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李氏——一个平凡家族的人与事

欣然

<p class="ql-block">兴隆港也叫新农港,李氏来到兴隆港已过百年,同一个埭上还有金,王,蒋,祝几大姓氏。</p><p class="ql-block">扬中李氏家族主要在铁匠港一带繁衍生息,直到今天,仍有大量的李姓人家生活在铁匠港。</p><p class="ql-block">当年随着李家人口日益增多,地少人多的问题日益严重,家族中一部分子弟便离开老住场,去往他乡生活,1910年左右,我的曾祖父李德仁与妻子离开老家铁匠港,来到兴隆港——今天的利民村东二组,开始了开拓与生活。</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到今天,李家已繁衍了六代,李氏家族的成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的经历反应着百年的沧桑,光荣的历史也鼓励着李家后人。</p><p class="ql-block">应家中亲属建议,我记下家中的部分人与事。</p> <p class="ql-block"><b>曾祖父李德仁</b></p><p class="ql-block">李德仁是李家在新农的开拓者,他勤劳顾家,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养活培养着他的两男两女,四个孩子。他与他的父亲——我们的高祖父李若根是扬中外贸的先驱,在19世纪末,他们就曾有过远渡重洋的贸易经历。</p><p class="ql-block">扬中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扬中清光绪二十三年(<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1897</span>), 邑人李若根、李德仁父子贩运竹器至日本,新加坡、缅甸等国贸易。"</p><p class="ql-block">这寥寥数语,记录了一段扬中与李家的历史。祖父李友之曾记下他们的经历,附在文后。</p><p class="ql-block">曾祖父曾在八桥街开了个水果杂货店,曾祖母娘家姓王,李王氏在家纺纱织衣,操持家务。他们勤俭努力,曾祖父以他的闯荡外乡,远赴海外的见识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孩子都进过私塾,无论男女均断文识字,这在当初的扬中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曾祖父生于1882年,1938年去世。</p><p class="ql-block">曾祖母生于1882年,1935年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爷爷李友之</b></p><p class="ql-block">爷爷李友之(又名李南洲,李建广)是个读书人,从小喜欢读书写字。</p><p class="ql-block">1929年,爷爷考入黄墟师范,三年后毕业,回到家乡扬中,在八桥小学堂任教。</p><p class="ql-block">从教员做起,历任教导主任,校长,成为学生、家长以及附近居民口中的"大先生"(他的弟弟被称为二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祖父李友之</b></p> <p class="ql-block">1939年春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扬中,成立了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因着祖父的进步人士,爱国爱乡的名声与行为,爷爷受命于抗日民主政府兼任了抗日民主政府兴隆乡乡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施光前是家中常客。</p><p class="ql-block">1941年日伪在八桥镇设立据点,开始追捕抗日人士,为躲避日伪搜捕,爷爷离乡背井,藏身于常州两年。</p><p class="ql-block">直到1943年,才回到家乡,因放不下教育,他联络八桥镇的商界人士、老友,在他们的支持下,在1943年夏恢复了八桥小学,让当地孩子有了可以继续读书的学堂。</p><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扬中县民主政府为解决全县高小毕业生升学就读问题,决定筹建中学,受抗日民主政府委托,爷爷作为当时著名教育人士,负责组建扬中第一所初级中学,学校于46年开始招生。</p><p class="ql-block">爷爷51年含冤入狱,并因此失去公职务农,直到81年4月彻底平反恢复公职退休。退休后的爷爷积极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 参与了省市县的文史资料整理撰写工作, 留下许多文字。 他还联系旅居海外的的老朋友,动员他们为扬中的建设出钱出力,县中云超实验楼的落成与他贡献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祖父与祖母</b></p> <p class="ql-block">爷爷李友之于86年患病去世,去世前他为自己做了副自挽联:“皓首历数朝一事无成愧日月,清风拂双袖三生有幸终天年。”这是爷爷对自己半生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p><p class="ql-block">在追悼仪式上,他曾经的老同事,老朋友送来许多挽联,有一副挽联是:</p><p class="ql-block">“执教廿余年呕心沥血育桃李,沉沦三十载茹苦含辛度春秋。”这是对爷爷师范毕业后五十多年人生总结。