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的“东湖十景”

百家争鸣

最近,我整理资料,发现清末有一首叫《东湖十景》的南昌民歌,很接地气,它生动具体地描叙了当时游人乘船游东湖的线路和景点,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民间老百姓眼里的“东湖十景”。此民歌收录于1983年《南昌民歌二百首》和2011年《南昌传统民谣精选》。<br>民歌共十节,分别用了不同地方的十个曲牌连缀而成。下面逐节说明:<br>首节是引子,也叫序曲,总体歌颂南昌东湖之好。<br>(鲜花调);好一座东湖!不在那个杭州便在洪都,引得那西湖人倒把东湖来慕。<br>东湖,地处南昌城中心,是古代南昌城内第一游玩之处。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城内有大如东湖的并不多见,像杭州西湖、武汉东湖等均在城外。古代南昌东湖的面积远大于现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本通大江,增减与江水同。”古代周十里相当于现在的2平方公里,而现在的东湖则不到0,2平方公里,仅原来的十分之一。过去赣江涨水,东湖就与赣江南浦连成一片,湖水浩渺,阻隔南北,老百姓深受其害。<br>直到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豫章太守张躬才“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首次在赣江和东湖之间修筑了南塘堤,其大致位于今上、下塘塍街,隔断东湖和赣江,建立了东湖南北交通,使东湖成为内湖,少受赣江泛滥影响,南昌百姓才得以在东湖南北两岸安居乐业。<br>到唐代,洪州刺史韦丹(公元753-810年)又将南昌城扩大一倍,城墙西扩至赣江东岸,为此韦丹重修南塘堤,将堤南北延伸至十二里,史称“韦公堤”,其大致位于今民德路至十字街之间的抚河路。“韦公堤”的修筑,彻底消除了赣江涨水对东湖的危害。同时,韦丹还大力浚疏东湖,修筑湖堤,并在堤上广植柳树,俗称“万柳堤”,使东湖的景色焕然一新,从而奠定了日后东湖成为南昌胜景的基础。<br>明代以后,东湖分为东、西、南、北四湖,根据明万历《南昌府志郡城图》,可知当时四湖面积也比现在大很多,其东起现在的苏门圃路与系马桩,西至南浦路水关桥,南起筷子巷,北至叠山路。从图中可看出,当时西湖几乎和现在的东、南、北三湖面积相等,而现在的西湖几乎就是一个水塘。。 明万历《南昌府志城图》 千百年来,东湖始终是南昌人引以为豪的游览胜地,唐宋以来,文人骚客吟咏不已,其中最有名的诗句当数唐代杜牧“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惉惉。”李绅“菱歌罢唱鹢舟回,雪鹭银鸥左右来。霞散浦边云锦截,月升湖面镜波开。鱼惊翠羽金鳞跃,莲脱红衣紫菂摧。”明代陈宏绪“柳翻苏圃浪,鸟弄杏花风。” <br>东湖不仅风光如画,而且沿岸分布许多亭台楼阁、宫庙寺观、书院学府、名祠故居,人文故事,不胜枚举。且有跃龙桥、洪恩桥、广济桥、灵应桥将四湖连接,闲暇时日,游船如织,“一时画舫兰桡,珠帘翠幙,几与西湖争胜。