有千年历史。我们在午饭后又小憩一会,才开始逛镇。行进中,我感觉此镇似乎要比周庄、同里、南浔、乌镇等规模小。但却同样的水乡风格,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乌蓬船;一样的拱桥、流水、砖木房。不过不一样的,是锦溪有一座号称“小宝带桥”的“十眼古桥”和一条横跨五保湖的“古莲长桥”。<br> “十眼桥”,又称“小宝带桥”,九柱十孔,连接镇内外。据说可以和苏州的“宝带桥”相媲美,同是明代所建。如今风化可见,但牢固依旧。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湖中央那座著名的文物保护建筑——“陈妃水冢”。据说那是宋孝宗携陈妃南逃金山时,为病殁的陈妃所建。 <br> 从远处看,湖中墓园齐整古朴,隽秀灵动,仿佛一个巨大的山石盆景,可惜不能就近观赏。<br> “古莲长桥”,一条绵长的古桥。桥中亭阁飞檐翘壁,桥身高低起伏,水面很宽,但却看不见两头。整桥看来,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五保湖上。<br> 古莲桥同样不能近走,只能远观。从“莲池禅院”边的莲堤上看过去,正面是田田的荷叶,左侧有依依的杨柳,右方庙宇巍巍,背水古宅层层。阳光下,莲桥倒映在水中,和荷塘、杨柳、飞檐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绝佳的五色长卷,站在堤上,如在画中。有诗为证:<br> 一桥横跨保湖中,<br> 千尺栏杆水不同。<br> 隔岸披拂杨柳树,<br> 随波莲叶娉婷中。<br> 不知谁的提议,我们几个女生登上了一条乌蓬船。小船沿着水巷悠悠荡荡地漂着,两边是水乡人家,头顶有风吹杨柳,前方还扑来各色石桥。<br> 清泠泠的水波,凉丝丝的微风,飘荡荡的柳枝,再加上船娘那甜蜜蜜的小调,直让我们心旷神怡。<br> 古镇游完了,吃过晚饭,我们上了露台。沐着清风,披着晚霞,我们开始天南地北的高谈阔论。聊国事,谈人生,议生活,话儿孙。同学们幽默风趣,字字珠玑,言语中流露出的深深智慧,让我这个“宅女”深感受益匪浅。 <br> 夜深了,露台逐渐沉浸到一片浓黑寂静之中,没有月亮,也看不见星星,只有左侧的广告箱透着一点昏黄的光。<br> 我们打开手机电筒对着四周,光晕下,眼前的荷塘、岸边的柳树和湖中的亭台,都显得隐隐绰绰,朦朦胧胧,闪闪烁烁,恰似一幅水墨田园。偶尔传来的几声蛙鸣,更使人产生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意境。<br> 静谧中,同学们继续着思想之旅,而我却突然生出一种“空灵”的满足感,每日在尘世中沉浮,在琐碎中奔忙,只有今天夜里,才感觉好像做回了自已。其实“随心所欲”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不是吗?<br> 此时,我突发奇想:能否留住此刻的时光?能否延续此时的情景?回答当然是不能的,因为今天过后,我们就又要回到那喧嚣的红尘,又要继续为儿孙们作牛作马,又要继续为柴米油盐而劳心劳力了。<br>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到了结束的时间,我们笑闹着,意犹未尽地回寝室去了。<br> 第二天又是个艳阳天,吃过早饭,我们跨上座驾,一路欢歌往朱家角进发!<br> 途中,我们在“上海大观园”门口下了车,欲效法一番贵妃省亲,逛游一回“省亲别墅”。<br>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浏览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院”、“潇湘馆”等几个主要院落,“梨香院”、“稻香村”等都没去,妙玉挂单的“陇翠庵”也只是路过。<br> 整座园林除了一些细节处理的较为粗糙外,倒也颇为可看。曹雪芹生前穷困潦倒,身后却喂肥了几代人。如果他老人家泉下有知,也许又要掬“一把辛酸泪”了。<br> 离开“大观园”,已是中午时分,饥肠辘辘的我们,直奔朱家角赶餐。<br> 朱家角人头攒动,大巴一辆接着一辆,不仅有几波搞社会调查的中学生,还有众多老外,当然更有无数像我们这样的“中国大妈”。人多天热,我们也无甚心情游玩,喂完脑袋以后便打道回府了。<br> 快乐的时光总是迅速的,两天聚游一晃而过,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未到家中,我就开始盘算,下次聚游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呢?<br> 感谢组织者和操作者,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不同感受,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一番又一番的洗礼,谢谢!<br> 夕园达人<br> 2018年7月16日<br>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