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三十五)

范爱华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您好,我是范爱华,又到了我们好书共读的时间了,与您共读一本书,每天阅读一点,累积一点,成长一点!</p> <p class="ql-block">四时之胜</p><p class="ql-block">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p><p class="ql-block">“所谓得四时之胜者”,什么叫得四时之胜?胜,就是克,经典就好在这儿,它会告诉你“四时之胜”是什么——就是春胜长夏,就是木克土,长夏,是炎热的暑天。长夏胜冬,就是土克水。冬胜夏,就是水克火。夏胜秋,就是火克金。秋胜春,就是金克木。而这,就是四时相克的规律。</p><p class="ql-block">这里边有个大问题,就是长夏的问题。长夏,首见于《黄帝内经》。中医有五行学说,而四时配五行时,就缺了一时。比如木配春、火配夏、金配秋、水配冬。春夏秋冬都得其配,土怎么办?和谁相配呢?而“土”又是如此重要。于是,中医文化按一年四季各占90天为由,要求四季各拿出18天,共72天,给长夏,以配土。如此,一年四季变五季,每季72天,五季共一年360天。而肝、心、脾、肺、肾五脏,配五季中之春、夏、长夏、秋、冬。理由是,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荣,而终不成果实,秋既无收,冬亦无藏。脾主长夏,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则生机可得。也就是说,光有春之生发,不成;有夏之生长、秋之收敛、冬之收藏,都不行,一定要有长夏之“化”,才成。所以,四季都要各贡献出18天,以成其化。</p><p class="ql-block">就像我们的人生,光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还不够,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化”我们成熟的东西,来帮助我们转换,才有真正的成长和成熟,没有这个“化”的力量,有的人一辈子可能都停滞在某一阶段,比如,有的人一辈子都是孩子,或一辈子都是生瓜蛋子。</p><p class="ql-block">具体怎么“化”呢?用人体来讲,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居中央为中土,与长夏之气相通,主气为湿。其实,长夏有湿,还有热,这里的“湿”和“热”不是邪气,而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状态。没有中焦之“湿”</p><p class="ql-block">的腐熟、发酵、蒸腾,生命无法升华。而过湿,过热,或过寒,就是邪气,就阻碍了长夏的“化”气,就是对长夏之气的破坏,也是对生命成长的破坏。</p><p class="ql-block">长夏一般与三伏天相合,暑湿盛行,极易伤人体阳气。过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上一篇《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即说湿邪袭人,让人头重如裹、身体疲惫、四肢酸楚。就身体内部而言,湿与脾阳是一对抗衡力量,二者力量相当时,湿是好湿,如果脾阳虚弱,机体就无力运化,好的湿就变成无人控制的湿邪,就会致水停湿聚,湿邪下注,就会引起下肢水肿、湿疹等症。</p><p class="ql-block">为了避免长夏湿邪泛滥,第一,不能伤脾。最伤脾的,就思虑,所以长夏要给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放放假,天热,多喝茶,多打盹,少想事儿。</p><p class="ql-block">第二,防湿防潮。保持身体舒适干爽。第三,避暑防凉。暑湿袭人,最难受,可以用空调抽湿、降温,但不可过分贪凉。而我,已经多年不用空调,只用风扇。第四,有些食物、中药可以健脾化湿,但不懂就不要过用,比如红豆、薏米虽祛湿,但难化,对脾胃是个负担,所以要慎用,尤其不适宜小孩子吃。荷叶粥什么的,就能清凉解暑。</p><p class="ql-block">现代人们把藿香正气当作祛暑的良药,怎么说呢?如果出现了胸闷、腹胀、吐泻,或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恶心呕吐等症,可以用藿香正气丸和藿香正气散,但我不建议用藿香正气水,因为里面的酒精含量有些高。相较而言,前两种相对安全。我个人认为,更安全的是理中汤,因为理中汤就是张仲景为暑湿瘟疫而出的一剂良方,理中汤属于经方,藿香正气是时方。经方比时方好。</p><p class="ql-block">关于中暑,老农民天天在地里,怎么不中暑?咱们天天养尊处优的,遇暑湿,就恶心呕吐,浑身无力的。所谓中暑,就是中焦憋着了,上下不交通,所以会上吐下泻。而且体表也紊乱了,大汗伤了血,空调又憋了皮毛。总之,是因为里虚。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的,是怎么虚掉的呢?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了大问题,天天喝凉的,天天熬夜,成天郁闷,还对时事焦灼,夏天阳气浮越在外,里面脾胃虚寒,一进暑,人就容易有呕吐、腹泻的毛病。</p><p class="ql-block">藿香正气丸的基本组成: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炒白术、陈皮、制半夏、姜制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生姜。其方以紫苏叶、白芷发表解汗,并增强藿香理气散寒之力。苍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p><p class="ql-block">陈皮、半夏行气降逆,和胃止呕;配桔梗开胸膈;用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加强运化功能。