(陈宏绪《江城名迹》)<br><br>第二节描写游人从跃龙桥上船,游览西湖的过程,点出西湖三景:跃龙桥、县学前、孺子亭。歌词中的罗祖庙位于北湖,不属于西湖,应为西湖白马庙,估计原歌词有误。<br>(跌断桥)行到跃龙桥,船家把手招,下得船来慢步游游,小湖船,说不尽罗祖庙。离了县学前,来到孺子亭边,平地杨柳柳叶艳,小黄犬,声声不住对人言。<br>跃龙桥: 位于明清南昌县学右、新建县学前,即今渊明南路与西湖路、孺子路相交段,旧名高士桥、高桥。长三十丈(100米),宽三丈(9米),横跨西湖南北两岸,是古代南昌最宏伟的多孔石桥和古代南昌城内南北交通枢纽,也是南昌城内标志性建筑。其始建于元代,原为单孔拱桥。明万历十五年南昌知县何选、新建知县余梦鲤增筑,护以石栏。明万历四十七年南昌知府范涞重修,改名为“跃龙桥”,并撰《跃龙桥记》,认为此桥地处南昌府学、南昌县学、新建县学“三庠气运荟萃之所”,为“三湖水路之锁钥,有龙跃之象”,预示试子一举成名。又据明清方志记载,每逢“中秋夜,城中妇女暗数高桥桥柱,谓宜子”,可见此桥运气旺盛,人脉浩荡,明代诗人王仲序《跃龙桥》诗云“桥列东湖隐素秋,桥前故宅抱清流。马嘶波影青龙见,鱼戏檐阴紫贝浮。题柱谁论支大厦,济川人意在南州。临分莫动河梁思,把臂何年忆再游。”此桥当为“东湖十景”之一。1935年因修“国货路”被拆除,1945年改为“渊明路”。<br>县学前:位于明清西湖北岸南昌县学前,即今西湖路,是明清西湖北岸一处繁华优美的街市,原叫东湖南岸新街,后称县学前。据光绪《南昌县志》记载:当时南昌县学前一带风光被打造得十分优美,“(南昌县学)新门外沿湖岸砌石,两岸皆起于跃龙桥端,南止于孺子亭,北止于通水桥,南岸筑长堤植树,东西与石岸齐。”再加之县学前西端正对跃龙桥处,是当时南昌最大的菜市,商贩密布,行人如潮。既有美景,又有闹市,也算得上东湖一景。<br>孺子亭:位于西湖南岸,是千年名迹,“豫章十景”之一,明代大学士胡俨“徐亭烟柳”诗云:“高士去已久,清风不可攀。惟留数株柳,长伴翠烟间。阴连芳草碧,色映古苔斑。尘榻无人扫,凫鹥自往还。”孺子亭初建于西晋,原名聘君亭、思贤亭、<br>高士亭,位于徐孺子墓旁,宋元之际被毁,明代嘉靖年徐氏后人徐樟在西湖徐孺子祠旁重建,名“孺子亭”。徐孺子被誉为千古高士,孺子亭理应为东湖十景之列。<br><br>第三节到第六节描写游人游览东湖的情景,点出东湖五景:鸿雁桥、节妇牌坊、百花洲、龙王庙、钟鼓楼。歌词中的“豫章沟、皇殿侧”早已有名无实。<br>(虞美人)穿过了桥洞,来到了鸿雁桥,十指尖尖往上摇,又只见节妇牌楼,箫鼓闹吵吵。<br>(进兰房)一更里来到百花洲,下船来,慢步悠悠,走上楼看,荷叶、荷花正在香,香又浓。游过了四处好楼台,等一等,月到东边来,再把船开,叔公小步正那窗,窗厅外。<br>(九连环)豫章沟,皇殿侧,走一走,急急忙忙往上摇,一直摇到龙王庙(得儿哟)。<br>(到春来)二更鼓二敲,来到了钟鼓楼,一轮明月照九霄,好逍遥,个个都在湖船热闹。谁家美多娇,哪家小丫头,故意推窗投眼把人瞧,又把人来瞧,樱桃小口微微笑。 <br>(白牡丹)谁谁员外,多少买酒菜,买些奚哩菜,鲜鱼并鲜虾,鲜鱼鲜虾留着当小菜。说起那水果,人人都爱它,买得水果来,莲藕并西瓜,莲藕西瓜留着当香茶。<br>(青阳扇)三更三点月正闲,解放衣襟,弦子琵琶响叮当,唱昆腔,哿(这)一套完了,又将潶(那)套唱。