</p><p class="ql-block">另一副是:</p><p class="ql-block">“几度风吹雨打犹培得桃李千树遍神州,三年心旷神怡始写成文章数篇留人间” 这是对爷爷教育生涯的高度概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叔祖父李耀庭</b></p><p class="ql-block">叔祖父李耀庭(又名李南屏,李建贵)也读过书,他有文化,在父亲与兄长的安排支持下,在八桥镇经营天香斋日杂店。</p> <p class="ql-block">受家庭影响,叔祖父对民族对国家对家乡有极深的感情,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天香斋是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解放军的地下交通站,是著名的水上交通站的八桥联络站点,担负着递送情报,联系护送来往同志与各种物资任务。</p><p class="ql-block">至今八桥的老人还有人记得八桥街上曾经排练演出过一部抗日戏剧《丁赞亭》。祖父李友之与叔祖父李耀庭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演者,他们把原来的话剧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加入了京剧的唱腔道白,第一次在八桥小学公演,观众济济一场,喝彩声阵阵。连演两场后,又到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附近的龙王庙和光复后的三茅镇演出,场场爆满。后来还打着绸制的“扬中县八桥话剧团”的团旗,应邀前往其它县乡,极好地配合了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把抗日政府的政策以戏剧的形式传给了老百姓,收到了极好的教育作用。</p><p class="ql-block">《丁赞亭》是长篇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的话剧作品,反映1941年春天的华中苏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曾名《罪与罚》,解放后这部剧作又被作者修改重新命名为《逮捕》。</p><p class="ql-block">故事里大地主丁赞亭伪装积极,表面拥护抗日民主政权、暗中却抗拒减租减息。为夺回失去的权势,他疯狂进行报复、唆使家丁周老二、周士奎暗杀农会主席牛长根、贫农鲍永福,用金钱收买新四军刚收编的特务大队长,武装攻打抗日民主政府,劫夺杀人犯,并杀人灭口,这个坏家伙最后终被侦破,遭到镇压。这是华中敌后根据地的优秀剧作之一。</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北撤江北时,因为他地下工作身份未暴露,被上级安排保持原地坚持斗争,伺机打入敌人内部,探取敌方情报,保证情报畅通,迎接全国解放。</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叔祖父经过公私合营,成为供销社职工,他没有躺在革命的功劳薄上向党和政府伸手,而是工作勤恳,遵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示,积极参加了送商下乡,支农等活动,追求进步,在普通岗位上认真工作,直到57年, 有人检举,北撤后的叔祖父曾与敌顽联系,这真是冤枉,但可以证明这是组织安排的同志无法联系,在当时的形势下,叔祖父受冤入狱,失去公职,直到80年代才得以昭雪平反,恢复待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地下联络站间的密信</b></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封解放后发现的密信,由时任原扬中县三区(今天兴隆,油坊,八桥)区长郦琴同志写给地下小组的同志。</p><p class="ql-block">忠保、耀廷诸位老兄:</p><p class="ql-block">维护工商会之九件工具当留神,勿为小宵窃去。</p><p class="ql-block">前日承蒙四位阁下不辞劳苦与艰险,移玉下顾,未竞躬聆雅教,殊为遗憾。曾交我范韩等弟带函道候,兹因环境多变,或一时难能传到。故修此草,藉伸微忱,一切概希照拂,为荷。 顺颂</p><p class="ql-block">春礼</p><p class="ql-block">凡保四友请代候勿却,是荷。</p><p class="ql-block">琴 四月十八日</p><p class="ql-block">这封暗语信是写给八桥镇王仲宝、李耀庭等四人的回信。1948年的扬中,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统治达到顶峰,他们到处残害我地下工作者。迫于当时的革命环境,郦琴同志奉命撤退到武进小河一带隐蔽工作。当时这四人前往小河找郦琴,商量“处理八桥乡顽公所自卫队的九条枪”一事,未能遇到。据王仲宝同志后来回忆,这九条枪是我军北撤,国民党占据扬中后,命八桥工商联出钱买给乡顽公所自卫队用的。故信中“维护工商会之九件工具当留神,勿为小宵窃去。”是用地下交通暗语,暗示四人要设法控制这九条枪,不能让敌人弄走,待将来解放时交给人民政府。信写好后,郦琴托地下工作者范选章、韩九龄(即信中范韩)将此信带给了四人。他们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的任务,在1949年4月22日扬中解放后,将这九条枪完整地交到了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姑爷爷施仁浩</b></p><p class="ql-block">我的姑奶奶当初嫁到长旺的施家,丈夫名叫施仁浩,在《扬中县志》的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有这样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施仁浩 男 1907年出生</p><p class="ql-block">1942年被日伪杀害于姚家桥与长旺乡间的长江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姑爷爷施仁浩</b></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七年,日寇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祖国河山被日寇不断蚕食,江河沦丧。