各药配合,使风寒得解,湿滞得消,气机通畅,胃肠调和。</p><p class="ql-block">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按说此方也算可以,但我感觉还是太用力了,虽然面面俱到,但未必结果好,就像王熙凤,什么都管了,用尽了精明,最后也没落着好。而理中汤呢,大道至简,就四味药,照样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p><p class="ql-block">所谓经方是什么?《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叫经方,共113方。理中汤是其中的名方,就四味药,红参、白术、干姜、甘草。</p><p class="ql-block">首先,以红参补五脏虚,人体,从来都不会是某一脏虚,若虚,就是五脏皆虚,我们先前讲过“通天下之一气耳”,难道就不是“通天下之一藏耳”?!所以,用红参先补五脏虚。其次,以白术祛湿,鼓荡肚脐与命门之气,振奋中焦、下焦。如果只鼓荡中焦,浊气还是没有去处,下焦振奋了,驱邪才有力。古代有个张从正,是个厉害的中医,他认为,治病有汗、下、吐三法,体内之邪,要么从汗走,要么从泄下走,要么从呕吐走,说来也没错,总得让病邪有个去处,所以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理中汤药方里虽然没有一味泻下的药,可一吃下去就跑肚,且臭气熏天,这方子想必是开对路了。理中汤更妙的是,它可以双向调节——拉稀的,很快就大便成形了;</p><p class="ql-block">便秘的,会狂泻。这跟前两味药有关,五脏足了,中下焦鼓荡了,浊湿自然就动起来了,这时,第三味药——干姜更是厉害,干姜,可是味好药啊,气质沉稳干练,有大将之风。味辛,走而不守,直入脾胃,亦入肝肺。能燥湿,能温中,不仅能宣散身体的瘀滞,也能宣散情绪的瘀滞,而且还降浊气。</p><p class="ql-block">于是,浊湿便痛快下行了。难怪仲景先师特别喜欢用干姜,关键它专门斡旋中焦,能安远,又能定近,健脾还阳。所以,很多药方里都会用到它。</p><p class="ql-block">理中汤里最后一味药,是甘草,入太阴脾经肺经,入少阴心经肾经,入厥阴肝经心包之经,可以说,它是五脏的重宝,且有“国老”之称,所谓国老,就是最为老辣的正能量的代名词,有人会说,正能量就正能量呗,还分老辣和幼稚吗?当然啦,咱们都觉得自己挺正,遇到事就冲上去了,有的直接就牺牲了,有的呢,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或被利用了。记得塞林格说过一句: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p><p class="ql-block">而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而甘草,就是这种成熟与老辣,就是能够审时度势,该出手时才出手,出手就能解决问题,事后还不居其功,跟没事人一样。生活中,要是有甘草这样的人生导师,该有多么幸运。</p><p class="ql-block">那什么是时方呢?其实,经方与时方不过是医药里道行的分别。医生,也有道行的分别。比如,大家学了一点儿医药知识后,偶尔组了个方子,用后效果不错,就拿它当经验方,只要遇到病情相似的人,就拿给人用。</p><p class="ql-block">这种做法很危险,而且对别人不负责任。记住,学医、习医与治病,容不得一丝媚俗和苟且。凡靠自己以往之经验,或靠别人以往之经验,都属于苟且;急于消症状,不顾一切使用重调元气法,就是媚俗。凡苟且与媚俗,都走不长远。大医,一定要医理精深、脉法精准,还要有正气和杀气,才能利益众生。</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讲《黄帝内经》?就是想让大家先明医理。《黄帝内经》为什么没有几个药方?就是告诉大家,明了医理,就不会得病,或少得病,至少不得大病。所以说:《黄帝内经》是不战而胜。而《伤寒论》呢,是百战百胜。因为大家毕竟被大的医疗形势吓到了,生活中也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困扰,总是急于求药,所以,我在《黄帝内经》讲解中,会捎带地讲一下“伤寒方”,为什么呢?就是告诉大家,不可乱服药,要先明白药理、方剂之理,通过讲一些《伤寒论》方,告诉大家方子是非常讲究的。也是好心给大家一个学药理的捷径,学医圣的方子,总比学杂七杂八的要好。可是很多人只关心一个方子对应一个病怎么吃,我若说一个方子可以治愈很多病呢,你又不信了。所谓经方就是可以治疗很多疾患,比如理中汤可以治疗瘟疫,也可以治疗发热、胃寒、青春痘,甚至肺癌等;而时方,比如藿香正气等,其治疗范围就很窄。所以,我们学了《黄帝内经》《伤寒论》后,还需自己长期地认真体验,才能稍稍了悟些许。</p><p class="ql-block">我也知道,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难处,平时缺少医学教育,也难怪看个广告就买药。有人问我:暑天,提前吃藿香正气水能预防中暑吗?这就是糊涂,当然不可以。没事你吃药干吗啊,要想不中暑,提前要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首先,不可过分吹空调,养成喝热水、矿泉水、常温水的习惯,不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吃,尤其是冰箱里的西瓜。西瓜,天生白虎汤,最寒。冰镇西瓜吃多了反而容易中暑,因为胃更寒了。尤其是别熬夜,夏天,本来就日长夜短,消耗太大,胃寒,吃得又少,再熬夜,就是要命啊。这,才是我们此番学习的要点,而不是非得吃药。</p><p class="ql-block">非要吃防暑药的话,有一个药还成,就是生脉散。盛夏,火熔金,热气不仅耗散肺气,也耗散真气,所以容易中暑。而生脉散,用人参来益气,气足则不犯暑病;用麦冬以清肺,肺清则暑热不能侵害人体;又佐之以五味子,五味子专门收敛耗散之金,则能够使肺气更旺,就此而不怕暑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