三更四点月正明,解放衣襟,香茶美酒密密甜,闹声喧,游过了东边,又到西边。<br>鸿雁桥:即洪恩桥,南昌方言“雁”“恩”音近,疑为“谐音”。位于明清东湖同仁祠左,今羊子街与孺子亭路相连处地王广场。唐贞元十五年观察使李巽建,宋治平中少府监杜植复修,又名杜公桥。为单孔拱桥,长约9米,宽约4米,是南昌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之一,唐宋时期是东湖南北交通要津,又是东、西两湖分界线。此桥乃千年古迹,当为东湖十景之一。1928年因修“中山路”被拆。<br>节妇牌坊:节孝坊,俗称“节妇牌坊”,位于清代百花洲贞烈祠内,今中山路强威大厦(原百花洲电影院)。明清时期南昌城内到处可见各类牌坊,诸如科第坊、职官坊、旌德坊等,其中节孝坊最多,据光绪《南昌县志》载:当时南昌各地共有122座节妇牌坊,总坊在南昌县学东,节孝总坊有二,一建于道光二十九年,旌者六百二十六人;一建于同治二年,旌者三百四十四人。两座高大的节妇牌坊并排立于东湖边,在当时的南昌人眼里,亦为东湖一景。民国以后被拆除。<br> 百花洲:“豫章十景”中“苏圃春蔬”“东湖夜月”都在百花洲。据光绪《南昌县志》所载;其在城南东湖北,宋绍兴间张澄建亭其上,扁曰“讲武”,以习水军。洲大小三,皆在湖中。中建佛寺,后改为祠宇,北洲为水木清华之馆,其右为约鸥榭;其北一洲环太湖石为址,土阜孤耸,亭峙其颠,曰“冠鳌亭”,两洲皆以石桥通。东一洲特小,偏入湖心,仅容一亭,祀苏云卿,曰“苏公圃”。乾隆间巡抚海成由冠鳌亭筑堤通之。仍于西岸滨湖一带为射圃箭亭,以讲武事,已久废为民居。门前石碑勒“百花洲”三大字,布政使彭家屏书。去门百步临街建木坊,书曰“咫尺灜洲”,又隶书“辋川图画”。东岸为湖堤,皆植柳,名“万柳堤”,亦曰“万金之堤”。洲四面皆荷花,湖中鱼甚肥美。其旁旧有酒馆轩窗水榭,曰“藕香居”。 <br><div>唐宋以来,百花洲是东湖风光最美之所在,当年游人必须下船登洲,才能领略东湖最美风光。正如民歌中唱到:“来到百花洲,下船来,慢步悠悠,走上楼看,荷叶、荷花正在香,香又浓。游过了四处好楼台,等一等,月到东边来,再把船开。”</div><div><br></div><br> 乾隆16年《南昌府志》龙神庙 乾隆16年《南昌府志东湖图》百花洲 龙王庙:原称龙神庙,位于明清贡院前,今苏圃路与上营坊街相交处,是官府祭祀龙神庙宇,每年春秋致祭,南新二县合办。此处还有湖神祠、江神祠、雷公塘,风云雷雨祠。南昌广润门外还有一处民间龙王庙。古代南昌历经水火之患,官民只有多求神明保佑,因而到处建神庙,清代东湖之左为龙神庙、之右为火神庙,均是香火鼎盛之地。原来的龙神庙在中大街府台衙门公廨内,规模很小,雍正十二年巡抚常安移至贡院前,据常安《改建龙神庙碑记》载:“此地左有龙井,右有雷塘,盖天设为我龙神之居也。于是,鸠工庀材,建庙宇三进,大殿五间,有耳房,有廊庑,丹漆辉煌,雕刻轮奂。”当时,一座气势宏伟的龙神庙麤立在东湖东岸蔚为壮观,实为东湖一景。乾隆16年《南昌县志东湖图》仅标注了“龙神庙、钟鼓楼、百花洲”三个地名,说明“龙神庙”的地位非同一般。<br>钟鼓楼:位于明清东湖西岸、广济桥之南,今钟鼓楼巷。据光绪《南昌县志》记载:鼓楼初在东晋禅居寺内,唐代改为隆兴寺,保大十一年南平王钟传铸铜钟,置于龙兴寺后鼓楼,寺毁于火,钟亦烧损。