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879米,西沟沿沟而上,地图攻略如是说。但真正踏上草甸之行,还是一个意外的巧合。雄鹰户外群一个微信消息,让我把想象变为现实,将期望化作旅途。 一顿不错的早餐,开始今天的行程。导游大姐用纯正的榆社话:“开车稳踏踏的,一点都不感觉晕车”。其实,盘山路最好还是慢点,被我甩得呕吐过的大人,已有好几例。接受教训,耐住性子,安全行车。 步道指引 导游打听得知,可以开车上到草甸。但是她毕竟最近一次上山还是是十年前,会不会磕底盘?山路的陡峭曲折程度,也不得而知。加上通行有四个伙伴,考虑再三,我们还是山下停车,步行而上。 盘根错节 遮阴大树 三叉树 树冠如伞 石臼 石头简介 山神庙 通往草甸的河艾沟 次第水槽 水丰根壮 左手印 一位县委老领导的题词“古寺藏翠峰”,让人心中更加充满期待,腿部自然更有力量。交替按下左右手印,仔细领略沿途的石臼、山神庙、水果香,抚摸着形态各异、品种不同各类树干,擦拭掉帽檐不断浸出的汗水,不时平缓急促的喘气,频繁就坐林荫的块石,借口等待队友的间隙,也在深情感受林间的静谧与清爽。 山是用来攀登的,尽管背包较重,尽管手杖为竹杆裁剪而成,但包里有水,必须背之,手杖用来支撑,哪敢随意弃之。导游最前面带路,我断后看风景,也看行者背影。乱石中放脚,估计是羊群牛群瞪踏所致,部分路段需要小心通过。沿沟而进,沿坡而上,弯曲前行中一路攀爬,以黄刺玫、山杏树为主的灌木和乔木,相互配合将整个河谷、山坡装点的密密麻麻。山涧中,潺潺流水清澈见底,黑山羊眼看着玩手机的主人,期待打开栅栏飞奔而去,到大山里自由觅食。 草甸饮器 和尚记忆 导游不断鼓励:“快了,不远了”,耳际即刻传来了音乐声。期待已久、只是别人视角中的草甸,终于以它的真容进入眼帘。陡峭、连绵的群山相拥而立,形成祁县、榆社县浩渺无边的县界山系,但半山腰生出如此大的开阔地,绿草茵茵,黄牛成群,这是它们最佳休养生息地。草甸北面,是一排活动房,厨房内外,婶子、大爷们一派忙碌,切菜泡粉,洗笼剥葱,中午有饭,可以免费品尝。 戏班演出 新修庙宇,底有水道 弥隐寺 最佳搭档 谁人踩断? 石具 有饭之旅,而且山上就餐,真的为数不多。循着说唱声,沿路而上,一支乐队,锣鼓喧天,唱腔过硬,三名女子轮流登台。追随大部队,我们依次走过龙王庙(据说在悟云山水道之上新建)、弥隐寺、狐爷庙,上香叩拜,送上内心的祝福,祈求平安顺达。感叹古人的智慧,在距离县城70多里之外发现如此宝地。眼前,残垣断壁,横七竖八,没有原本的规整;开裂的石碑,不规则倾倒,没有遮挡的暴晒风蚀,势必加剧碑文的消逝,让人感觉,或是经受战乱洗礼,或是有人蓄意破坏。 莲花台 丈量步数 感叹莲花台,惊奇八步石,他们用坚强和坚韧,守护这片和谐与吉祥,用等待换来三座新庙的重修修葺。在远古与现代的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沧桑,敬佩今人的担当。久久伫立古寺的围墙内,一声声叹气,一次次惊奇,穿越时空,遥想当年的鼓乐生平,香火缭绕。 舞台远看 南望牛群 两位大哥,皮肤黝黑,对悟云绝顶行经路线进行详尽解答。但天空时不时乌云飘过,加上山路崎岖难行,还有队友定力不强,只能将“此山我为峰”的愿望,留到下次,留到来年。<br>斋饭,表达的是一份虔诚。百余人,或坐或站,不管美女还是老人,都可在此吃出味道,吃出寓意。有远道而来的朋友,也有附近的村人,扶老带幼,齐聚草甸,有交谈、有期许,有欢歌、有笑语,有愿望、有梦想。 静坐 远看 等待 从哪里来? 圈纹 组合 平躺 簇拥 别推 下山,我们选择车道。相比步行,考虑车的逐级攀高,距离延长不少。但每一条道自有风景在,形态各异、结构不同的大石头,估计是修路翻出来的,或是老早就生长于此,都为悟云山增色不少。<br>户外登山,作为一项运动,追求健康,体验快乐,聆听寸草声音,记录山川美景。把自己放到路上,用眼睛感知,用脚步丈量,用心灵触摸。因为他非常值得,因为她永远都在,我是榆社人,生活在榆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