</p><p class="ql-block"> 日伪侵占扬中后,扬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扬中县成为江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同年2月,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成立。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领导。</p><p class="ql-block">施仁浩被抗日政府任命为兴隆乡抗日自卫队队长,负责抗日自卫队和锄奸小组。</p><p class="ql-block">家境富裕的施仁浩投身革命,完全是一腔爱国爱民的热血,他常与同志们在夜间行动,摸岗哨,锄汉奸。</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农历腊月十二日),由于汉奸陶老六告密,日本丹徒县姚家桥水警队突袭了新圩,抓去了施仁浩夫妇,在日寇面前,他宁死不屈,农历腊月十三日,施仁浩被日寇绑上大石投于扬中西江头墩子码头附近的水域,牺牲时才三十五岁。</p><p class="ql-block">在施仁浩牺牲后,姑奶奶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拉扯成人,他们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工作,成为有用人才,他们的后代中有新华社驻外记者与高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李氏部分先人名录</b></p><p class="ql-block">高祖父李若根(号树斋,1854-1942)</p><p class="ql-block">高祖母李张氏(1859-1950)</p><p class="ql-block">曾祖父李德仁(1882-1938.1.17)</p><p class="ql-block">曾祖母李王氏(1882-1935.9.28)</p><p class="ql-block">祖父李友之(又名李南洲,李建广)(1912.7.13-1985.3.28)</p><p class="ql-block">祖母张祥贞(1912.2.3-2011.2) 烈士之女,父亲张德仁为革命烈士(1889年出生 ,1938年10月9日在扬中老郎街牺牲)</p><p class="ql-block">叔祖父李耀庭(又名李南屏,李建贵)(1919.713-2002.9.9)</p><p class="ql-block">叔祖母李黄氏(1919.8.25-2002.5.29)</p><p class="ql-block">大姑奶奶何李氏,大姑爷爷何乃荣</p><p class="ql-block">小姑奶奶施李氏(1910-2002,93岁)</p><p class="ql-block">小姑爷爷施仁浩,烈士,1937年被日寇杀害</p> <p class="ql-block">从曾祖父李德仁移居到兴隆港,现在,我这一辈也有了孙儿,兴隆李氏已经有了六代,是个百多人的大家族,李氏后代分布国内国外,工作在许多行业,从高科技的雷达、半导体到现代化机械电工工业,从中小学大学教育领域到金融财务行业,从医疗卫生到公安政法,红色家族的红色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李氏后人,家族的勤奋刻苦的精神也鼓励着一代代李氏后人努力工作,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为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李家的部分故事</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1xx92yh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砖坯的故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1am6jyw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珍珠的故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3vhof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英雄</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6feict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祖父的文章(一)《八桥中学创办经过简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1wjxwtk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我的新农二队</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曾外祖父张德仁烈士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 祖父李友之的文章(原文载于《扬中文史资料》第四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祖父和父亲的海外贸易经过</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我县越来越多的外贸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柳器编织品远销几十个国家,这使我想起我的祖父和父亲,早在十九世纪末叶,就远涉重洋,贸易海外的事实。