唐末,隆兴寺改为普贤寺。宋代乾德五年南唐节度使林仁肇重铸铜钟,置于普贤寺内。明洪武中都指挥宋晟迁东湖之旁、广济桥之南,当城中央。鼓楼外形为飞檐五层,内为重屋三层,钟鼓画角列置其上,俗因呼“钟鼓楼”。楼前为谯台以奠日圭,为室以置壶漏及居司事者。漏壶有铭:“至元六年庚辰龙兴路重制“。因亦曰“谯楼”。弘治甲寅镇守邓太监与监察御史张缙、王恩修之,拓其旧地,圜周四十丈,崇七丈,徙日圭之台于大门外,榜其门曰“授时"。复筑石堤以捍湖波。万历十六年知府范涞修。明季毁于兵。清巡抚蔡士英重建。道光间修。同治六年巡抚刘坤一复修。现壶漏久不存,谯台亦废,惟楼悬巨钟司更、备火警,钟声彻城厢内外,若曳有余音,数日必有大火。<br>关于钟鼓楼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据明代陈弘绪《江城名迹》载:明代大司马万恭曰“豫章东湖之滨有岑楼焉,崇可十寻,博半之。飞榱勒栋,丛梲错节,耸东湖而隘西山,若天柱焉。不知何代所为,风雨不圮,霜雪不剥。巅悬大镛,故老传说宋末所铸,大二十围,重六百钧,举之三年不可上。有神僧过焉,骂曰;“何不上?”乃以其缁衣服之纽其端,复骂曰:“上!上!”于是百人舁之,一跃及巅。今纽端缁服犹在。”<br>明清时期,钟鼓楼是仅次于滕王阁的千年古迹,清代考据名家翁方纲曾作《古钟歌》曰:“我来洪都考旧绩,滕阁之次即此钟。滕阁后来屡改筑,此钟犹是唐时铜。图经纷纷说宋铸,款记初剔东湖东。林公故居尚留址,崇梵里第溪花红。”说明了古铜钟的来历。自明代以来,铜钟就始终放置在钟鼓楼上,没有移动半步。直到1929年,不知何因,被人移至佑民寺西侧一处西式钟楼中,至今仍在,钟鼓楼铜钟是目前南昌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地面文物。应该指出,钟鼓楼铜钟和佑民寺没有半点关系,目前坊间将铜钟视为佑民寺文物,与史实不符。<br>钟鼓楼一带原为杏花村,是古代南昌城内民宅、酒家、青楼较为集中的地段,如明代最有名的杏花楼就在杏花村中,汤显祖《上巳杏花楼小集》云:" 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国宗侯集胜游;大好年光与湖色,一尊风雨杏花楼。"清代龚步瀛《东湖赋》“王孙载酒,骚客联诗,挈瓶罂于杏花村里,载歌笑于钟鼓楼西”,说明明清时期,钟鼓楼一带就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宴游娱乐之处。也正如民歌《东湖十景之六、之七、之八》所唱;“来到了钟鼓楼,一轮明月照九霄,好逍遥,个个都在湖船热闹。”“解放衣襟,弦子琵琶响叮当,唱昆腔”“香茶美酒密密甜,闹声喧”。<br>当年,高大宏伟的钟鼓楼矗立在东湖岸边,洪亮的钟声给南昌城送来时光和平安,在老百信的眼中,钟鼓楼无疑是一处最动心的风景。<br><br>最后两节描叙游人游览北湖、南湖的情景,点出二景:状元桥、灵应桥。<br>(瓜子仁)状元桥头卧龙摇(摇橹),词美古乐好逍遥,好一座观音桥,对对佳人把香烧。送子娘娘在东边,引得佳人喜笑连连,按遂心头愿,成就一对并头莲。<br>(四季相思)四更里游船转过了山坡,灵应桥头好不逗乐,催嫦娥,此地风光差不多。对对鸳鸯鸟,正在湖边落,夜深思,对对都在湖边落。