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情青纱帐

怀想仁人

<p class="ql-block"><b>  五十年前的家乡一一塞外桑干河边的平原地带,在阴历六七月间,田野里大片大片生长着又高又密的玉米、高粱等,它们就是雁同盆地的一片碧绿万顷的青纱帐。</b></p> <p class="ql-block"><b>  青纱帐,原来多指北方夏秋之季田地里生长的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在暑期大地蒸腾起烟雨朦胧的水蒸气的笼罩下,远看像硕大的一片青纱支撑起如帷帐一样的情景。桑干河两岸的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先是高粱种植量较大,后因产量低和口感差大幅度减少以至成为零星地块,而玉米继之成为集体地中的当红明星。于是,青纱帐就成为玉米独自支撑,但它的风韵却丝毫不减当年。</b></p> <p class="ql-block"><b>  桑干河两岸的田野,尽管从深秋时节到次年的清明节前后,天苍苍,野茫茫,无论是丘陵地带,还是百里平原,到处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然而时令一经到达伏天,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披上碧绿的盛装,那情那景,除了水塘少见及田地作物各异外,其它丝毫不亚于常年鸟语花香的江南大地。此时,登高望去,蜿蜒如带的桑干河两岸,满眼绿色的田野上,突兀地呈现着一片又一片方阵兵士般的玉米和高粱,它们或是在天朗气清万里无云时亭亭玉立、整齐划一;或是在髙温暑伏闷热难耐中颔首待雨、静默沉思;或是在黑云压顶大雨如注时挺身仰天、笑接甘霖;或是在清秋将至微风和畅中喧笑吵闹、喜迎丰收。此时,绿海滚滚的青纱帐成为塞外盛夏的一片靚丽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笔者曾于童年、少年以至青年时期,无数次地出入于故乡村庄四野的青纱帐。可以说,我们这些桑干河边的孩子就是伴随着一年一度青纱帐的兴衰而成长起来的。早年的孩童时期,曾与小伙伴们一头扎进青纱帐里嬉戏玩耍,捉迷藏、寻麻雀、追野兔,玉米地、高粱地的宽垅间留下了孩童们无拘无束的欢笑声;稍长的少年时期,也曾和同学结伴在课后携篮持铲,迎着夏日的夕阳,进入青纱帐拔上一篮嫩绿的青草,喂食家中饲养的羔羊或家兔;而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则是青年时代的盛夏,随生产队青壮年一起锄草于玉米青纱帐,那闷热的垅间以及上下交错的玉米叶片,都是对人身心的考验,直觉是夏季农事中最为艰苦的农活。</b></p> <p class="ql-block"><b>  盛夏时节的桑干河,在没有洪水的日子,温顺的像羔羊一般,缓缓地向下游流去。而河两岸的青纱帐,天际相连,碧波万顷,它是桑干河人视觉的盛宴,它默默孕育着秋季的丰收,它凝结着庄户人家辛勤耕作的殷实希望。当春天的种子在春雨的滋润下发芽、出土,农民精心的呵护就伴随了禾苗的渐次长高。俟至玉米、高粱高过人头的时候,就成为名符其实的青纱帐了。百里平原上,青纱帐广大无边,散发着大自然精华的粮香。走近细看,一排排玉米半腰间伸出深红色缨丝,捧出一个个粗大的玉米棒;一株株高粱微露出红晕的脸庞,抽出笔直的、细长的茎杆在微风中摇摆。我们由衷地慨叹,是庄户人家辛勤的双手扯起这天地间最为壮观最为丰实的青纱帐。</b></p> <p class="ql-block"><b>  对于桑干河两岸的青纱帐,当不同的人们真正融入它的怀抱,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强悍与柔情,舍予和浪漫。由此,对它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深深的缱绻。</b></p> <p class="ql-block"><b>  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革命战士利用青纱帐巧妙杀敌。青纱帐不惧刀光剑影弹片横飞,它呈现了强悍的特色;和平年代的儿童嬉戏,青纱帐敞开清凉的腹地,迎接孩子们玩耍,它呈现了柔情的特色;农村集体化时,面对乡民的深耕细作,田间管理,青纱帐不孚众望,产量逐年提高,它呈现了舍予的特色;而当一代代青年男女相约于青纱帐中,收获甜蜜,放飞梦想,享受美的荡漾,它又呈现了浪漫的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年复一年看似极度平常的青纱帐,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曾为掩护革命战士行军打仗而立下功劳,成为革命队伍百里奔袭、游击作战取胜的重要条件。抗战时期,桑干河两岸曾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盛夏时节,游击队、地下交通员就是在一望无际青纱帐的掩护下,如鱼得水,长途奔袭,巧妙转移,黎明时悄无声息地行走在田埂之上,月光下递送情报穿梭于田垅之间。有时甚至在靑纱帐间和敌人发生遭遇战,凭借茂密的庄稼与敌人巧妙周旋,借助青纱帐的有利条件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诚然,桑干河边的庄户人家从青纱帐中获益多多,注入了他们生命的年轮。但一代一代的桑干河人,对青纱帐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耗费了青春的体力。桑干河边的七月天,正是高茂的玉米三锄时节。七月前的一锄二锄,玉米苗不高,清风送爽,锄地人颇感惬意。唯独进入三锄,青纱帐已经形成。近两米高的玉米苗,茎杆粗壮,叶片伸展,在垅间纵横交错,互相掣肘。而雨季时的土壤,湿热之气蒸腾而上,整个青纱帐内热浪滚滚。锄地人躬锄于青纱帐的田垅间,地下土壤热浪熏蒸,全身大汗淋漓,人谓之出“白毛汗”;玉米绿叶左右刷割,臂膀时有划伤,汗血相混,生疼难忍。此时更容不得直腰休息,只好一鼓作气锄到地头,方可休息一会。这就是伏天的青纱帐对锄地人最难为的时候。</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几年前一位诗人赋诗二首专写现今的青纱帐,其中一首云:“阡陌田间五谷香,青纱帐里玉珍藏。金秋机隆归仓满,喜庆丰收国运昌。”所言极是。青纱帐从古至今坚守着桑干河两岸辽阔的田野,在塞外的黄土地上铺展开它们的青春,在健壮的茎叶上凝结着它们的血性。是青纱帐的故事挟着桑干河的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桑干河儿女。大地永恒,桑干河不竭,两岸的青纱帐永远承接着春天的播种,呼唤着秋天的丰收,展望着未来农村的振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