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英雄多-抗日英雄梁文焕

不老松

<p class="ql-block">梁文焕(1910~1980),字建章,山东冠县冠城镇高三里庄人。抗战英雄,抗日战争期间,梁文焕号称“梁文焕,围城转,白天不见夜里欢。</p><p class="ql-block">梁文焕自幼务农,粗通文字,性情忠厚而不失豪爽。抗日战争爆发后,受许梦侠等共产党员影响参加革命,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卖牛当地自买枪支马匹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后,历任冠县农民互助会游击队长、第二区抗日游击队队长、卫河支队中队长、第一区区长、区委书记。这期间,他率队在县城周围神出鬼没地同日伪斗争,打伏击、拔据点,镇压汉奸,仅1940年就参与战斗61次,使日伪军闻风丧胆。伪军有时盟誓说:“谁要再做坏事,出门碰上梁文焕。”曾多次受到冀鲁豫行署的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后,任中共永智县和中共冠县县委委员、武委会主任、县大队长。1946年,作为民兵营长率冠县民兵营参加聊博战役。1947年10月任冠县县长。其间,上级多次提出让他离开冠县担任较高领导职务,但每次均应冠县的要求而未能升迁。</p><p class="ql-block">1948年2月,调河北省邱县,先后任武装部长、县委副书记。1950年7月后,任中共曲周县委副书记、书记,鸡泽县委书记,中共邯郸地委常委、统战部长、党校校长、行署顾问等职。其间忘我工作,谦虚诚恳,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1980年1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梁文焕1937年参加革命时,卖了牛和耕种土地,剩下荒芜地,家里房屋也被日本鬼子拆烧了。老父亲非常生气,到处找他找不到。1941年青黄不接时,在冠县城北芦村集上,他带两个通讯员执行任务时,碰到父亲。父亲说:“我可找到你了,找你比找白头鸟还难!”梁建章知道父亲很生气,又怕在集上让人看到,就把父亲带到芦村北一庙内,让通讯员在庙外放哨,自己跪在父亲面前待惩罚。结果等了半天,没有动静,抬头一看,只见老人家声泪俱下,好久说不出话来。通讯员和战士理解老人家的心情,俩同志拿出仅有的几角钱一起给了老人家。事后,俩同志向组织反映了这一情况,组织上决定从伙食中拿出20斤小米救济梁家,梁文焕拒绝说:“现在大家都食不饱腹,我怎能从大家牙缝刮东西吃呢。”这一番话教育了大家,同志们也都不叫苦了。</p> <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16日,冠县七区抗日区长马迋骧带区常备队执行破路、挖沟、割电线的任务,夜宿西元坊村。第二天凌晨,该村伪顽分子孙德玉告密,敌人连夜偷袭,将马迋骧及通讯员潘庚柱杀害,并将马区长头颅割下,悬挂在县城东门,震慑抗日群众,造成极坏影响。梁文焕带领游击队,勇敢机智地冒险上城楼将其头颅取回安葬。这件事在冠县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21日,梁文焕带领通讯员刘永宽和区队战士张思学到县城附近朱霍三里庄催缴夏粮。由于该村伪军告密,他被伪治安军两个步兵连和一个骑兵排包围在一个场院内。因敌众我寡,他机智勇敢,让通讯员刘永宽和战士张恩学高举枪支,越过墙头,故意让院外的敌人看到,在院内各处举起,给敌人造成院内游击队员很多的印象,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傍晚,他带两名队员,找兵力薄弱的地方向南突围。突围中张思学牺牲,通讯员刘永宽受重伤,他击伤数名敌人而突围脱险。</p> <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冠县民兵营长梁文焕和教导员徐万夫接军区任务。让他们带领民兵营400多名战士,去聊城西南端庄一带,围困聊城守敌,打击企图外逃的敌人,胜利完成了任务。县人民政府召开庆功大会,希望再接再厉,发扬光荣传统,打更多胜仗。</p> <p class="ql-block">梁文焕平时对待同志亲如兄弟。一区有两个年岁较小的同志,吃饭时,他总是让小同志吃饱。他总是说:“年小的同志正在发育,我们成年人少吃点没关系。”感人肺腑的话,使同志们感到非常温暖,他个性乐观,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从不发愁,时常和同志们开玩笑。每到一村,总是老少成群地把他围起来问长问短。群众没有把他当官看待,而是看成一家人。有的人家因家庭琐事吵了嘴,也找他评理。他确实为党和人民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冠县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冠县人民永远怀念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