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朵盛开的小菊花

东山银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那朵盛开的小菊花</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扬子晚报》2009年11月23日</font></div><br> “班长”说, 30年了,聚聚吧。这是进校30年的同学聚会。<br> 在场的同学都表示赞同。是啊,相识30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今后的变化会越来越大。班上最小的C同学年初已经走了,才44岁!<br> 毕业至今也有26年了,大多数同学的孩子都上了大学。每位同学都成为单位的骨干。聚一次不易,而且鼎盛时期的聚会,怕就只有这次了。<br> “ 班长”让我和S具体负责聚会的联络事宜。<br> 有谁知道Y的下落呢?有人问。Y先去日本,后去加拿大,再后来听说去了美国。前面两次聚会都没有参加。联络线索基本中断了。Z同学呢?Z在加拿大,听说最近回国,但却总是联系不上,让人很觉遗憾;还有在北京工作的L?前面两次聚会,都没有参加。有人说,让H这次想办法把L拖过来吧!H也在北京工作。<br> 盘点再三,估计42个同学,能参加的,至少有30多个!<br> 时间有限制,地域有限制,如何才能让同学们在百忙之中依然有机会交流呢?<br> 我忽然想到了网络:我们做个班级博客吧!不管在哪里,只要上网,都能回“家”看看。<br> 一致同意。于是,我在新浪网上建了一个共同的“家园”---“雪松之家”。图标是:北大楼前面一群即将毕业的博士,在草坪上抛帽欢呼。<br> “家园”建好了,准备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通知大家。但先期知道的同学,已经互相传递,只两天时间,点击就有200多次!由于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的同学人人都是博主。只要登录,那朵表示在线的小菊花,就会出现在“家园”小图标的左下侧。<br> 最近,不管我什么时候回“家”,那怕是深夜时分,只要我点开我们的“家园”,还未登录,就看见那朵金黄色的小菊花,一直亮在小图标的左下方!这说明,我们的“家”里总有人在!不到一个月,点击率已达1200多次!<br> S同学在博客上写道:<br> “今天第一次来到这个我们历史系79级同学共同的家园!<br>来到这里,说不出的亲切,脑子里第一时间闪现的就是我在标题上的那几个字:老师,永远的恩人;同学,永远的亲人;母校,永远的家园。这样的情愫,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无可替代!<br> 30年了,回想起30年前,正是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准备着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我们新的家园——南大,那时的缘聚,永远把我们联结在了一起。30年后的这个时候,我们忙碌在四面八方的同学们又在准备着一次新的欢聚,期待是如此令人激动。每一次的欢聚,都留下那么美好的记忆,每一次欢聚后,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团聚。我无数次地感谢命运让我有幸能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同学!”<br> 看着眼前的“小菊花”,我想到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耳边也回想起《菊花台》缠绵的曲调:“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br>