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崖村记忆之,【案板上的红色印记】,——采访吕宝兰烈士后人吕正才,(高鹏程)

高鹏程

<p class="ql-block">  “七一”前夕,我与兰山区红色故事演讲团钱书记等人,来到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顺和小区”,看望刘胡兰式女英雄吕宝兰革命烈士唯一侄子吕正才老人。老人精神很好,就是耳朵有点背,谈到一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三位亲人,还是很悲伤。他忽然想起来,说家里还珍藏着一件革命“宝贝”。他从厨房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块普通的案板。老人告诉我们,这是当年住在他家的新四军干部,临走送给的。每每看到这块案板,老人就想起失去的亲人,还有亲如一家的新四军。</p> <p class="ql-block">  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案板,这是珍贵的革命文物呀!这块案板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红色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革命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为争取国内和平,防备国民党军队进攻,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9月,新四军第3师调赴东北。10月,新四军军部率主力大部北移山东,军部由江南北撤至临沂。1946年6月—1947年2月,新四军军部驻扎在临沂市河东区前河湾村,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著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临沂南线阻击战,镇压了叛匪郝鹏举,形成了孟良崮战役的战术思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革 命 家 庭</b></p><p class="ql-block"> 吕正才老人介绍,1940年,爷爷吕其太领着一家人逃难到莒南县杨家村落户。同年,父亲吕宝秀,在莒南参加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1941入党。爷爷和姑姑吕宝兰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于1944年先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姑姑担任兴云区妇救会长。</p><p class="ql-block"> 1946年,吕宝兰受组织派遣,同全家一起回到老家临沂县朱陈区湖西崖村,开辟新区,担任区妇女委员。她不畏艰险,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吕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父亲农会会长,哥哥民兵连长,弟弟儿童团长,妹妹儿童团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军民鱼水一家亲</b></p><p class="ql-block"> 1946年春天,新四军一个连队进驻朱陈区湖西崖村,晚上几个战士来到革命堡垒户吕正才的爷爷——吕其太家借宿。第二天,天还不亮,战士们就把院子打扫地干干净净,水缸也被挑满了水。这时吕正才的爷爷才发现队伍里有一个干部,说是干部又不像干部,因为他总是把好吃的给战士们吃,自己却吃不好的。这让吕正才的爷爷非常感动,就把家里的鸡杀了犒劳他们。干部知道后激动地说:“我们部队有纪律,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你们家为革命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我们怎么吃得下您家里的鸡呢?”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一家人与部队结下深厚的感情。这天,部队要转移到河东去,干部拿来连队的案板说:“这块案板是我们从南方带来的,送给你们,留个纪念吧。等全国解放了,天天吃饺子,天天用上它!”爷爷高兴地接过案板,恋恋不舍地和他们告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革命家庭血染红 </b></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组织地主武装“还乡团”,对解放区革命群众进行疯狂报复。党组织安排干部立即转移,但吕宝兰和父亲、弟弟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村子里收集军鞋,不幸被地主告发,落入了反动派的魔掌。在临沂国民党监狱里,吕宝兰受尽了各种酷刑,竹签、辣椒水、老虎凳都没有让她屈服,甚至敌人当着她的面折磨亲人时,吕宝兰也没有吐露半点党的秘密。行刑前,敌人更是残暴地割下了她的双乳,吕宝兰忍着剧痛高呼着革命口号,英雄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p><p class="ql-block"> 就在吕宝兰就义前不久,惨绝人寰的敌人把她的父亲和弟弟,装在麻袋里扔进了滚滚的沂河。吕家三位烈士的牺牲,换来了党的秘密的永生!也是在这一年,15岁的刘胡兰英勇就义,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吕宝兰,就是沂蒙大地的刘胡兰!</p><p class="ql-block"> 吕正才老人每每讲到这里,都会老泪纵横。他的爷爷、姑姑、叔叔没有等到临沂的解放就为革命牺牲了,再没吃上在新四军送的案板上包的饺子。也只有清明节、中秋节、春节,老人在亲人们的墓前摆上饺子,寄托哀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沂蒙精神永放光芒</b></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庭,一段往事,一块案板,一段记忆。让我们在故事中思考,在记忆中追寻。为什么当年新四军的队伍要留给吕家一块案板?为什么敌人用尽了各种凌辱,一个23岁的羸弱女子却能慷慨赴死?因为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沂蒙山区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因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吕宝兰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作为共产党员的她,誓死也要保守党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兰山区红色故事演讲团成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采访吕正才老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过年时,吕正才都会拿出这块案板,全家围坐在一起包上一顿饺子,品味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在缅怀牺牲的亲人,铭记那些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p><p class="ql-block"> “现在,每当我用到这块案板时,都会把这块案板的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这段红色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吕正才老人最后深情地对我们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块案板不平凡,沂蒙精神融里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革命故事常常讲,红色记忆永流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鹏程 钱仲江 李娜 撰文 2022.07.10)</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