他们曾渡过东海到达日本的长崎,又渡过南海到达新加坡,还穿过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到过 甸的首都仰光等地。航行一万多华里,来回达三四个年头,这在现在来说本不足为奇,但远在近百年前,特别是在扬中这块被称为小江洲的土地上,能具有这么一股勇气和胆识的人,还是不多见的,现就我所知略述于下:</p><p class="ql-block">我的祖父叫李若根,字书斋,生于一八五四年,卒于一九四二年,享年八十八岁。年轻时因家里仅有祖遗田产数亩,却生有四子二女,全靠种田收入,很难维持一家八口的生活。祖父于是远出经商。开始时在苏北盐城、兴化一带,小本贩运。后来逐渐远涉外省。一次在安徽的安庆,听人说新加坡人最爱安庆的篷席,藉外祖父家的资助,购了一批篾席,托“洋行”运至上海,再由上海转运新加坡。但想到去海外需要个帮手,考虑再三,决定将先父带去。先父名德仁,字寿山,生于一八八二年,卒于一九三八年。其时(光绪二十三年)先父年方十五,正在私孰里读书,不得已告别老师,随先祖父同去上海,转乘轮船至新加坡。由于该地华侨多,语言无困难,生意尚称顺利,经过一年多时间返回上海,遇着友人贩运淡竹箨至日本,先祖父在其怂恿下又与先父到日本长崎。终因资金少,费用大,在外时间长,回国后,依然两手空空,无法继续,回家后一住数载。至一九O三年先父刚结婚三月,先祖父又向亲友筹借得较多资金,重整旗鼓,带着先父至安庆购得一批篾席,由安庆交“洋行”直接运至香港,转运缅甸的首都仰光。先祖父和先父由上海乘轮船至香港转轮到新加坡,再转轮至缅甸的仰光。在船上的时间需要一个多月,由于轮船在海上航行速度快,风浪大,一般只能坐卧床褥,不能起立行走,到了仰光,凭提单至“洋行”提货。当时有这样的规定,在货物未到前可凭提单先向“洋行”取付部分现金支用,提货时扣还,这是照顾客商川资不敷的优待,中国人到了外国,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隔阂。据先父说,他们在新加坡时困难不大,因为该地华侨多,不仅懂得中国语言,且对华文还有相当基础。但到了仰光就不然了,该地人民全用缅甸语言,因此他们在住定栈房后,即由先父跟栈房里职工和酒馆茶舍的工作人员学习当地方言,指物呼名,如筷子叫什么,饭碗叫什么,衣帽鞋袜叫什么等一般生活用语。经过几天的学习,大体上掌握了口头应用语言,而后携带货物外出贸易。据先父说尽管语言一关可以勉强通过,但地理不熟悉,困难还是很大的。他说有一次外出延迟了返回时间,误走了岔路,结果跑进山堙里。眼看太阳下山,黄昏来临,弄得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忽然看到前面山境里隐约有灯光闪烁,心想那里也许有人住居,随迈步上前,果然不出所料,见有两间小瓦房,门外系着大象一头,屋里住着约有五十多岁的 夫妇两人,先父上前拜揖,以不熟练的当地方言,说明本人身份,因误走岔路而至此,请老者指教。原来这对夫妇是看山的,听到先父说明情况后,先是大惊失色,接着肃然起敬,口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竟能不畏艰险,远行万里,实属令人敬佩。随热情招待,並指着路径向先父说明情况,山间虎狼不时出来伤害人畜,危险性大,他们看山,全靠门外大象之力。要先父且住在他家,待明早送先父出山,则可万无一失。当时先父考虑再三,只有按照他们的说法行事。只是人站对面,心隔千里,心想,万一他们心怀不轨见财起意,加害于我,不仅自己白送了性命,且使父亲失掉亲生儿子,日后如何回国?想到这里不禁凄然泪下,但又想到他们虽有夫妇两人,年纪已在五十以上,万一他们加害,自己的体力也许还能拼搏。因此一边接受主人招待晚饭,一边想着对付的办法,最后决定不入睡乡,坐在铺上等待天亮,以防不测。及至天方黎明,只见老夫妇俩起身,忙着烧早饭,招待客人。这时先父恍然大悟,自觉神经过敏,不胜羞惭,随上前向两位老人千恩万谢。吃过早饭,先父要付给食宿费,但老夫妇不肯接受分文,还将先父送出几里路之外,临别时老夫妇还一再叮咛,如日后有机会尚希来此叙谈。</p><p class="ql-block">后来先父在仰光又碰着一位贩卖玉石的云南人,两人视为同乡,相互照顾,亲如手足。其实云南与江苏相距数千里, 但在海外相遇,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p><p class="ql-block">先父说这次出国有三年多时间,家乡传出许多谣言,说先父已死,先祖父赚了很多钱财,将置于先父棺枢里一并运回,因此弄得祖母在家,日夜哭泣,特别是先父离家前结婚仅三月的我的母亲,限于封建礼教,表面上强自镇静,而内心极为悲伤,比祖母更为甚焉。至一九O六年的夏末秋初的一天,先父终于回到家乡,家里人见到先父真是喜出望外,随后先祖父也到了家,亲友闻讯,也陆续赶来,各叙别后情景。最后有亲友问及在海外几年所获利润一节,先祖父笑笑说:“依然故我,只是饱览海外风光,却是无价的收获”。</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幼年开始懂事时,一个夏天的晚上,家人在一起乘凉聊天时,先父口述的事实,现经回忆写出,为了解扬中人民海外贸易的历史增加一点资料。</p><p class="ql-block">李友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五一年的土地所有证存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感谢朋友陆尊提供,发现于他的收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