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壬寅六月,刚至小暑,杭州气温,直飚40度。小暑为夏季第五个节气,小暑一到,气温便一日热过一日。但毕竟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上蒸下煮”三伏天,所以,民间描述小暑俗话为,“温风倏至,热气未盛”。今年杭城,气候反常,梅雨天少的出奇,而且出梅就是高温。这些天,好多朋友天天晒夕阳和晚霞,不亦说乎。我却感到很绝望,我的家乡有句谚语,“今天火烧云,明天晒死人”,这种火焰般燃烧着的云彩,预示着翌日的炎热难耐。</p><p class="ql-block"> 我有很多新杭州人朋友,其中很多是从东北和西南来的,他们常说,喜欢杭州,不管人文,还有风光,都打心底里喜欢。但就是惧怕杭州的气候,冬天的冷,夏天的热,真的不好捱过去。于我来说,比较而言,还是喜欢夏天,多于喜欢冬天。多年的高血压,夏天到了血管舒张,血压也就低下来了,人也精神了许多。夏天,蝉鸣不歇,蛙鼓荷塘,太阳不吝惜热力,托许的是一片赤忱,那种热烈,多么像热恋中的年轻人,爱必然深爱,不管不顾的模样。杭州是山水城市,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树下水边,皆是避暑的好去处。在此,我常常会有“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的心境。尤其是杭州的伏天午后,常有雷阵雨,前一刻还是赤日当空,俄顷便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尔后又是碧空如洗,夏雨就是如此淋漓尽致,能把所有酷暑带来的郁闷发泄出去。</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版图上,内蒙古像一匹骏马,奔驰在祖国的北疆。从东到西,绵延4200多公里,自然风光壮美瑰丽,民族风情千姿百态。若论避暑,我的家乡呼伦贝尔,才是不二之选。这几天,在家陪伴老妈妈的弟弟和妹妹,经常发一些他们在草原上游玩的照片。今天也发了一组照片,同时也留下了一句话,“此时在呼伦贝尔草原拍照,还有点冻手”。这一组照片皆是蓝天绿地,带着露珠,鲜活呈现生机盎然草原风光和生活,真真触动心灵,联结情感,让我把辽阔的草原装进心田。岑参的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予报平安”,那是游子与故乡之间,深深的惦念与牵挂。相思最是惜相思,待欲重逢忆别离。相思无尽,渴望无限,无奈有禁,无法成行。感慨系之,就用这些照片,还有以前的一篇小文,组成一个美篇,是为记。</p> <p class="ql-block">此时杭州</p> <p class="ql-block"> 草原城市海拉尔和边境小城满洲里,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两颗明珠,301国道像一条彩带连接着这两座城市,以及沿途的许多典型的草原景点。我的家乡扎赉诺尔属于满洲里市的一个区,乘草原大巴从海拉尔到满洲里,很方便,旅游旺季的8月,15分钟一班。当车子驶过海拉尔北山,就像忽然飞进了辽阔的草海之中。虽然岁月流逝,但家乡的草原,还是那么熟悉,鲜活如初。特别是大巴车CD播放的歌曲《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更让我感到亲切,这是我儿时就耳熟能详的歌曲,记得歌词大意是:“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红旗如海,绿浪无边;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骏马行千里,雄鹰飞蓝天。”</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真正的草原, 浩瀚无垠、壮阔辽远。就如叶圣陶《草原》诗,“天似穹庐始信然,草原一碧望中圆。临风呼侣笑相语,到此真知复载宽。” 一路上,我都把额头紧紧贴在了车窗玻璃上,让心情溶化在一望无际的草原里。这里的草绿得像翡翠,齐刷刷、绿油油,在蓝天下泛着润泽的光。视线所及,无不是浓浓的绿色,风吹草浪翻卷,白色的羊群隐现其中,缓缓游动,像云朵,像珍珠。纵横交错的河流溪水边,不时出现的蒙古包群,就像朵朵盛开的洁白的花朵。草原景色,美得让人心醉,我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为什么古代诗词里会把草原描写得那么的荒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真该让这些诗人再活回来看看。我是看不够得看,拍不完得拍,已经顾不得车子颠簸,恨不得用手中的相机,把所有的美景全都拍进去,不管照片质量,只要拍下就行。</p><p class="ql-block"> 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中国游牧民族的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期,然后进入中原。蒙古人当然知道这块草原的重要,成吉思汗在占领呼伦贝尔草原后,便兴奋地写信给长春真人丘处机,有了呼伦贝尔,可以“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合之内为一统”。元朝被朱元璋推翻后,元顺帝带着残兵,也是逃往呼伦贝尔草原,企图在这块祖宗兴发之地东山再起。明朝大军在蓝玉率领下,一直追到今天的呼伦湖和贝尔湖,才彻底歼灭了元顺帝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在海拉尔和满洲里之间,经过三个蒙古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都属于巴尔虎蒙古部落。公元8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先祖蒙兀室韦迁到肯特山区,12世纪,返回呼伦贝尔,统一了各蒙古部落,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的蒙古民族。