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场轶事

悬铃木

<p class="ql-block">  过去,在农村,几乎家家屋前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晒谷场,在夏天,这个晒谷场主要功能自然是晒谷子的,不晒谷子的时候,晒谷场就是村民们的娱乐场。</p><p class="ql-block"> 白天,小孩子们在晒谷场推铁圈、甩四角板、打地老鼠。晚上,全家人在晒谷场吃饭、纳凉、聚会闲聊。我重点重温一下晚间在晒谷场的晚餐情景。</p><p class="ql-block"> 农忙了一天的家人,傍晚开始休闲了,早早地将家里的桌椅板凳一股脑地搬到晒谷场上,然后在晒谷场上开始晚餐,所谓的晚餐,一般常见的几个小菜:一碗萝卜英子烂小菜、一碗萝卜英子汤臭出来的豆腐、一盘菜地里时令的蔬菜,偶尔开个荤,在加个辣椒炒鸡蛋或者村东头祥林家板鸭(实际是卤鹅),奢侈点再来一瓶冰镇的崂山啤酒,那种日子的美好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少有欲望的时代,忙的时候大家都忙,闲的时候大家一起闲,忙和闲都能给人带来很多乐趣。现在呢?很多人忙的时候多半在瞎忙,产生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而闲人会逸过神消、目光呆滞,时常陷于焦虑的境地。这个问题我思考还是很肤浅,就此止住不论。</p><p class="ql-block"> 晒谷场的主要功能在于晒谷子,不过每年晒谷子前,须将晒谷场翻整一下,这个翻整晒谷场的场景,我们的后辈们是不可能见到的了,不妨拿出来说说,以便他们能博闻强记。</p><p class="ql-block"> 翻整晒谷场,一般在知了鸣叫之前,农谚:知了叫割早稻,后一句农谚让人直馋口水,叫:知了嘶吃早鸡,所以,须在知了鸣叫之前翻整晒谷场。</p><p class="ql-block"> 翻整晒谷场,第一步便是“翻”,即将荒废一年的场地地表上的土翻过来,将上面的杂草、砂石一律翻埋进地下。这个工作一般主要是家里的青壮年劳力去做,使用工具是铁锹和锄头之类的,利用早晚凉快的时间连续工作三四天才能完成。第二步便是“整”。“整”的主要工具是石滚子,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石磙子,它重达好几百斤,圆柱形,但一头粗一头细,目的是滚动的时候,可以自然绕圈子,圆柱的两头圆盘中心各有一个半球型的凹槽,凹槽是牵引架子的着力点。家里有牛的,便用牛来拉石滚子,没有牛的家庭,只能用人来拉石磙子,两个人将扁担担在胸前,将牵引绳系在扁担的中间位置,这样拉着石磙子一直绕晒谷场转圈,期间歇下来的时候,还要在晒谷场上洒水和草木灰,如此反复几轮下来,神奇的场景将展现在眼前。翻整好的晒谷场,如同柏油马路一样平整,因洒了草木灰在土里,这时的晒谷场的颜色也由土黄变青灰,焕然一新的感觉立即呈现。刚翻整好的晒谷场马上就会吸引很多小伙伴来玩耍,推铁圈的、光脚捣拐子、翻跟头的——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翻整好晒谷场后,很快便进入了农村的“双抢”时期,农民们将水稻收收上来,用麻袋或稻框运至晒谷场上晾晒,晒谷场上专门有人负责翻晒稻谷,这些谷子由于刚才水田里运上来,特别潮湿,有的里面还有未逃出去的青蛙、蚂蚱之类的小动物,家里的鸡、鸭,甚至还有小猫便出来追逐这些小动物,可怜这些小家伙很快便成了家畜、家禽们的美味点心了。</p><p class="ql-block"> 一般负责翻晒谷子的人是家里的妇女或老人,这活相对轻松,我家负责翻晒谷子的是我爷爷。爷爷是牛贩子,几乎没干过农活,农忙时也只能且是偶尔帮忙晒晒谷子,不过就这件轻松的事情,爷爷也做得不太合格(地下的爷爷恕罪啊)。记得有一天突下暴雨,爷爷在家午睡,家里其他人都在抢收谷子,爷爷都没有起来帮忙,谷子被暴雨冲走了不少。奶奶和家里其他人也未见怪,因为都习惯了爷爷的“懒”,爷爷虽然“懒”,但他却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他贩卖一头牛就能挣齐全家几个月的生活费,特别是奶奶陪爷爷一起贩卖过几次牛后,奶奶便彻底体谅了爷爷的“懒”。奶奶时常对我们说,你爷爷在外面挣钱不容易,贩一头牛,嘴皮子和人家说破了不说,走的路都能把鞋底也磨破,你们看看你爷爷的腿细的都像麻杆了,他在家里歇歇就歇歇吧。</p><p class="ql-block"> 奶奶一辈子将爷爷服侍得很好,我想奶奶是读懂了爷爷,更读懂了那个时代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很少回农村,一个原因是家里没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村容村貌变化太大了,难以找到以前的感觉,特别是老屋前的晒谷场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哎——</p><p class="ql-block"> 文:悬铃木 图: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