<br>状元桥:原名广济桥,在明清永宁寺前,今民德路东段。明万历四十七年建石拱桥,乾隆八年知县钱志遥重修。道光二十九年南昌会城图改为状元桥。相传乾隆状元戴衢亨捐资重修。明清状元桥是南昌城内标志性桥梁,其“一桥分两县、两湖”,桥南为南昌县域和东湖,桥北是新建县域和南湖,是东西南北水陆要道。清代状元桥东有天花宫,桥西有关帝庙,也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之场所,尤其是天花宫,每日里求天花娘娘(痘神即曹大仙姑)保佑儿女平安的人络绎不绝。天花宫建于清嘉庆七年,由南昌官绅捐银七千七百两建成,据清代黄中杰《创建痘神专祠记》载:天花宫规模也不小,“前为大门,中为正殿,后为禅堂,通计十三间,四周以垣,基长十七丈,宽六丈有奇。”古代天花传染性极强,又无药可治,死亡率极高,因此,去状元桥天花宫求娘娘保佑是南昌民间习俗之一,状元桥也就成为东湖一景。<br>灵应桥:位于通仙坊,今建德观街东端,是南湖与北湖分界线,据明万历熊明遇《开浚东湖记》载有“重修湖之洪恩、广济、灵应三桥”,说明此桥应在明万历以前就存在,可能因旁有灵应观而得名,据陈弘绪《江城名迹》载“灵应观,在通仙坊,不知造于何代,今己丘墟。”清代,灵应桥久不见载于方志,应已毁损,有名无桥,1926年南昌地图显示,此地只有灵应桥街,而无灵应桥,桥处大半淤塞,中间仅一石板,仅通一小船。<br>明清时期,灵应桥一带湖柳翠碧、清雅幽静,桥西南小洲有因是庵,桥东是永宁寺,是善男信女、才子佳人流连往返之地。正如民歌唱到:“好一座观音桥,对对佳人把香烧。送子娘娘在东边,引得佳人喜笑连连。灵应桥头好不逗乐,催嫦娥,此地风光差不多。对对鸳鸯鸟,正在湖边落。”<br>清代,灵应桥西南小洲上的因是庵风景绝佳,堪称“小百花洲”。据光绪《南昌县志》载:“因是庵,一名大士庵,在广济桥北湖中,李元鼎有重修碑记。乾隆五十三年僧果传重修,改额观音亭。庵右旧为板桥。明余正垣诗所谓‘人过板桥空’,今易以石。湖南对庵峙木坊,题曰‘回头是岸’。坊南有巷通广济桥。巷口额曰‘观音阁’,俗呼‘水观音亭’。湖水潆洄,荷香四溢,中临水阁,仿佛杭之湖心寺也。” 今日此处仍存乾隆五十三年果传所修观音桥,但已被误改为张位“杏花楼”遗址景区。<br><br>千百年来,东湖的景色随着时代的变换而发生变化,民歌中的“东湖十景——跃龙桥、县学前、孺子亭、洪恩桥、节妇牌坊、百花洲、龙神庙、钟鼓楼、状元桥、灵应桥”多已不复存在,只能变成文字成为历史。最近南昌东湖区对外公布了所谓的“新东湖十景”,分别是:梁书美术馆、湖畔美书阁、贡院井、百花洲亭、九曲桥、冠鳌亭、枫叶步道、星空丛林、苏圃春蔬、水幕电影。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新东湖十景”和民歌中的“东湖十景”一样,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br>今天,每当我徜徉在百花洲、苏圃亭、状元桥、灵应桥、观音桥,面对一湖碧水、万株翠柳的东湖,耳边就一定会响起民歌“东湖十景”的歌声:“好一座东湖!不在那个杭州便在洪都,引得那西湖人倒把东湖来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