巴尔虎蒙古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1732年,清政府为了防止俄人侵扰,将大兴安岭布特哈地区的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到呼伦贝尔。1734年又将蒙古八旗中的2400名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和家属迁到呼伦贝尔。先迁的就被称为陈巴尔虎,后迁的则为新巴尔虎,这就是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三旗的来由。</p><p class="ql-block"> 1998年全国旅游会议上,呼伦贝尔草原与四川九寨、云南香格里拉、湖北神农、甘肃丝绸之路和长江三峡,一起被列为全国六大跨世纪拳头旅游产品。近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游逐渐升温,特别是今年,新疆暴乱,四川云南地震,草原游越加火爆,旅游旺季也是一票难求。呼伦贝尔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行政市,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山东与江苏、广西与海南、湖南与宁夏、湖北与台湾的面积之和,相当于1个英国,2个希腊,3个葡萄牙、6个丹麦、100个卢森堡。呼伦贝尔作为草原,拥有一亿多亩草场,两亿多亩森林,辽阔而又美丽,被世人誉为世界花园。2005年评选中国十大草原,呼伦贝尔名列首位。</p><p class="ql-block"> 在301国道海拉尔与满洲里之间,有两个最著名的旅游景点,陈巴尔虎旗的呼和诺尔草原和新巴尔虎旗的巴尔虎部落草原。原内蒙古主席布赫视察呼伦贝尔草原,作了两首诗,一首是《访陈巴尔虎呼和诺尔》:“呼和诺尔湛蓝清,长岛草深如绣锦。穹庐静卧听长调,阵阵草香醉游人。”一首是《巴尔虎草原》:“花香鸟语玛瑙路,天蓝地碧河水清。鱼泳虾跃鸟高飞,羊似白云马如龙。”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两个景点的知名度。距离海拉尔近的是呼和诺尔草原,“呼和诺尔”蒙古语为“青色的湖”。陈巴尔虎草原上有着号称天下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它像飘带银链,环绕在天地一碧的草原上,百弯千拐,最后注入呼和诺尔湖。本来草原就因为辽阔而显得宁静安详,又有着这样一汪湛蓝色的湖水,一碧万顷,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水鸟惊飞,景色自然更美。当湖水伴着清风,吹来一缕一缕的草香、花香和奶香时,谁都会觉得置身于人间仙境了。巴尔虎部落距离满洲里近一些,这里的美景也绝对是终生难忘。我们经过巴尔虎部落时,已是夕阳西下,蒙古包上炊烟袅袅,奶茶飘香,草原在这一刻变得更加多情。晚霞流云,给部落的蒙古包,勒勒车,牛马羊和牧羊犬,全都披上了五彩斑斓的锦被,极目远眺,恢宏开阖,我被草原的蔚为壮观,深深地震撼了。</p><p class="ql-block"> 我这次回家乡,有三次走301国道穿越草原,自驾行车的那次,经过呼和诺尔,我们下车仔细地游览了景点,当我侧身在无人的草原上放松时,憋得劲头足足的一泡尿,冲的小草儿歪歪倒倒。多么好的草场,多么美丽的草原,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的它,已经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了,如何保护好它让我隐隐的担心。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我还在草原上,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一大罪名,就是反对在草原上垦荒种田。世界地理上有一条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降雨量少于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成为游牧地区;降雨量多于400毫米,为半湿润和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因此成为农耕社会。违背这条线的规律,无论是把农田变成牧场还是把把牧场变成农田,都是灾难。我真的佩服成吉思汗,他在征服中原后,听从耶律楚材的劝告,没有将农田变为牧场,让普天下皆为蒙古人的草原。由此我也想到了被西方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成吉思汗法典》,《法典》最高明、最有现代性的内容就是宗教宽容:“尊重任何一种宗教信仰,任何一种宗教都不得享有特权。每个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成吉思汗是一个十分强势的征服者,却很明智地守住了权力的边界。法典中最值得我们从事金融的人员回味的是,为了防止帝国商业委托人玩忽职守,而对信托制度的规范:“以信托资金经商累计三次亏本的,处死刑。”若今日的金融、证券和投资,受到这样的严刑峻法约束,或许金融危机就不至于如此严重,这都是胡思乱想,身在草原,就当“胡”说吧。时间流逝,过得真快,我现在已经是坐在杭州的家中,码字了,但是看草原的心情还在,我想,只要还有这种看草原的心情,我就永远不会老!</p>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是此时的杭州</p>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是此时的呼伦贝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