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岛上泪与诗

老林

<p class="ql-block">  旧金山湾,南北长约100、东西宽不过20公里,经金门入海口与太平洋相通,湾内狭窄的水道南北,有天使,金银两爿小岛,朦胧而神秘,不知道是谁丢到云水之间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随意先去天使岛。</span>从旧金山轮渡大厦码头乘双体旅游船,票价7美元往返,半个小时航程即可登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上船时还是不透光的阴天,想不到下船时,多云转晴,散开的云又白又亮。</span></p> <p class="ql-block">  1875年,西班牙航海家胡安·曼努埃尔·德·阿亚拉驾驶圣卡洛斯号驶入旧金山湾,他和飞行员唐·何塞·德·卡尼萨雷斯绘制了第一张旧金山湾地图,按照天主教探险家命名新地点的惯例,赐名该岛为天使岛(Angel Island)。</p> <p class="ql-block">  美丽天使岛,草木葱茏,莺歌燕舞,山的青,水的蓝,仿佛迎客大堂里巨幅画卷,用秀丽清新,迎接这一船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  沿着海岸环岛前行,一口铸造着“1910·天使岛移民检查站”字样的巨大雾钟悬吊在岸边,海风把钟身吹成了铜绿色,听钟声的悲壮苍凉,似乎有很多要说的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拾级而上,一座独栋小楼被大树包围,黄白色外墙清洗过了,阳光和海景生生被铁窗吞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的天使岛移民博物馆,曾经的天使岛移民检查站,让我们翻开天使岛历史上尘封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  从1849年加州淘金热开始,广东福建等地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早期华人到美国后,主要从事采矿、修路、农耕等苦工,希望有朝一日赚钱后回家,娶妻生子过上富裕的日子。也会有人怀揣幻想,想象着在美利坚有一座“自由男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华人靠年轻,吃苦耐劳,忍受孤独和屈辱,获得了更多工作机会,美国人想偏了,认为华人抢了他们的饭碗,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明确限制华人移民美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排华法案》实施后的1910年,美国移民局在天使岛上建立了移民检查站,旨在检查和处理来自各国的移民,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国,检查通过后可以入境,通不过的将被遣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华人占被拒绝入境人中的多数,被拒的理由完全由移民官自行决定,例如,品德不佳、激进分子、文盲等,检查站设立后的30年,移民数量显著减少。</span></p> <p class="ql-block">  天使岛移民检查站,是获准入境华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登上美国国土的第一步,进入检查站,就意味着</span>失去行动自由,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遭遇噩梦的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检查站里,华人被列为“危险传染”单独对待,进行血液和粪便等多项化验,接受更严格的群体健康检查,他们几乎没有隐私。在检查站里,被称为“亚洲佬”的华人倍受冷遇,甚至包括吃饭、睡觉、放风、就医等活动,都与白人分开进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楼曾经是华人移民等待被审问的地方,从1910年到1940年,约有17.5万人华人在此候审,大部分人在楼里呆了几周几月,有一些人被迫拘留了长达2年的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天使岛移民博物馆保留了移民检查站的原貌,室内设上下3层6个组成的床位,生活空间狭窄简陋,堆满了生活杂物,形同狱舍。</span></p> <p class="ql-block">  设在室内的公共卫生间和饮水茶炉。</p> <p class="ql-block">  被关押的华人移民中以男性居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龄在10-20岁上下,</span>不论婚否,男人集中隔离不得外出与家人见面,随行的妇女儿童关押别处。</p> <p class="ql-block">  华人移民中也有识文断字的学生、商人,他们留下了书籍、乐器、算盘等文化用品。</p> <p class="ql-block">  现今保留在移民检查站里的华人遗物。</p> <p class="ql-block">  检查站单设审问室,室内有关押人员的文案,审问记录和警棍。</p> <p class="ql-block">  天使岛与世隔绝,检查站周围有卫兵、铁栏,重重设防,因《排华法案》的限制,华人被拘留的时间最长,孤独、失望、痛悔、愤怒……,他们只能用诗句书写内心的泪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华人先用毛笔将诗词写作墙上,然后用传统刻刀雕刻出字体。1910年,移民检查站建立后3个月,一位总监发现室内墙壁上满是“涂鸦”,命工人用油灰抹平并粉刷油漆,之后,华人又开始新诗的刻写,反反复复30年从未停止,2004年以来,已有200多首诗词被挖掘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部分被拘华人来自乡下,其中读过书的人有创作的能力,文字通俗的诗词会引起同伴模仿,记述世事的诗词会产生众人共鸣,从而在整日绝望茫然、抑郁悲愤的囚室中演化成精神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刻在墙上的诗词字迹工整清晰匀称,多为楷体书法,诗句经过集体讨论定稿,由专人刻画,文字表达和雕刻艺术颇见功底,绝非美国人眼中的“涂鸦”。</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作者借祖逖的故事激励自己与命运抗争,终于逃离囚禁。</p> <p class="ql-block">  华人移民当中不乏受过相当于高中教育的人,他们掌握了诗词的写作知识。一些诗写的文字优雅并引用中国典故,说明有人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富的文学和历史知识。</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中国外受侵略內受动乱,华人在外必然受到不平等待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耻辱、愤怒、怨恨的情绪,归结一切遭遇的根源,皆因“国弱”所致。</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二战时期,中美结盟,美国对华人的移民政策随之改变。<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0年8月,一场火灾烧毁了天使岛上的行政大楼,天使岛移民检查站被关闭,11月5日,最后一批150名华人被转移,《排华法案》随之被废除。</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后60年,天使岛移民检查站的史实逐渐被人遗忘,在华人团体数年来的努力下,终于在旧址上建成了天使岛移民博物馆,将昔日的建筑、遗物展现给后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华人移民前辈,现今已耄耋之年,恐怕多有离世,落地生根的移民后代,没有忘记天使岛,没有忘记美国历史上华人遭排斥的痛苦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的中国已不同于百年之前,华人的精神和文化已得到了美国各族裔的尊重。不过,警钟长鸣!为了不让歧视华人的一幕重演,如果有空,不妨带孩子们去一趟天使岛,读一读华人移民前辈的泪与诗。</span></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2日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