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编成语典故(4、5):肥水之战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源出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div>肥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东晋以八万军力大胜112余万(实则仅30多万)前秦军。淝水之战使得东晋声威大振,谢玄(前敌总指挥,谢安侄儿)、谢安(承相,总督长江下游)、谢石(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等人也因此留名青史。<div>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国王苻坚企图统治整个中国,公元383年,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实际上到达战场仅30万,其他部队尚未赶到。)浩浩荡荡大举南下。由大将苻融率领的先头部队很快攻克了寿阳(今安徽省寿县),由另一大将梁成率领的五万秦兵在洛涧摆下了阵势,作为猗角之势。<br></div></div> 居于南方的东晋相对弱小,宰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临危不惧,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人,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div><br><br><br><br></div> 晋军开局不利。苻坚见有机可乘,便派朱序前去劝降,试图不战而胜。朱序原来是东晋将领,在一次战斗中被前秦俘获。他见到谢石,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出谋划策说:“秦军虽然号称有百万兵力,但战线拉得太长,如果在他们的兵力还没有集中起来时先打他的先锋部队,一定有获胜机会。。谢安先让人散布晋军兵少、粮草将尽的消息,使敌方轻敌。苻融果然上当了。他派人告诉苻坚说:"敌人兵少又不善战,很容易取胜,我怕他们逃跑,应快速进军,抓住他们的统帅,晋军就不攻自溃了。"苻坚一听大喜,立即把大部队留在项城,自己只带了八千精兵,日夜兼程,赶到寿阳。此时,谢玄派广陵相龙骧将军刘牢之率领五千英勇善战的士兵,趁着夜幕掩护,突袭驻守在洛涧的秦军。轻敌的秦军,做梦也没想到晋军会从天而降,许多人在睡梦之中就做了刀下鬼。这一仗秦军损失一万五千多人,大将梁成也被杀死。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驻扎在寿阳城对岸的八公山下。<br> 苻坚听说晋军攻占了洛涧后又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立即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看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又恰好是个阴天,远远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十分严整。八公山连绵起伏,地势十分险要。山上的草木随风而动,仿佛有无数个东晋士兵正在操练。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草木皆兵"这个典故由此而来。<br> 不久,谢玄要求苻坚把军队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决战。苻坚部下认为在河岸作战比水上作战对他们有利,结果前秦军在后退时遭到晋军的突然袭击,伤亡惨重,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淝水之战。 "草木皆兵"指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把草木以为是兵。“风声鹤唳”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比喻惊慌失措或自身担惊受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